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泰國鱷魚
- 拉丁學名:Crocodylus siamensis Schneider
- 別稱:暹羅鱷
- 二名法:Crocodylus siamensis
- 界:動物界
- 門:脊椎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爬行綱
- 目:鱷形目
- 科:鱷科
- 亞科:鱷亞科
- 屬:鱷屬
- 種:泰國鱷
- 分布區域:東南亞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生長繁殖,分布地區,
形態特徵
中型鱷,成體最長可達400cm,常見成體長250~300cm,孵出雛鱷長約25cm。吻中等長,稍凹,長度約為吻基寬度的1.5~1.6倍。兩眼眶前端有一對短的尖銳的棱嵴,額上介於兩眼眶之間有一明顯的眶間縱骨嵴,鱗骨突出成一高嵴。口閉合時第四下頜齒嵌入上頜的一個外刻痕內,該齒外露。下頜骨聯合延伸到第四或第五齒水平面。所有齒均植入牙床上分離的窩內。齒式:5+13~14/15。前肢指基部有微蹼。後枕鱗由4塊稍大的鱗片組成,排成一橫排,左右對稱,鱗片彼此分開。項鱗6塊排列成群,中間4塊排成一正方形,正方形外側各附1鱗,項鱗與後枕鱗及背鱗彼此分開,距離較大。背鱗16~18橫排,每排6鱗,背鱗被限制在背中部,不伸向體側。體側每邊有2縱列稍大且略突起的鱗片。尾背有雙列鬣鱗19~20對,單列鬣鱗17~19個。腹領由稍擴大的鱗排成一橫排。腹鱗有皮膚感官,30~34橫排。尾下鱗環列,泄殖腔孔周圍為許多小鱗所環繞,後緣與小磷插入較大的環狀尾下鱗之間,向後延伸5~7圈,因此,看上去泄殖腔孔後緣有一條細線向尾後延伸,這一特徵是泰國鱷的鑑別特徵。上體呈暗橄欖綠色或淺棕綠色,帶有黑色斑點,尾和背上有暗橫帶斑,腹部呈白色或淡黃白色。
生活習性
泰國鱷喜棲息于海潮波及不到的溪水沼澤地、溪流和河流流水緩慢的地段,也可生活於湖泊等水體中。4月是造巢期,雌鱷是用口和後肢在地面上挖掘一洞穴,產卵於洞穴中。人工飼養條件下,可於4月中旬將大量草料放入產房。雌鱷在產卵前一個星期選擇產房,確定後即主動保護產房,不讓其他鱷進去;入夜,雌鱷用嘴將草磨碎,同時用後肢將砂和草混合,壓成一個高約20cm,寬約25cm的巢,巢建成3~5天后產卵;在野外雛鱷孵出時,雌鱷會幫助雛鱷挖開巢穴,並和雛鱷共同生活一段時間。
以魚、龜、蛇和小型哺乳動物為食,幼體以水生無脊椎動物、昆蟲等為食
生長繁殖
卵生。雌鱷全長為平均232cm時達性成熟。一般產卵時間在早上5時到9時,產完卵後雌鱷把大量草堆在卵上,此時巢高40~70cm。每窩卵有20~40枚,孵化期長67~68天。每年12月至羿年3月是泰國鱷的交配活動期,雄鱷間有時會發生爭偶現象,雙雄都將身體前半部露出水面與水面略呈垂直狀,然後用頭側面彼此相擊,並發出巨大的碰擊聲,水面也因此泛起較大的波浪。相擊一次彼此都跌入水中,經過一短時間又露出水面再次相擊,一般相擊2~3次就停止了,間或還會引起死亡。
分布地區
泰國中部、高棉、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婆羅洲(舊稱加里曼丹)東部,也可能存在於爪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