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靈岩山,主峰陡峭如削,上平如砥,遠望似古代官印,方方正正,又稱玉符山、 方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泰安靈岩山
- 別名:玉符山、 方山
- 地理位置:泰山西北長清縣萬德鎮東北
- 著名景點:懸星岩,白雲洞
簡介,景色,
簡介
靈岩山又名方山、玉符山,位於泰山西北長清縣萬德鎮東北,距泰山主峰約30公里。山下靈岩寺,唐時與天台國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南京棲霞寺並稱“域中四絕”。
靈岩山處於泰山北側張夏──崮山地區的寒武紀地層結構帶。這一地層的剖面俗稱為“饅頭山剖面”,由早古代淺海環境中沉積的石灰岩和頁岩組成,總厚度510米左右,從老到新一層又一層,猶如一部不同時期、不同岩石與不同古生物軀體寫成的地質大書。張夏寒武系標準剖面在我國地質學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我國古生物種屬的命名地或模式標本原產地。
靈岩山是石灰岩構成,由於風化的緣故,山頂平坦而四面如壁立削,遠望似古代官印,方方正正,所以古代有方山或玉符山之稱。
景色
懸星岩位於靈岩山北崖最高處,俗稱功德頂。其上有石龕,唐貞觀年間開鑿,名證明功德龕。平面呈橢圓形,內雕釋迦牟尼坐像,高5米,體態豐盈,壯碩典雅。原旁祀四侍者菩薩,今剩其二。壁上多唐宋題刻。明嘉靖年間,在窟外增建獻堂,牆塗紅色,俗稱紅門。這裡山色高遠絕勝,如入雲間天界。有詩道:“靈岩絕頂曉雲開,露出仙家勝景來。偃蹇蒼松藏殿閣,潺溪流水繞樓台。青山隱隱朝還拱,朱雀翩翩去復回。半點紅塵飛不到,登臨恍若在蓬萊。”
岩西為拂日岩,兩峰夾徑如雄關,俗稱小天門。門西為積翠岩,北有飲虎池;門西南為巢鶴岩。清人於紹舜有《巢鶴岩》詩:“塵蹤長是羨飛鴻,巢鶴岩巔恰御風。十里松蔭晴亦雨,千里煙靄色還空。列屏山似居連舍,放眼人如鳥脫籠。不用憑虛更搔首,恐耽詩句負青蔥。”
巢鶴岩東谷口有雲窩,南有觀音洞,三門相通,內有石佛。東南麓多宋人題刻。 西有香霏岩,俗呼繡球山。
白雲洞位於懸星岩東南轉山之東,由紅門南下,過轉山東折而至。洞寬闊向陽, 深暗莫測,乾隆帝題額並賦詩4首。下為小石廠,東南峭壁如削,有平台,名可公床。明僧真可在此崖上刻朗公傳。東為大石廠,又名半室崖,可容數十人。
小石廠南原有絕景亭,又名抱靈亭,宋僧仁欽建,後廢。乾隆時在此建行宮,後廢。東崖高聳似屏,水自崖下流出,伏行穿垣,逶迤而下,乾隆帝題“甘露泉”,人稱靈岩第一名泉,俗呼清涼世界。相傳金陳壽愷、元杜仁傑曾在此隱居。此地古木參差,青檀若虬,名千歲檀。
靈辟峰南崖下有朗公石,狀似老僧傴立,世傳為朗公講經的化身。
朗公石西南為如來頂,又西南為快活岩。
靈岩穀穀口內有石坊,乾隆帝題額“靈岩勝境”。東為大橫溝,石峽數折,澗崖壁立。跨溝設橋,名崇興橋,又稱通靈橋,俗呼大石橋。橋西路北有宋大觀初學者郭思撰文、其子郭升卿書《重修崇興橋碑記》。橋四周峰巒似龍躍虎踞,又如獅臥象伏,極為壯美。過橋仰望南山,石齒嶙峋,山勢如樓似閣,山巔峭壁上有一圓形孔洞,大如車輪,南北相通,如明鏡高懸,似皓月當空,名明孔山。俗傳,北魏法定和尚重開靈岩山時,由青蛇引路、二虎馱經至此,仰觀山如連城,陡不可攀, 便面壁27天,終使菩薩感動,令太陽神射穿岩石,光照數里,法定循光而進,直達寺址。清人韓章詩:“何年鑿辟見神工,嘉兆分明應朗公。寶剎既成人已去,猶留滿月照山中。”
沿谷東去是小橫溝,跨溝建橋,名明空橋,俗呼小石橋。橋頭石壁上有5株古柏,枝繁葉茂,連理如門,名對松門。橋東是黃茅崗,崗上亂石如群羊,或昂首奔跑,或低頭啃草,或臥圈小息。路旁有龜背石,為花崗片麻岩,由兩組不同方向的節理性交錯切割而成。
龜背石前為接官亭。亭內原置蘇軾《黃茅崗詩》碑,後移靈岩寺內。東為新石橋,沿途柏林茂盛,蒼翠欲滴,俗稱“十里松”。又東為停車場,中立元至正年間按察使西夏人文書納書“大靈岩寺”碑。北為靈岩寺。南有外賓接待室,1989年改建為賓館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