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楞嚴經石刻

泰山楞嚴經石刻

《楞嚴經》石刻由四石組成,高皆39厘米。第一石寬163厘米,刻偈詞41行,滿行10字;第二石寬147厘米,刻偈語39行,滿行10字;第三石寬158厘米,刻偈語42行,滿行10字;第四石寬149厘米,刻偈語、題跋、題款36行,滿行10字。凡刻文158行,字徑皆3厘米,均為行書。其中最末4行題款為正書,字徑約1.5厘米。 《楞嚴經》石刻,嵌在泰山靈岩寺御書閣下門洞外左右壁上。《靈岩志》稱此石刻為“圓通經”,但據泰山碑刻專家姜豐榮考證,此石刻的內容為《首楞嚴經》中之部分偈語,是佛經中的頌詞,以三言至七以至多言為句。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泰山楞嚴經石刻
  • 作品別名:《圓通經》石刻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處:《楞嚴經》
  • 作者:蔡卞
  • 類別中國書法碑刻
簡介,書者,藝術特點,

簡介

楞嚴經》石刻,《楞嚴經偈語》石刻,又叫《圓通經》石刻,嵌在泰山靈岩寺御書閣下門洞外左右壁上。此石刻《靈岩志》稱“圓通經”,
泰山楞嚴經石刻(拓片局部)泰山楞嚴經石刻(拓片局部)
誤,應為《楞嚴經》中部分偈語,用三言至七言以至多言為句,一般四句為一偈,是佛經中的頌詞。
《楞嚴經偈語》石刻,由四石組成,第一石寬163厘米,刻偈詞41行,高皆39厘米。其中最末4行,題款為正書,字徑約1.5厘米。
《楞嚴經偈語》石刻,首段偈語從“覺海性澄圓”始至“真實心如是”止,書於宋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錄自《首楞嚴經》卷六(見復旦大學出版社《南懷瑾選集》第四卷541頁)。第二段偈語自“妙湛總持不動尊”始至“爍伽羅心不動轉”止,書於宋建中靖國元年(公元1101年),錄自《首楞嚴經》卷三(見復旦大學出版社《南懷瑾選集》第四卷501頁)。
首段偈語從“覺海性澄圓”始,至“真實心如是”止,書於宋元符二年(1099),錄自《首楞嚴經義海》第十八卷。第二段偈語自“妙湛總持不動尊”始,至“爍伽羅心不動轉”止,書於宋建中靖國元年(1101),錄自《首楞嚴經義海》第十卷。

書者

書者蔡卞(1058——1117年),字元度,蔡京弟,王安石婿,宋興化仙遊(今屬福建省)人。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與蔡京同登進士第。官至觀文殿學士,檢校少保,諡文正。蔡卞元豐中為中書舍人,哲宗立,遷禮部侍郎,紹聖四年拜尚書左丞,徽宗即位,黜知江寧府,連貶少府少監,分司池州。一年後,又起知大名府,召為中太乙宮使,擢知樞密院。此石刻,前段偈語書於元符二年,正是蔡卞官尚書左丞之時,後段偈語書於建中靖國元年,正是蔡卞貶少府少監分司池州之時。一年後,即崇寧元年將此二段偈語刻於靈岩,此時蔡卞已知樞密院。蔡卞未到過靈岩,疑其同好所為。
史稱蔡卞人品底下,但歷代對其書法卻多有好評。宋《宣和書譜》稱:“卞自少喜學書,初學顏行,筆勢飄逸,圭角稍露,自成一家,亦長於大字。晚年高位,不倦書寫,稍親厚者必自書簡牘。”以書名自負的米芾對有宋一代諸多書家多有微詞,對上謂:“蔡京不得筆,蔡襄勒字,沈遼排字,黃庭堅描字,蘇軾畫字,臣刷字。”獨尊蔡卞“得筆”(《海岳名言》)。而明安世鳳步米芾後塵,在《墨林快事》中稱:“卞勝於京,京又勝於襄,今知有襄而不知有他蔡,名之有幸不幸若此。”把蔡卞推到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宋四家”之一的蔡襄之上。蔡氏兄弟政聲不佳,史稱蔡卞上欺天子,下脅同列,中傷善類,其奸惡過章淳。但明王世貞則稱:“其書圓健遒美,有兼人之力,而時以已意參之,蓋有書筆無書學者,要之不可以人廢也。”肯定了其學養與書品的關係。方豪以《斷碑集》名世,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三月六日,見此碑發出了“方豪再觀,嗚呼!君子何以人廢書乎!”的慨嘆。(見《楞嚴經偈語》原拓局部)。

藝術特點

楞嚴經偈語》藝術特點:(一)筆法兼容。與各種書體相比,行書所包容的書體範圍最寬泛,它能兼容各種書體的筆法與結構,如在筆法上能用篆法、魏法、隸法等滲入行書;在結構上,工整平穩的可以似楷書,飛動流走的可以似草書。行書的包容性,主要是由行書自身與生俱來的隨意性和可塑性所決定的。因此,行書無定形而體勢多變,無定法而姿態紛呈。歷代擅長行書的書家無不都是在行書的創作領域勇於開拓,變故革新而獨具風範。蔡卞的《楞嚴經偈語》,融楷、行、草三體於一爐,“蟬蛻龍變”,標新立異,獨具一格。蔡卞楷習顏真卿,從“通”字的鉤筆、平捺仍見痕跡,也更多地借鑑了同代米芾的橫推構,如“法”字的提筆,與“書聖”王羲之的用筆和間架結構相合。古來認為王羲之和顏真卿是兩路筆法,蔡卞的《楞嚴經》卻結合得很好。(二)變化多端。號稱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中,20餘個“之”字無一雷同。“之”字僅三畫,書家注意了筆畫的長短、線條的粗細、筆鋒的方圓、點線的連斷、姿勢的斜正等等,字雖相同,但筆畫卻沒有一個重複,字形結構呈現出各式各樣的姿態,眾口皆碑。這種多變的行書筆畫避免了字的雷同與單調,使字充滿生機與活力。僅以點畫為例,由於行書是楷書點畫流動的產物,行書的點畫又在楷書八法的基礎上派生出若干變化。《楞嚴經》又何嘗不是,該帖“圓”字、“通”字、“獲”字、“覺”字等大量重複,但無一雷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