泰州羅浮山

泰州羅浮山

羅浮山故址位於泰州海陵迎江橋西側,而迎江橋也稱趙公橋,也因處地形似鳳城尾端又名“鳳尾橋”,正是“海陵八景”之一“長橋煙景”中的“長橋”。《(崇禎)泰州志》有載:“羅浮山州治西北五里,高一丈,周一里七十八步。在藪澤中,不為洪水所沒,遙望如羅浮然,因以為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羅浮山 
  • 地理位置:江蘇泰州
  • 占地面積:300000 m 
歷史沿革,主要景點,

歷史沿革

《(崇禎)泰州志》有載:“羅浮山州治西北五里,高一丈,周一里七十八步。在藪澤中,不為洪水所沒,遙望如羅浮然,因以為名。
昔時羅浮山中遍植楊柳,有茅庵供葛洪,人稱葛真廟,山畔還有永寧寺。海陵邑人趙瑜《晉磚室詩存爨余集》中曰:“蕩舟鳳尾橋,羅浮指山麓。押茲鷗鷺群,川原豁心目。絲柳蘸輕煙,隔溪送黃綠。春陰釀奇寒,重裘懍膚粟。飽飫伊蒲饌,破戒呼醽醁。列座無少長,歡言罄所欲。三絕詩書畫,五音絲竹木。風雨歸思濃,遲雲夜許人。作序仿山陰,催詩罰金谷。風流晉永和,黽勉繼芳躅。之子會言旋,勝游冀可復。”描述出了羅浮山的盛景,且寺廟已建精舍,在其中可享有中午供應的素齋,還渴望能經常有這樣的遊覽。吳嘉紀亦有詩句:“夙昔羅浮東,棲遲一茅茨。相憶每相就,雞鳴樹依依。”
鄧漢儀也曾隱居於此。江益《晉中寄贈鄧孝威》詩云:“一代名流成大隱,半生傲骨自清貧。閒雲豈遂淹金馬,明月終歸照富春。安定祠邊容小築,羅浮山畔有高人。詩成秫熟堪娛老,不用移文換葛巾。”也正是在此處,鄧漢儀作出了《紅樓夢》中最後一回引用的《題息夫人廟》,留給世間足以撼人靈魂的七言絕句:“千古艱難惟一死,傷心豈獨息夫人。”
羅浮山日漸成為了眾多文人墨客吟詩論文、載酒唱和之處,遙想泛舟後至羅浮精舍揮毫潑墨,盡興作對,實為雅致。姚正鏞與吳熙載也曾會聚於此。“指點羅浮是永寧,當年銀杏自青青;流觴曲水春三月,風雨名山聚德馨。”趙瑜在此將羅浮山稱之為名山,正是因為此處會集了很多品德高尚之人,其中更是不乏才華橫溢、出類拔萃者,“羅浮七子”的名號也是應運而生。
“羅浮七子”分有前後。一為順治、康熙年間陳厚耀、徐鼎鎮、顧崧、朱士模、王鳳藻、唐麟祥、朱治。其中陳厚耀堪為代表,其歷官蘇州府教授、翰林院編修、國子監司業等,師從梅文鼎學歷算,貫通中西,為康熙所重,嘗以天算之法治《春秋》,補杜預《長曆》為《春秋長曆》,著有《春秋戰國異辭》《春秋世族譜》《尚書禮記分類》《十七史正訛》等。陳厚耀曾因母年事已高,便請求回鄉供職,還每年捐款於養濟院,並支持家中建橋方便大眾出行。1722年,陳厚耀病榻遺言,變賣家產以換現款,捐於泰州衙署。後陳厚耀故居所在小巷被衙署命名為“陳家橋西街”,沿用至今。
一為雍正、乾隆年間宮增祜、俞塽、羅克承、張紹齡、徐泌、陳暄、朱昊。其中代表宮增祜為乾隆癸酉年(1753年)副貢生,官東流縣教諭。宮氏家族在明清時期則是泰州的名門望族,有著“兩朝三翰林,五世七進士”的美譽,宮氏祠堂中也掛有“三世兩營台,五代七進士”的楹聯,明清兩代政治、文化等眾多領域都留下了泰州宮氏族人的蹤跡。
道光年間恩貢生朱餘庭有詩句贊:“燕子不來春又老,趙公橋畔柳如煙。冰壺瑩徹照千秋,七子才華迥不侔。明月滿窗天似水,梅花清夢落羅浮。”
在《東周列國志》蔡元放評註本中有提及孫武隱居羅浮山旁著兵法,彼羅浮山是為此羅浮山實未可知,但泰州羅浮山確實只是地殼運動形成泰州治後的隆起地塊,故以丈量。可山不在高,有賢則可名。羅浮名賢薈萃之景流傳至今,猶然在目。
時至今日,雖然羅浮山山體早已消散於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當地開拓新通揚運河之時,但在故址上現已新建起了羅浮山體育公園,河水環繞,綠樹成蔭。公園有著百畝草坪、千米親水棧道等,助力羅浮盛景重現泰州。
綠水青山伴發展,幸福生活在相隨。泰州作為有著2200多年建置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骨子裡既浸潤著對水的深情,也從未放棄對山的渴求與仰望。境內現雖只有孤山彰顯山的形態,但曾經的羅浮山早已被歷史演繹出了雄渾的山勢,附帶著綿延不絕的動人傳說。

主要景點

故址上現已新建起了羅浮山體育公園,河水環繞,綠樹成蔭。公園有著百畝草坪、千米親水棧道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