泮沙紙鳶

泮沙紙鳶

歷史上的風俗習慣與節氣時令有著密切的聯繫,從而衍生出富有特色的民間藝術和民俗文化。南朗與中山其他地方一樣,在歷史上有:“九月九去登高,戚(扯)高紙鳶望天流,滯運(晦氣或邪魔妖氣纏身的意思)流曬好運到,長命富貴步步高“的民謠和傳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泮沙紙鳶
  • 衍生出:民間藝術和民俗文化
  • 紙鳶:風箏
  • 南朗鎮泮沙村:位於中山市南朗鎮
紙鳶即風箏,被譽為“風箏之鄉”的南朗鎮泮沙村,位於中山市南朗鎮。
據史書記載:五代時,古人在紙鳶上繫上竹哨,隨風放高后,聲如箏鳴,故稱為風箏。而在春秋戰國時則有“魯般(班)者……嘗作木鳶,乘之而飛”的傳說,說明放紙鳶這一習俗古而有之。從地方史料去佐證,南朗在宋代時,民間就已有重陽時節盛行放紙鳶這種風俗習慣,且世代沿襲,在明清時期,南朗放紙鳶的民俗活動是鼎盛時期。按歷史上南朗放紙鳶的形式和種類,基本上分為:大型觀賞和小型界斗兩大類。大型觀賞類的紙鳶主要有:百足(蜈蚣)、彩鳳、大襠、雙飛蝴蝶、螳螂、美人蛇、響尾蛇、大蝙蝠、麻鷹、雙翼飛機、飛魚、大蜻蜒、圓水桶、孖公仔等近二十種造型的紙鳶。而界斗型類的均為較小型的風箏,主要有:菱角仔、馬拉鳶、燕子等。大型的風箏,主要是給人們觀賞和放飛,多為大姓家族集中來搞,而小型風箏多是民眾自發放上天空,互相交替界線爭鬥。總的來講,這兩大類型的風箏,都是在空曠之地扯高后,人為斷線而讓紙鳶隨風飄流,以表示將“衰運”流走之心態。但,作為界斗類的小型風箏,形色上講是要把“滯運晦氣”流曬,倒不如說是放鳶人互相之間的爭鬥。因此,放小型風箏的人,多用各種形色,將風箏的線條加上玻璃粉末或採用收放線的技巧,把別人的風箏“界”斷。這種形式又稱為“界鳶”或“斗鳶”。
歷史上,尤其是在明清期間,南朗一帶每年重陽前後,各鄉均有放紙鳶之風氣,不管那個鄉村,凡山頂高坦處、祠堂曬穀場、田間,甚至船蓬之頂等處都有舉行放紙鳶集會。也由於有“重陽登高放紙鳶轉好運”之俗。因此,在每年的重陽放鳶期間,鄉村各放鳶點,均是人山人海,擁擠非常,一番熱鬧景象,亦成為一種民眾自娛自樂的文化活動。據民國時期的報刊登載,民國期間,國民黨縣政府的民眾教育館,曾經組織過二屆風箏競賽,並在1949年重陽節,將全縣風箏比賽的姣姣者送去省城廣州,參加廣州市民眾教育館在越秀山舉辦的風箏放飛比賽。當時的南朗泮沙鄉是全縣放風箏最好的一個鄉村,被譽為“風箏之鄉”,選拔到省城參加全省比賽。並在廣州的風箏放飛比賽中,獲“金豬獎”,從而多次應邀到澳門表演放風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