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地區志

泰安地區修志始於東漢末年,泰山郡守應劭編修《泰山郡記》,今已無存。現存最早的版本為明弘治元年(1488) 胡?、李錦修纂《泰安州志》,全志10卷。萬曆三十一年(1603) ,任弘烈、段廷選修纂《泰安州志》6卷。清雍正元年張迎芳修《泰安州志》4卷。乾隆二十五年(1760),顏希深、成城等修纂《泰安府志》20卷。

新編《泰安地區志》始修於1982年,歷15年,1997年出版。地區志上起1912年,因事而異適當上溯;下限止於1985年,撤銷泰安地區建立泰安市時。全志共設13編,依次為:境域、經濟管理、農業、工業、交通·基建、財貿、中國共產黨泰安地方組織、黨派群團、政權·政務、軍事、文化、泰山、人物。 泰安地區位於山東省中部。西漢初設泰山郡。金大定年間設泰安州。

基本介紹

  • 書名:泰安地區志
  • 類別:地方志
  • 始於:東漢末年
  • 國家:東漢
內容介紹
清雍正二年(1724)改為泰安直隸州,雍正十三年(1735)改設泰安府,區域範圍大致相當於後來的泰安地區。1967年改稱泰安地區,1985年改為泰安市之前,轄泰安、萊蕪、新泰3市,寧陽、 肥城、東平、平陰、泗水、汶上6縣,總面積1.27萬平方千米。其中,山地、丘陵、平原、湖窪分別占總面積的39.3%、23.7%、26.0%、11.0%。總人口704萬,其中農業人口占90%。 地勢東北部高,西南部低。東部屬魯中山區,全區800米以上山峰30座。五嶽獨尊的泰山在境區北部,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水系,北部屬黃河流域,南部屬淮河流域。大汶河自東向西,貫穿全境,經東平湖注入黃河,其中境內長度193千米, 是大汶口文化的發祥地。泗河由東往西穿越泗水縣境。黃河沿西北境流過。京杭大運河流經汶上西南邊境。東平湖在東平縣境內西部,處於梁山、平陰、汶上、 東平四縣交界處,最低海拔36米,總蓄水面積627平方千米。氣候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區, 四季分明。年均氣溫12.5℃至13.5℃,無霜期202天左右。年均降水量700毫米上下。 礦產資源主要有煤、鐵、銅、鋁土、鈷、石膏、岩鹽、鉀鹽、硫、硫鐵、陶土、耐火土、鉀長石、花崗岩、石灰岩、石英石、蛇紋石、磷等。區內有四大煤田。旅遊資源得天獨厚,被譽為“天下第一山”的泰山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是世界自然遺產與文化遺產融為一體的典型。 1984年,工業總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52%。社會總產值541377萬元,比1949年增長35.54倍。 1984年, 農業總產值達20.18億元,種植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下降到71.7%。鄉鎮企業總產值超過了農業總產值,農業商品化程度明顯提高。 2000多年以來,泰安為郡,為州、府、專區、地區之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其周圍地域形成相對獨立的政區。這固然有其歷史、社會的原因,但也與泰山密不可分。五嶽獨尊的泰山,是泰安地區得天獨厚的優勢。泰安地區人民有光榮的革命鬥爭歷史傳統,在泰山周圍,幾乎歷代都有農民起義和農民鬥爭,或在區內起義,或安營紮寨、轉戰在泰山地區,著名的有漢代樊崇領導的赤眉軍,唐代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宋代耿京領導的抗金義軍,清代賴文光領導的捻軍等。近代,區內革命鬥爭風起雲湧。抗日戰爭爆發以後,泰安地區是革命老根據地。1938年1月1日,中共山東省委領導了徂徠山起義、 泰西武裝起義,點燃了山東武裝抗日的烽火。1939年5月在肥城發生了著名的陸房戰鬥, 1947年1月在萊蕪發生了著名的萊蕪戰役。泰安地區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大汶口文化”發祥地。區內文物眾多,名人輩出,全區共有文物保護單位418處。 革命戰爭年代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更造就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模範人物,如著名烈士洪濤、汪洋、遠靜滄,全國勞動模範李順章,著名教育家、散文作家吳伯蕭,著名文學家燕遇明,中國共產黨和國家領導人萬里、田紀雲等。 新編《泰安地區志》2005年獲山東省新編地方志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