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的地層是由世界上最古老的岩石之一構成的,主要是混合岩、混合花崗岩及各種片麻岩,間雜侵入許多火成岩體。變質時代距今24.5億年,侵入於其中的偉晶岩最古老的年齡是25.86億年,屬於地殼史上的太古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泰山石文化
- 外文名:taishanshiwenhua
- 簡介:泰山卵石為主要鑑賞內容
- 尋覓:線條、紋路、色彩和形象構圖上
- 燕子石:一種獨特的觀賞石和工藝原料
- 泰山的地層:由世界上最古老的岩石之一構成的
簡介,泰山的形成,泰山石及其界定,泰山封禪文化及其外延,“泰山石敢當”文化,
簡介
現在泰山石文化,以泰山卵石為主要鑑賞內容。從泰山卵石的線條、紋路、色彩和形象構圖上尋覓具體文化象徵。而泰山文字石,主要有字形、字型、字意三方面評價標準,同時也要看石形、質地。鑑賞文字石,第一、要看字形是否清晰可辨,能夠被多數人公認;第二、要石中無雜亂筆畫,字的位置適中;第三、如果天然的字型像楷書、草書、隸書或者名人之字,則更為臻妙。
在中國山東泰山山脈的萊蕪山區,人們很早便發現了大量的三葉蟲化石。三葉蟲生成於五億年前的寒武紀,到中生代開始消亡,先後統治海洋達三億年之久。經過大自然的滄桑巨變,這些三葉蟲的遺體形成化石後,形狀姿態像飛翔的燕子,所以人們將這種石頭稱為“燕子石”。
燕子石不但是研究古生物學的珍貴資料,也是一種獨特的觀賞石和工藝原料,它可以製成文房四寶、筆筒、花瓶、扇面、插屏等。中國孔子基金會自1987年起,就把燕子石列為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紀念品,燕子石工藝品還多次被選為國家禮品饋贈國際友人。
泰山的形成
泰山的地層是由世界上最古老的岩石之一構成的,主要是混合岩、混合花崗岩及各種片麻岩,間雜侵入許多火成岩體。變質時代距今24.5億年,侵入於其中的偉晶岩最古老的年齡是25.86億年,屬於地殼史上的太古代。當時泰山地區曾是一個巨大的沉降帶或海槽,其堆積了上萬米厚的泥砂質岩層和一些基性火山岩。後來發生了強烈的造(泰)山運動,使沉降帶原先堆積的岩層褶皺隆起為古陸,形成了巨大的山系。古泰山露出了海面。同時伴隨著岩層的褶皺產生了一系列斷裂、岩漿活動和變質作用,使原先沉積的岩石發生變質。在泰山山麓的南緣,出現了一個大致呈東西走向的泰山弧形深斷裂,隨後又遭受多次強烈的混合岩化和花崗岩化作用,逐漸變成了現今泰山上的各種變質岩和混合岩。峙立於海平面上的古泰山,經過約二十億年的長期風化剝蝕,地勢漸趨平緩。到距今約六億年前的早古生代,華北廣袤地區大幅度平穩下降,古泰山又沉淪於大海中。大約又經歷了一億多年,古老變質岩的剝蝕面上逐漸沉積起2000多米厚的沉積岩地層。早古生代末期,整個地區再次抬升為陸地,古泰山隆起為一個低矮的荒丘。距今二三億年的晚古生代中晚期,華北地台重又下降,並發生了多次海侵,古泰山成了大海中的孤島,而後又繼續上升,進入大陸發展階段,地勢高差不大,基本上形成了丘陵地形。距今約一億多年前的中生代晚期,由於太平洋板塊向亞歐大陸板塊擠壓和俯衝,泰山在燕山運動的影響下,地層發生了廣泛的褶皺和斷裂。在頻繁而激烈的地殼運動中,泰山山體沿著百餘公里的泰前大斷裂快速抬升,並在隆起的過程中遭受風化剝蝕。這時因斷塊發生了間歇性的升降差異,南部山區猛烈抬升,造成了南高北低的明顯掀斜斷塊山。最後在山體高處,原來覆蓋著的2000 多米的沉積岩全部剝蝕掉,古老的泰山雜岩重見天日,開始形成了泰山的雛形,受變質影響的花崗岩,因抗蝕性強,就構成了峰巒高崖。泰山在距今六七千萬年前的新生代初期,由於喜馬拉雅山運動的影響,即沿泰前斷裂繼續大幅度的抬升,至距今約三千萬年前的新生代中期,今日泰山的輪廓才基本完成。故今泰山主峰及其周圍,山巒海拔多在千米以上,且古老雜岩裸露。主峰南麓的泰安市海拔僅約150米,自市區至泰山極頂僅9公里,其相對高差竟達近1400米。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泰山谷幽壑深,壁立千仞。漢武帝讚嘆泰山“高矣,極矣,大矣,特矣,壯矣,赫矣,駭矣,惑矣”。明太祖朱元璋御製《岱山高》中說:“岱山高兮,不知其幾千萬仞;根盤齊魯兮,不知其幾千百里。
泰山石及其界定
巍巍泰山,馳名中外;泰山奇石,古樸珍稀。《詩經·魯頌》中歌道:“泰山岩岩,魯邦所瞻!”岩岩,是山石疊磊、突兀的意思。泰山石以其古樸、蒼勁、凝重的格調名揚海內外,泰山是一部石頭寫成的史書。神秘而粗獷的泰山石是最古老的岩石之一。25億年前,泰山還沉寂在茫茫大海之中,滄海桑田,古泰山運動中,泰山呼嘯著躍出海面,億萬年地火的鍛冶,億萬年歲月的洗禮,泰山石變得雄奇瑰麗、粗獷渾厚。
泰山奇石的石質為泰山岩群變質岩,岩石品種有斜長片麻岩、黑雲母角閃斜長片麻岩、片麻狀花崗岩、花崗片麻岩及細粒角閃石岩等。岩石堅硬,表面粗糙。 形成時代為太古代,距今25億年前後。變質前的原始岩石有沉積岩,也有稍晚的岩漿侵入岩及火山岩。奇石圖案的形成是在區域變質作用的後期,晚期結晶的淺色礦物斜長石、部分鉀長石和石英等充填於不規則的原生裂隙中結晶而成。還有的是在變質岩基本形成和固結後,由於地下熱流局部通過,引起深部岩石部分重熔,那些首先被熔的斜長石、石英等淺色礦物所形成的岩汁,上升充填在淺部因溫度降低,岩石收縮而產生的裂隙中,形成各種網狀、枝叉狀、條帶狀、團塊狀等脈體,其中一部分脈體組成在現今岩石表面顯露的象形圖案或文字。經過地殼的造山運動,使這些變質岩石裸露地表,受風吹,雨淋,日曬及寒暑交替變化等風化作用,表層岩石逐漸破裂,形成大小不等的孤立塊體。原地未動的大型塊體,在進一步經受風化,剝蝕等作用下,即形成大型奇石景觀。另一部分塊體側在重力等外力作用下,自然崩落,相互碰撞,滾動,進入溝谷河道,經流水沖刷和砂石磨礪而成為小型奇石塊體。這就是泰山奇石形成的全過程。
泰山奇石不僅在石文化中因內涵豐富而珍貴,亦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泰山奇石是有記載的最早作為貢品的石種。《尚書·禹貢》和司馬遷《史記·夏本紀》中均有“厥貢……岱畎絲、鉛、松、怪石”的記載,即泰山谷地所產的絲、麻、鉛、松和怪石(奇石),在中國第一個正式王朝的夏代已明令列為貢賦之中。由此可見泰山奇石利用歷史之悠遠。
泰山奇石的基本特徵是:奇石塊體為自然形體,大小不等,無雕鑿痕跡;塊體呈次稜角形、渾園形,無尖銳稜角;以其所顯示的圖案,或稱圖像、圖紋為主,塊體形態次之。即在灰白、灰黑、灰綠、淺紅、黑色等岩石背景上,呈現各種各樣的以白色色調為主的圖紋、圖像等圖案。這些圖案有似山川流水,有如古木枯枝,有像飛禽走獸,有類各種姿態的古今中外人物造型,以及蒼勁有力的行、草文字。千姿百態,栩栩如生,而且圖案與石基之色反差明顯,圖案優美、逼真,分布恰到好處。
泰山奇石多出泰山谷底。泰山峰高谷深,水流落差大,沖刷力猛,每到雨季山洪卷頑石滾滾而下,千萬年來沖刷出無數卵石。泰山為火成岩,石質堅硬,結構細密,紋亘富於變化。卵石特別光潔滑潤,晶瑩明亮,石色鐵青,紋理雪白,光潤亮澤、圖美紋麗。造型千姿百態,圖案千變萬化,有玩賞收藏價值的奇石所崇尚的形、紋、色、質、音,無不具備。尤其紋理圖案與石體本身在色澤上反差大,特別醒目,直觀性強,有奇美、壯美、精美、粗獷美的不同特色,具有極高的欣賞價值。泰山石上各種各樣的人物、動物、植物、景物、文字,或像得逼真,有純真之美;或似像非像,有朦朧之美;或像國畫藝術大寫意,速寫,簡筆勾勒,餘味無窮;或像運用西方印象主義、象徵主義藝術手法創作的油畫,蘊涵豐富。而且能夠勾起人們的聯想,有意境美和禪定美。欣賞泰山石,可以使人領略大自然造化的神韻,出神入化,有回歸自然之感,使人切實體會到“天人合一”的真諦,達到佛家禪定的境界。
泰山石外表多為不規則卵形,結晶顆粒較粗,紋理清晰,畫面突出,對比色調強烈,備陽剛豪放氣概。細品之,則見泰山石如母體泰山的壯美,不以巧秀悅人,色彩古樸如中國水墨畫的清高淡雅,或山水,或人物,或文字,或鳥獸,各得其妙。粗獷的泰山石,在適當的視覺距離更顯現出中國畫大寫意的神韻。泰山山體主要由花崗石組成,並有藏量豐富的玉石、燕子石、景觀石、麥飯石等。泰山石形態各異,有的像山,有的如筍,有的似扇……自古“黃金有價,頑石無價”。碩大的塊頭、清晰的紋理,充滿蒼桑的風格,讓人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中國向有“園無石不秀,室無石不雅”之說,奇石的形體、紋理、色澤再現了自然萬物,人們可以從奇石領略大自然的神韻,人與石頭相溝通,達到賞石的最高境界——回歸自然,心曠神怡,起到陶冶情操、淨化靈魂的作用,培養親近自然、熱愛自然的思想品格。人們崇尚“君子比德於玉焉”的“天人合一”的賞石觀,玩賞奇石最注重的是天然美。泰山奇石正是這種“雖由天作,宛如人為”、具有天然美的頑石,倍受賞石界的特別青睞。
分布在泰山上下著名的巨石景觀有200多處。如紅門石、黑石埠、醉心石、試劍石、虎埠石、龍紋石、仙桃石、羅漢石、鷹石澗、群龜石、極頂石、試心石、丈人石、象鼻石、玄圭石、元寶石、駱駝石、八戒石、朗公石、祖孫石等。
泰山奇石產地主要在泰山、沂山及蒙山山坡及周邊河道和溝谷中,資源散布,無集中產地。從觀賞石角度論述,狹義泰山石主要指產于山東省泰安市泰山主峰周圍山區的變質混合花崗岩,東溪、西溪及東麓麻塔、下港峽谷皆有分布,而尤以主峰西部桃花源峽谷中所產成色為最好;而廣義泰山石是指與其質地、形成年代、形成環境差不多的,附近山區的變質混合花崗岩,包括號稱“亞泰山”的蒙山及其它山脈上的同種石頭。沂蒙山區所產的沂山石和蒙山石與泰山石屬同類奇石。沂山,舊稱東泰山,沂山石早有泰山石之稱。泰山石,沂山石和蒙山石,其石質均為古老的泰山岩群變質岩。其形成時代相近,形成環境相似,所經受的構造變動和變質作用相同,來自此類岩石的性質、形態特徵相似,只是石頭個體有差異,故統稱“廣義泰山石。”
泰山封禪文化及其外延
泰山是神奇的。我國古代有一種“五方說”,把季節、顏色、方位等結合起來以辨吉凶。泰山在東方,屬春,為青帝神的化身,是五嶽之宗,降吉賜福之地。《史記》云:“自古受命帝王曷嘗不封禪”,“古者封泰山者七十二家”。秦、漢、唐、宋歷代皇帝封泰山求國泰民安的聲勢均非常之大。老百姓登泰山朝聖求平安者更是數不勝數。人們篤信泰山是神山,泰山石是神石。世界上古老文明的民族,大都有本民族的神山,如古希臘的奧林匹斯山,古印度的須彌山,日本的富士山。神山是人類史前文化的載體,是民族精神的象徵。
神山之石是神山的象徵。泰山北麓主峰東北八里磨山上有過一座奇特的石圈,古籍《泰山道里記》稱“五女圈石”。《泰山述記》亦云此為“仙人牧地,巨石環列,秀麗異他處”,“為五仙女為之”。志書載“巨石環列”,“夜有呼號相力聲”。人類學家考證,它與法國布列塔尼卡石陣、紅山文化石圈一樣,是遠古人祈求與上天溝通的場所,屬“世界巨石文化”的代表遺址。在古人心目中,泰山石是有靈性的。“夏將亡,泰山石泣”,“泰山巨石自燃,漢亡之兆”等記載,不絕於史書。唐宋以後,泰山制石開始流行於民間。泰山以巨石突兀、絕壁青松為主要特徵。雄渾蒼黑的山石,壁立千仞的絕岩,給人以靜穆深沉、雄偉渾厚的壯美感受。故此,炎黃先民在泰山布靈石,焚柴草,行祭禮,實乃原始的靈石崇拜。自秦始皇登臨泰岱立石頌德,封建時代的泰山封禪由此拉開了帷幕,其後歷朝天子,封禪而置石者,代不乏人。
所謂泰山“封禪”,是指帝王在泰山上築土為壇祭天,報天之功稱封;在泰山下的山丘 ——梁甫山上辟場設壇祭地,報地之功稱禪。即所謂“祭泰山而禪梁甫”。泰山封禪是中國諸多名山之中獨有的文化現象。
千百年來,上至天子權貴,下到鄉民遊子,他們立泰山石行封禪大典,壓泰山石乞子求福,供泰山石膜拜神靈,取泰山石為基作台,以泰山石鎮齋鎮館等,於是乎逐漸將對泰山的崇拜信仰與泰山的賞石文化自然融合起來。泰山石是深邃的,因石出泰山,又常見神佛於其上,歷代遊人香客取之供案。泰山石是泰山母親的子孫,博得觀賞大雅之美名,實得益於母體泰山在中華民族中的神山地位。泰山,神奇的聖境;泰山石,聖境中的神奇。千百年來,重如泰山、安如泰山、穩如泰山、泰山北斗等典故詞諺廣泛流傳,並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組成內容。泰山石寧毀不折、寧折不彎、堅貞不屈的高尚情操,激勵著中華兒女為民族大業奮鬥不息。人們敬仰泰山,歌頌泰山石,並用泰山石寄託自己的希冀與願望。如今,在泰山上常可看到那些鬢髮斑白的海外遊子,神態莊重地揀起一枚泰山石收起來,帶它漂洋過海,供奉在遙遠的異國他鄉,泰山石成為炎黃子孫表達對祖國眷戀之情的信物。
“泰山石敢當”文化
“岱嶽美名五洲揚,千載神說接大荒,中華奇石數不盡,唯有泰山石敢當”。
泰山自古以來就被認為是“配天作鎮”的,東嶽廟裡的東嶽大帝手裡所執的就是作鎮之圭。而且泰山之鎮與其它山嶽不同,它威力無比,鎮的是乾坤,因此有“泰山安則天下安”之說。由於泰山有鎮乾坤之威力,因此取泰山上的一塊小石頭來鎮宅安宅,當然會鬼邪俱逃。石敢當與泰山聯繫在一起,蓋因如此。泰山石敢當是古代人們對靈石崇拜的遺俗,山石被神話為人格,是我國流傳較久遠、影響地域廣大的典型民俗現象,屬於中國的鎮物(避邪物)文化。
泰山石敢當的主要表現形式是以小石碑(或小石人)立於橋道要衝或砌於房屋牆壁,上刻(或書)“石敢當”或“泰山石敢當”之類字樣,以禁壓不祥。此俗在民間甚為流行,其象徵意義是:以有形的器物表達無形的觀念,幫助人們承受各種實際的災禍危險以及虛妄的神怪鬼祟帶來的心理壓力,克服各種莫名的困惑與恐懼。鎮物民俗文化具有神秘的俗信氣息。
“石敢當”的歷史相當久遠,石敢當習俗起源於上古時期的靈石崇拜,史書中最早記載見於西漢當時的兒童啟蒙識字書《急就章》:“師猛虎,石敢當,所不侵,龍未央。”顏師古註:“衛有石蠟、石買、石惡,鄭有石制,皆為石氏;周有石速,齊有石之紛如,其後以命族。敢當, 所向無敵也。”顏氏認為,石是姓,敢當為所向無敵意。據宋人施清臣《續古叢編》記載,當時南方街鎮丁字路口上都安置“石敢當”,以壓制“邪氣”和化解“沖煞”。至南宋末年“石敢當”已完全轉變為“辟邪物”,使用地點也擴大至河岸、橋頭、村落入口等,功能也涵括至“鎮百鬼、壓災殃、止風邪”等。宋代仁宗慶曆年間,在福建莆田曾發掘出一塊唐代大曆五年(公元770年)的石刻,上有石銘云:“石敢當,鎮百鬼,壓災秧,官吏福,百姓康,同教盛,禮樂張。”王漁洋在《茶香室從鈔》中記載:“齊魯之俗,多於村落巷口立石,刻泰山石敢當五字。”
明代以後,石敢當信仰與東嶽泰山崇拜緊密結合,由“石敢當”發展到“泰山石敢當”,其功能也經歷了從最早的“鎮宅”到“化煞”再到“治病”、“鬥神”、“辟邪”、“防風”等的轉變。石敢當前加泰山,其用意是借泰山之力以增威。泰山之泰字,古為“太”,也就是“大”,廣意的太山就是大山,大山可以壓妖鎮邪。狹義的太山(大山)是指今泰安市境內之泰山。泰山巍峨高大,泰山有無量的神威不言而喻,因而在避邪厭殃的石敢當前加泰山以期再增威力。石敢當之前加泰山(即泰山石敢當),始於明代,流行於清代,至今日,其意為借神聖的泰山以增石敢當之威力。
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關於石敢當的民間故事甚多,神話故事也在各地演繹成多種版本。據民間傳說,“石敢當”的起源與“黃帝”有關。相傳在黃帝時代,黃帝與蚩尤大戰,蚩尤所向披靡。蚩尤猖狂之極,登太山而渺天下,大呼:“天下有誰敢當?”女媧娘娘要制其暴,於是投下鍊石,上面鐫刻“泰山石敢當”五個大字,喝道:“泰山石敢當!”蚩尤看了甚怒,要毀壞此石塊,卻不能損任何一角,倉皇落敗,悵然遁逃。黃帝見狀,於是遍刻“泰山石敢當” 四處設定,用於震懾蚩尤,並最終打敗蚩尤。
還有這樣的版本:傳說泰山腳下住著一個壯士,姓石,名敢當,勇猛無畏,好打抱不平。當地王員外“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千金小姐被一妖精作祟,貼告示求救:“誰能降此妖,願將女兒許配為妻。”石敢當決心除害,手持寶劍藏於小姐房中,當妖精進來時,他舉劍大喝一聲:“泰山石敢當在此!”妖精聞言,狼狽逃走。王小姐和石敢當小兩口過起了美滿日子。誰知妖精逃走後,又跑到別村去禍害,甚至到它省去行妖。石敢當前去除妖,妖精又跑到其它地兒去造孽。石敢當沒有分身法,怎么辦呢?後來,聰明的王小姐對他說:“何不把你的名字刻在石碑上,放在宅牆上鎮妖呢。”於是,人們紛紛在泰山石上雕刻“泰山石敢當”五字,立於牆根、街巷、橋頭、要衝,以保村宅平安。
一塊石頭就是一座山。“石敢當”習俗,以泰山地區為中心,逐漸擴散到全國各地(包括台灣省和少數民族地區)和東亞的日本(日本京都民族博物館就收藏有沖繩出土的泰山石敢當制石)、韓國及東南亞和世界各地的華僑居住區。“泰山石敢當”習俗相傳至今,已逐步革除過去的迷信色彩,表達著人們嚮往和追求平安吉祥的意願。《光明日報》曾以《“泰山石敢當”為華人祈福》為題報導了“泰山石敢當”習俗在國內外的傳播情況。報導稱:在北京的四合院,有高約四尺的“泰山石敢當”;在閩粵沿海,與獅文化相融合,出現了造型多樣的“泰山石敢當”;在澎湖東北季風最強勁地區,出現了塔形“石敢當”。台灣同胞歷來也都把“泰山石敢當”看作平安的象徵,稱它為“無聲的保鏢”、“止煞祈福”的萬能神。在日本,最早的“泰山石敢當”石刻在宮崎縣,立於1868年。據統計,日本全國的石敢當雕刻遺蹟存量有600多塊。在泰國首都曼谷,多處庭院刻有“泰山石敢當”字樣。在馬六甲眾多的店鋪門,都有“泰山石敢當神之位”的碑石。在馬來西亞,“泰山石敢當”矗立在檳城蛇廟外……2005年4月22日,中國駐美大使館新館奠基,其奠基石就來自泰山。
泰山石敢當習俗歷經千年而不絕,主要是因為它與“中國人魂歸泰山”的信仰結合在一起,同時也與各地的民間信仰和民俗文化相結合。如今,“泰山石敢當”習俗被列入“中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泰山石敢當”所表現的“吉祥平安文化”體現了人們普遍渴求平安祥和的心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創造力,其文化內涵對增強中華民族文化對世界的親和力意義重大。
先人們利用簡易風水地理的觀念,在交通與科技都不發達的時代中,不但提出了山川地勢的圖形,更創造了包含天文與地理知識的羅經,指出一個隱藏著的脈絡和定理,這就是初步景觀的理論。“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風水,古稱堪輿,堪者,天道也,輿者,地道也,堪輿者,即天文地理之學也。當今,人們選擇住宅不再僅僅滿足寬敞舒適的簡單要求,而是在此基礎上更注重住宅的家居風水。早在商周時期,人們已開始在房基下埋填大石以鎮宅辟邪,古代學者高濂在《遵生八箋》中稱:“除日掘宅四角,各埋一大石為鎮宅,主災異不起。”現在當重要建築物動工時所用的奠基石和舉行的奠基儀式,其實就是這種以石鎮宅習俗的延續。若家居風水上有缺陷,則需要彌補。因為“人以宅為家,居若安則家代昌吉,若不安,則門族衰微。”古人認為“泰山石敢當”鎮宅石則可以調理風水,化解煞氣,保全家平安。拋棄封建糟粕不說,從現代科學已知道,在環境中有一些沖、射等不利物質形成的亂流干擾我們,“且可以”算出波長吉凶,距離愈遠、影響愈小。而在景觀格局中,每個凹凸點都是質點,每個質點形成磁場都能產生放射波,這類波對人類造成一定的影響。所以說:何謂好風水,順眼、舒適就行。
與“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的江南山水不同,泰山是深邃的。“泰山之高,非一石之積”,春秋時代齊國名相晏嬰第一個賦予泰山石以文化內涵。他說,要辦好國家的事情,需要許多像泰山石一樣高尚堅韌的人輔佐。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用“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來歌頌視死如歸的精神。宋代著名文學家歐陽修則用“學者仰之,如泰山北斗”,表達對偉大人格的崇敬。孔子登臨泰山以後,從建安七子之一的曹植,到李白、杜甫、蘇東坡等,都曾登臨泰山,頌山石,抒壯志,賦予泰山石以深厚的文化內涵。中國幾乎所有的古典文學名著,如《水滸傳》、《西遊記》、《三國演義》、《聊齋志異》、《老殘遊記》、《金瓶梅》等,都對泰山石有過精彩的描述,這一獨特的文化現象,在中國乃至世界的名山大川中是絕無僅有的。
綜上淺述,泰山是文化山,泰山石是文化石。泰山石是國泰民安的象徵、安邦定國的基礎,“一石安則全家安”的信崇意識深入人心,現國內外諸多大型建築物取泰山石為基作台,就是取“穩如泰山,安如泰山”之寓意。許多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以至學校,不惜重金購置大型泰山奇石,置於庭院或道旁,樸實、莊重的裝點效果極佳。甚或一些當“官”的,也於任所置上泰山石,以保官運亨通。改革開放的春風吹來,泰山石更有了靈性,泰山石也因此有了更大的市場,不斷遠走他鄉,被運到全國各地的廣場、公園、小區、別墅群……“盛世收藏”,泰山石得天地之精,融山水之靈,增“值”空間極大,必將成為社會各界人士收藏、觀賞和實用的佳選。當您跨越萬千石階,飽覽泰山旖旎壯麗的風光;當您站在泰山極頂望海石上,觀賞壯麗的東海日出;當您敬賞深邃大氣的泰山石時,您會情不自禁的讚嘆:雄哉,泰山!偉哉,泰山石!!
山東泰山多古樹名木。在上萬株的古樹名木中,千姿百態的泰山松獨以其挺拔蒼勁的雄姿,迎風傲雪的精神,悠久深邃的文化積澱,成為泰山風景名勝中的獨特亮點,也因此在京劇《沙家浜》中,就有了一句氣沖霄漢的台詞:“要學那泰山頂上一青松,頂天立地傲蒼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