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八景

泰安八景是泰安的八大景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泰安八景
  • 地理位置:泰安
泰岳朝雲,徂徠夕照,汶河古渡,明堂故址,龜陰秋稼,龍洞甘霖,秦松挺秀,漢柏凌寒,

泰岳朝雲

據清朝乾隆年間所修訂的《泰安縣誌》記載:泰山白雲洞五花崖之陽,常有雲氣往來。偶逢曉嵐乍起,雲漫峰壑,便有紫氣縈山,須臾,洞裡流霞,雲中顯露出金碧輝煌的亭台殿閣,萬象離奇,日出即消。清朝泰安知縣黃鈐有詩云:“五花崖畔亂雲屯,傾刻瀰漫變曉昏。東引蒼龍離海壑,南拖白練曳吳門。半城雨腳藏紅影,一抹煙霞濕翠痕,仿佛仙靈朝帝闕,風搖環佩散輕氳”。
《泰安縣誌》中所記載的“泰岳朝雲”,至今尚未有人親眼目睹,但民間所說的“泰山腰玉”卻為廣大民眾所熟悉。時至盛夏,大雨初晴,巍峨秀麗的泰山,上下廓清,只有山腰白雲繚繞,好似一條白色的玉帶系在腰間,蔚為壯觀。

徂徠夕照

前人云:“岱陽眾山蹲伏,為林麓者數百,獨徂徠隆然多奇勝焉。”自徂徠向東南行五里許,便至攢石崮。此處峰巒巍峨,怪石崢嶸,景色綺麗。其西側有片白色的石璧,乃是泰安八景之一“徂徠夕照”的出處。據《泰安縣誌》記載:徂徠晚晴,日近虞淵,暮靄沉沉,返照忽置石璧。則見西來爽氣,半受斜陽,怪石微分紫翠,壁上驟現出城廓寺廟,猶如丹青畫卷。畫內車馬往來,人影晃動,熙攘如市,瞬刻即逝。清朝泰安知州林杭學有詩曰:“獨秀峰前落照紅,千岩颯颯晚來風。竹溪雲徑蒼靄掩,桑海霞樓倒影空。石澗蒼松昊天外,金翎翠羽有無中。兩先生去祠堂古,留得靈光照魯東。”“徂徠夕照”之景,光怪陸離,虛無縹渺,的確令人神往。據說有人曾在徂徠山的攢石崮附近目睹過此景,真實與否,難以考查。不過根據光線的折射原理,這也並非是虛幻之說。但目睹此景者,只能是偶然的幸遇。

汶河古渡

泰安八景中的“汶河古渡”,出於汶口鎮以東的汶河古渡口。此處匯牟汶、贏汶、石汶、柴汶、泮汶之水,水深流急,河床寬闊。兩岸沙白柳翠,綠雲蔽日。據《泰安縣誌》記載:渡口傍文姜之城,匯五汶通濟 。抱魯伏流,百川環碧。野渡任橫斜,閒鷗浴晚晴。若群山漲發,其水聲如嘶馬秋風。待天晴朗,微波鱗鱗,可窺岱嶽之倒影。明朝泰安知州戴經有詩曰:“五汶縈洄一脈深,巡崖轉壑下千尋。飛流畫艗波光動,界道長虹草色侵,曲水亭邊雲漠漠,文姜台畔雨沉沉。渡頭憑弔當年事,卻羨漁舟傍綠潯。”汶河渡口除了其幽雅古樸的景色以外,還有個美妙動人的傳說。相傳很多年前,汶河漲水,來往行人被阻於渡口。忽然有一美麗的漁家少女撐船而來,將行人渡到對岸後,飄然而去。這傳說,只是當時人們的一種美好願望。而今,汶河之上架起了鐵路,公路大橋,人們千百年來的願望已經變成了現實。

明堂故址

“明堂故址”有周明堂與漢明堂故址之別。周明堂在泰山東北麓的大津口西邊。泰安八景中的“明堂故址”,是指漢明堂,其址在泰城東北十七里處的謝過城附近。這裡山列錦屏,地勢平敞,林木蔥鬱,綠水縈繞。城子頂象一座古羅馬城堡,矗立在明堂河畔。城子西側的明堂泉,噴珠吐玉,清澈澄碧,一年四季綠水長流。景色獨具一格。據《泰安縣誌》記載:漢武帝元封元年封泰山,降坐明堂于山之東北址。濟南人公玉帶呈黃帝時明堂圖。圖中有一殿,四面無壁,以茅蓋之,通水環宮垣為復道,上有樓閣自西南入,名曰崑崙。天子從之,於是建明堂如圖也。明朝泰安知州戴經有詩曰:“城南城北草綿芊,落日荒煙萬井田。四國會同周盛日,九竿巡幸漢昌年。天開形勝猶今古,地握綱維孰後先。復道重樓空想像,夕陽長自映流泉。”明堂故址,歷盡滄桑。昔日的亭台樓閣已無處尋覓,今天的城子頂已變成了一片麥花飄香的高產田,但此處漢代瓦礫俯拾即是。

龜陰秋稼

在邱家店鎮桂林官莊的東南坡,有一片凸出地面的石灰岩群體,石塊呈黛色,結構勻稱,大小如一。入秋,於岱頂鳥瞰東南,仿佛有一隻大烏龜趴在色彩斑爛的田野里。泰安八景中的“龜陰秋稼”就是由此而得名。據《泰安縣誌》記載:山橫博北,稷秫千頃,秋熟萬象。崗阜葡匐而行貌,猶如巨龜伏臥於秋稼之中。曉嵐收而光如練,午風至而氣若雲浮,乃神龜靈氣所現也。昔時秋熟,社鼓村歌共樂以祭之。清朝州同張肇昌有詩曰:“龜隱綺陌賦西成,千頃黃雲入望盈。禾傍翠微秋有色,塍流暗水夜無聲。歸田豈刈琅琊稻,謝過遙連博縣城。若使斧柯休嘆息,強齊他日敢寒盟。”
“龜陰秋稼”也有著許多動人的故事。據傳說,某年秋,神龜欲求海龍偶配,龍惡其貌而棄之,龜羞於入海而隱伏山橫博北。昔時,曾有許多好心的人們敲鑼打鼓地送神龜出嫁。可是不知送了多少年,龜神卻仍然趴著不動,好象決心要當一位老處女。現在,龜阜上到處是石灰窯、料石坑。這位貞潔純真的“神龜姑娘”,已慷慨地獻其軀,飄然而去。

龍洞甘霖

自泰山黑龍潭順流西南行約一里,就到白龍池,此處池水清澈見底,北有巨石如圭,叫元圭石,水大時,石在水中如巨艇泊急流,所以又叫石舟。相傳這裡是泰安八景之一“龍洞甘霖”的出處。《泰安縣誌》中曾有描述:白龍池,水光閃閃,流水聲如鳴簫。山澗中酣睡著神龍,如果醒來躍起,雷聲震天,怪雲出沒,大雨瓢潑而下。清朝泰安州同張肇昌有詩曰:“積水蟠龍洞作宮,有時淵躍便凌空。神源呼吸乾坤合,靈氣升沉江海通。霧暗樹頭千澗雨,雷鳴峽里萬山風。知君久已修鱗角,快向雲衢際會中。”
“龍洞甘霖”之景,雖然名留史冊,但不為廣大民眾所熟悉。在民間流傳較廣的是白龍池小白龍的故事。據說,生活在泰山白龍池裡的小白龍是東海龍王的兒子,他因背著玉皇為當地的老百姓下了幾場及時雨而被貶入凡界,變成了一個小伙子,給白峪村的一家財主扛活,並與一位姓崔的姑娘結成夫妻。有一年,他為解除旱災現了原型,又回到了白龍池。後來,人們為了紀念他,在下水泉村建了一座龍王廟,至今廟宇尚存。

秦松挺秀

從泰山中天門沿著盤路向上攀登,約二里,便至“五松亭”。亭旁有三株古松,虬枝蒼髯,形如幃蓋,古拙風雅,這就是久負盛名的“五大夫”松。據《史記》記載:“始皇上泰山,中阪遇暴雨休於大樹下。”因松樹遮雨護駕有功,被封為“五大夫”。據考證,“五大夫”乃秦朝的一種官職,列為第九爵。當時秦始皇所封的松樹是不是五棵,史書中沒有記載,不過歷代皆傳雲“松有五”,唐朝詩人陸贄詠泰山的詩中就有“不羨五株封”的句子。《宋.泰山記事》云:“松舊有二株,蒼秀參天,根無土;蟠於石上。四圍有碧石欄。”後來,秦時所封的松樹可能被大水沖走,現存的三棵松林,為清朝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負責整修泰山盤道的丁皂保所補植。
泰山之松,本來是一大奇觀,加之有此典故,所以被納入“泰安八景”之中,明朝泰安知州戴經有詩云:“野鶴孤雲自往還,空名千載列朝班。奮髯特立雲霄遠,偃蓋長留歲月閒。岱嶽托根真峻地,贏秦承命卻慚顏。四時秀色何曾改,桃李春風末許攀。”

漢柏凌寒

凡游岱廟者,總念念不忘唐槐、漢柏。現在唐槐已枯,而漢柏依然健在。漢柏院內的五株漢柏,樹身紐結上聳,若虬龍蟠旋,雖然膚剝心枯,但又繼生新枝,蒼古蔥鬱,甚為絕奇。相傳,這五株柏樹為漢武帝登泰山時所裁,距今已有兩千一百餘年。據《泰安縣誌》引《從征記》云:“岱祠炳靈宮(漢柏院)內古柏,乃漢武所植也。”樹粗數圍,挺青銅之乾,黛枝參天,蟠根入地,長葆歲寒之心。據說,赤眉軍駐泰山時“欲戮此樹,斫一痕,見樹流血而止”,今斧創猶存。明朝泰安知州戴經有詩曰:“東封玉輦不聞音,柏樹猶能慰訪尋。一代精神看翠靄,千年物色在蒼林。水簾洞口風偏急,御帳亭邊雪正深。到底凌寒誰可共?老松鬱郁是同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