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泰內雷沙漠
- 外文名:Thai desert nere
- 位於:尼日東部
- 面積:40萬平方公里
- 名出:塔馬謝克語原義即沙漠之意
- 被稱為:“撒哈拉沙漠的腹地”
沙漠怪圈,產生原因,地貌類型,氣候,資源,沙漠探秘,發展歷史,沙漠奇蹟,
沙漠怪圈
尼日Adrar madet沙丘下,60呎見圓的完美怪石圈偏愛這裡的泰內雷沙漠。前後左右約摸1哩外,各擺置了一個近乎相同的離心的箭頭。沒人知道這些源何而來、為了什麼、出現了多久。非洲著名沙漠之一。位於尼日東部。西鄰阿伊爾高原,西北連阿哈加爾高原,東北接賈多高原,南向查德盆地敞開。廣義亦包括向東延入查德的一小部分。居撒哈拉大沙漠中部南側,為一片東西北三面高,向南傾斜的沙漠平原。面積40萬平方公里,幾占尼日全國面積的三分之一。名出塔馬謝克語,原義即“沙漠”之意。氣候極為乾燥,水源奇缺,幾乎沒有植物生長,被稱為“撒哈拉沙漠的腹地”。僅在法希和比爾馬兩綠洲中有少量椰棗樹和農作物。交通困難,從阿加德茲經法希至比爾馬的東西向商路是唯一通道。
產生原因
1、位於北回歸線兩側,常年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盛行乾熱的下沉氣流,且非洲大陸南窄北寬,受副熱帶高壓帶控制的範圍大,乾熱面積廣。
2、與亞洲大陸緊鄰,東北信風從東部陸地吹來,不易形成降水,使北非更加乾燥。
3、海岸線平直,東側有衣索比亞高原,對濕潤氣流起阻擋作用,使廣大內陸地區受不到海洋的影響。
4、西岸有加那利寒流經過,對西部沿海地區起到降溫減濕作用,使沙漠逼近西海岸。
5、地形單一,地勢平坦,起伏不大,氣候單一,形成大面積的沙漠地區。
地貌類型
乾旱地貌類型多種多樣。由石漠(岩漠)、礫漠和沙漠組成。石漠多分布在中部和東部地勢較高的地區,尼羅河以東的努比亞沙漠主要也是石漠。礫漠多見於石漠與沙漠之間,主要分布在利比亞沙漠的石質地區、庫西山等山前沖積扇地帶。沙漠的面積最為廣闊,除少數較高的山地、高原外,到處都有大面積分布。
氣候
資源
燃料資源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氣。煤的來源有摩洛哥的無煙煤層和靠近貝沙爾的煙煤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在阿爾及利亞的因薩拉赫(I-n-Salah)發現石油,在埃及的沙漠西部、利比亞的東北部、阿爾及利亞的東北部都發現豐富的儲藏量。突尼西亞和摩洛哥的儲藏量則少些,查德和尼日的儲量也不多。
沙漠探秘
泰內雷沙漠中發現了3具5000多年前的人類骨骼。研究人員們發掘這3具骸骨的時候,發現有兩個孩子在一名女子的懷抱中,他們用小小的雙手緊緊抱著母親,其中一個女孩僅11歲大。保羅-塞里納說,這些驚人的發現對研究撒哈拉早期時候的文明提供了線索,當撒哈拉沙漠還是多雨潮濕的綠洲的時候,那裡到底發生了什麼,後來又怎樣變成了現在貧瘠的沙漠,科學家通過這些發現可以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發現骨骼的這個地方被稱為Gobero遺址。早在2005年和2006年,科學家們已經在這裡發現了200多個人類墓穴。還包括一些動物、大型魚類和鱷魚的骨骼。這些動物顯然不屬於沙漠,它們的存在意味著當地曾經是一個湖泊。而此次三具骨骼下的用花草做成的床再次顯示,當年這一帶曾水草豐茂。保羅說:“我們來到了一個綠色的撒哈拉。我們到的地方發現了很多動物的骨頭,但它們根本不能在現在荒涼炎熱的沙漠中生存,我才意識到撒哈拉沙漠以前可能是綠洲,這些遺骸的主人就生活在撒哈拉沙漠還是綠洲的年代。”當時人們居住在這裡的時候,它可能還是一個美麗的湖。
研究人員發現,這些不同尋常的墓地提供了曾經生活在這裡的兩個文明的線索,他們5000多年前生活在這裡的時候,當時的撒哈拉沙漠還是潮濕的,並且處處顯得綠意盎然。這從那三具人類骨骼躺在花做成的床上就可以看出。通過研究人類骨骼,科學家們發現他們屬於兩個不同的人種,存在的時間差了千年。第一種人被稱為“克菲安”人,他們以獵殺野生動物和捕魚聞名。考古學家推測,他們是10000年到8000年前,撒哈拉最濕潤的時候定居在這裡的。“克菲安”人非常高大,有的能長到1.8米。
第二種人生活在距今7000年到4500年前,被稱為“特納里安”人,他們的身材比“克菲安”人矮小,可能靠打獵、捕魚及養牲畜為生。腿骨顯示“克菲安”人男子有發達的腿部肌肉,這暗示他們的食物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他們的墓葬中包括很多珠寶和飾品。比如,一個女孩的手臂上戴著用河馬獠牙雕刻的手鐲。他們的埋葬方式也特別奇怪,一個成年“特納里安”男子的頭部被放入粘土容器中埋葬,另外一名男性的頭則被放在一個海龜殼中埋葬。
美國亞利桑納州立大學考古學家克麗絲-斯托賈威奇說,很難想像兩個生物學上差異極大的人種,相隔千年卻偏巧生存在同一區域,死後還能夠埋在同一個地方。兩種文化間隔的1000年可能是一段乾旱時期,湖泊消失,生存困難,人們只得轉向別處求生。斯托賈威奇說,“一位男子大腿骨的骨脊顯示,他的大腿肌肉相當發達,這就意味著他們過著積極緊張的生活,並且以豐富的蛋白質為食。這也就是說,在捕獵技術相對落後的當時,他們的身體條件好壞對他們的生存就顯得非常重要。”
發展歷史
從公元前2500年開始,已經變成和目前狀態一樣的大沙漠,成為當時人類無法逾越的障礙,僅僅在綠洲有一些居民,商業往來很少能穿越沙漠。只有尼羅河谷是一個例外,由於有充分的水源,這裡成為植物生長繁茂的區域,也成為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之一。但是尼羅河有幾個無法通航的大瀑布,也為商業貿易造成很大的障礙。不過埃及還是能夠通過這裡將鐵器技術,也許還有帝王的觀念傳播到南方的努比亞以及更靠南的地方。
到了公元前500年時,古希臘和腓尼基人開始對這一地區產生影響,希臘商人順著沙漠東部的邊緣地帶開發商機,在紅海沿岸建立了許多商業殖民地。迦太基則沿著大西洋沿岸在沙漠西部開發,但是由於大西洋風波險惡,也沒有充分的市場,所以他們的探索從沒有超過現在摩洛哥所在的範圍。中央集權的國家只分布在沙漠的北部和東部邊緣,他們的權力達不到沙漠腹地,所以這些生活在沙漠邊緣的人經常受到在沙漠中遊牧的柏柏爾人的襲擊。沙漠歷史上最大的變化來源於入侵的阿拉伯人帶來的駱駝,它們使貿易往來可以穿越沙漠,北方地中海沿岸的酋長們將馬匹和工藝品運到南方,南方的薩赫爾王國由於出口黃金和鹽而變得富裕強大。沙漠中的綠洲成為商業中心,逐漸被北方的酋長們控制起來了。這種狀態持續了幾個世紀,直到歐洲人發明了大帆船,首先是葡萄牙人繞過撒哈拉去掠取幾內亞的資源,然後其他歐洲國家也緊跟其後,撒哈拉很快就失去商業價值。雖然殖民者們忽視了撒哈拉沙漠的價值,但現代卻發現很多有價值的礦藏,包括阿爾及利亞和利比亞的油氣資源,摩洛哥和西撒哈拉的磷礦。 從50萬年前開始,就有人類在沙漠邊緣生活。在上一個冰河時期,撒哈拉還不是一個沙漠,氣候類似於現在的東非,在沙漠地帶發現了大約有3萬幅古代的岩畫,其中有一半左右在阿爾及利亞南部的恩阿傑爾高原,描繪的都是河流中的動物,如鱷魚等。同時也發現過恐龍的化石。但現在的撒哈拉自從公元前3000年起,除了尼羅河谷和分散在沙漠中的綠洲附近,已經幾乎沒有大面積的植被存在了。
現在還有大約25萬人生活在泰內雷沙漠範圍內,主要分布在茅利塔尼亞、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有屬於阿拉伯語系的柏柏爾人,圖阿雷格人,撒哈威人和摩爾人;以及一些黑人種族,如圖布人,努比亞人,薩哈威人和卡努里人。在撒哈拉範圍內最大的城市是茅利塔尼亞的首都努瓦克肖特,此外比較重要的還有阿爾及利亞的塔曼臘塞特,馬里的廷巴克圖,尼日的阿加德茲,利比亞的加特和查德的法雅。
沙漠奇蹟
最新的古生物考察發現,在距今約1.1億年以前,恐龍並非地球上唯一的統治者。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古生物學家最近在尼日的泰內雷沙漠發掘到一具巨型鱷魚的化石。這種鱷魚的學名叫“Sarcosuchus imperator”,就是“鱷魚之王”的意思。與此同時,這些研究人員驚訝地發現,這隻生存在水中的鱷魚堪稱為龐然大物。它長約12米,相當一個公共汽車,重達10噸,比現在人們所能見到的最大鱷魚還要大10-15倍。而且,這隻鱷魚與恐龍同處一個時期--白堊紀,是當時最兇猛的食肉動物之一。
更讓研究人員吃驚的是,這樣的鱷魚在恐龍橫行的遠古時代,有時竟捕食恐龍為餐。那么,它是如何來捕食恐龍的呢? 研究人員發現,與許多生活在淺海中的古代鱷魚不同,這種爬行類鱷魚以河流為家。當時,陸地上覆蓋著茂密的森林,無數河流縱橫交錯,遍布其間。而這種鱷魚就棲息在這些寬闊的河流中。每當恐龍感到饑渴,到河邊飲水時,就是鱷魚捕殺恐龍的最好時機。 起初科學家還以為發現另一種恐龍,但很快便發現這是從未見過的一種史前巨鱷這類鱷魚之所以能捕食恐龍,主要因為它有著非常特殊的身體構造。它的鼻子末端長著一個巨大的、球根狀的突起,突起裡面有一個空腔。這使它的嗅覺異常靈敏,並能發出奇異的聲音。而且,這種超級鱷魚的牙齒也非同一般。與一般以魚類為生的動物相比,它的下頜牙不僅與上頜牙互相交錯,而且能精確無誤的嵌入其中。在100多顆牙齒當中,一排門牙能咬碎骨頭,撕裂像恐龍一樣巨大的獵物。
此外,它的眼睛也難以理解地向上翹起。 從它的牙來看,它不會只吃魚,每當恐龍到河邊喝水的時候,鱷魚就把十幾噸重的身體藏在水下,水面上只露一雙眼睛。然後,它慢慢接近獵物,伺機發動突然襲擊。用這種方法,許多恐龍轉瞬之間就成為它的盤中美餐,有時,巨型恐龍也難以逃脫這樣的厄運。 巨鱷與現代鱷魚頭骨相比,可見巨鱷一口吞一個活人很容易除此之外,鱷魚的皮膚上還長有一層片狀骨質"鎧甲"。這些"鎧甲"不僅像樹的年輪一樣標誌著鱷魚的年齡,而且能保護鱷魚在捕食獵物時免受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