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泰寧大田蚯蚓燈
- 批准時間:2007年4月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民俗
- 申報單位:泰寧縣大田鄉人民政府
歷史淵源,民俗內容,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泰寧大田蚯蚓燈,俗稱“橋燈”,起源於明朝初年,至今已有600餘年歷史。流傳於大田鄉的上田、料坊、酒呈坑、坑邊、赤坑、金龍山等十幾個村莊,並向交界的閩浙贛邊界山區輻射。
大田橋燈原也配有高翹的龍頭和龍尾,龍身則由一節節短板連線而成,但大田各村莊多山路崎嶇,龍燈容易扯斷,若扯斷了覺得不吉利,影響眾人心態,所以後來拆去龍頭龍尾,改為迎“蚯蚓燈”,蚯蚓燈不怕扯斷,而且寓意象蚯蚓一樣越斷越發。於是這一習俗就定了下來,延用至今。
民俗內容
大田迎蚯蚓燈分2個時段、4個流程進行:
一是游燈。即正月十四日晚起燈,各街道、村民肩扛燈板匯集“十字街”連線燈隊,前有“大鬧元宵”橫幅開道,緊跟的是“風調雨順”“五穀登豐”等彩旗迎風招展,接著百餘板蚯蚓燈連成的燈隊,伴著鑼鼓喧天,琴簫悠揚,鞭炮長鳴,從觀燈人群夾道中穿過,朝社廟而行,在神壇前停住,焚香鳴炮,祈求神靈庇佑,風調雨順,人壽年豐。爾後燈隊自西往南轉東朔北的路線遊動,迎接燈的煙花爆竹接連不斷,臨近的上墘、八石坵村民同時鳴炮接燈,歡樂共享。
二是鬧燈。即燈隊到每條街面,隨著樂器聲和觀燈人群的吶喊助威聲,燈隊忽拉向北忽拉向南,忽相持不動,時時把燈隊拉成幾段,最後在“好喔!越斷越發......”的歡呼聲中結束。
三是盤燈。即正月十五晚起燈後,按原定路線,環繞百擔塅,進入位於集鎮中心點“淺坵”田裡,先排“平安”和“吉慶”圖案,接著舒展一大圓圈,後以田中為圓心,環環相盤,以示和諧相處、團結一心。此時,迎燈活動推進高潮,煙花爆竹競相燃放。
四是歡聚。即散燈後,施姓族人在自家祖廳,街道商家在街面,擺開長桌,各自奉獻出糕點、美酒、風味美食,眾人猜拳行令,盡興而散。
傳承保護
傳承人物
黃茂生,1949年10月生於泰寧縣大田鄉大田村,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泰寧大田蚯蚓燈三明市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每逢春節,黃茂生積極組織舉辦燈會,以街市為鬧燈平台,十里八鄉村民雲集賞燈。2015年6月,泰寧縣委宣傳部和縣文體廣電出版局舉辦“最美非遺守望者”活動,茂生獲得“最美非遺守望者”稱號。
保護措施
2014年,大田鄉投入10萬餘元,添置樂器、演出服、音響設備,充實廣場舞、龍燈、蚯蚓燈等5支隊伍。並結合大田“燈會”文化活動,組建青年“蚯蚓燈”隊,召開“蚯蚓燈”製作討論培訓3期。
2022年,大田鄉組建以非遺傳承人為帶頭人的非遺傳承志願服務隊,開展蚯蚓燈、走馬燈技藝教學50餘次。
社會影響
文化展示
2000年後,大田元宵迎蚯蚓燈連年在三明市、泰寧縣電視台播放。
2007年2月22日(正月初五),大田元宵迎蚯蚓燈泰寧縣會演,獲獎後在海峽衛視多次播放。
社會活動
2011年2月16日(正月十四),大田鄉村民舞動起傳統的“蚯蚓燈”走村串戶,歡度元宵佳節。
2012年,大田鄉舉辦首屆“蚯蚓燈”會。
2013年春節期間,大田鄉舉辦第二屆元宵“蚯蚓燈”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