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溝鎮

注溝鎮

注溝鎮地處山東半島,濰河東畔,位於高密市西南部,南與諸城市接壤,西與安丘市為鄰。面積84.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667公頃,轄45個行政村,35000口人。注溝鎮有悠久的歷史和濃厚的文化底蘊。2007年,高密市將20個鎮、街道調整為10個鎮、街道,將原注溝鎮的行政區域劃歸柴溝鎮,鎮政府駐地不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注溝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中國華北
  • 郵政區碼: 261517
  • 地理位置:山東半島,濰河東畔
  • 面積:84.3平方公里
  • 人口:35000人
  • 著名景點:劉墉墓,頃王冢,瓊王冢等
旅遊資源,歷史,經濟,

旅遊資源

注溝鎮“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是清代乾隆吏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劉墉的故里。重點歷史遺蹟有劉墉墓、頃王冢、小妹冢、小冢、青冢、韓信壩、龍且墓、城陰城等。“濰沙落雁”為高密古八景之一。

歷史

劉墉故里位於注溝鎮逄戈莊村。劉墉出生於清代官僚世家。曾祖父劉必顯是順治九年(1652年)進士,官至戶部員外郎。祖父劉綮,曾任四川布政使。父親劉統勛,是乾隆朝股肱重臣,官至東閣大學士兼軍機大臣。劉墉少時讀書刻苦,長時間彎腰寫字,成了駝背,為官時被送綽號“劉羅鍋”。官至吏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他遇事敢為,不避權貴,政績卓著。卒後葬於白家莊北塋地。時傳劉墉墓中有奇珍異寶,“文革”動亂時,有盜墓者挖了劉墉墓,卻大失所望。隨葬品只是些腐爛的書、筆、墨和瓷玉小件。計有端硯1方、宋瓷硯水壺1個、玉蟬1個。玉牌1個,上刻有“日觀峰道人”5字。現劉墉墓為新修葺的圓拱形土冢,塋地西面有一條南北土嶺,似蛟龍盤臥,為風水寶地。在190多年的時間裡,劉氏曾出了35個舉人。逄戈莊劉氏有“海岱高門第,天下第一家”的美譽。 郵政編碼: 261517
注溝歷史
注溝,歷史上又稱貯溝、朱溝、駐溝,相傳明初王姓、喬姓分別立東西注溝二村,因此得名,也可能是唐宋以來古村落,已不可考。注溝一帶風景優美,人傑地靈,西有濰河,東有頃王冢,南有狼埠嶺,西南接諸城巴山,北有紅繡河。文化古蹟眾多,韓信壩在濰河上,韓信壩月為古時諸城八景之一,頃王冢為西漢高密王劉章墓冢,附近原有二十四小冢,俗稱排衙冢,另外有小妹冢、摩天冢等漢墓群,李家莊西有西漢石泉縣古城遺址。歷史上注溝一帶名家輩出,逄戈莊劉、水西王、注溝蔡都是名門望族,與巴山王、相州王、孫、鄭等家族並為官宦門第。歷史上科甲鼎盛,名人雅士不可勝數。

經濟

注溝鎮1996年全鎮國民生產總值8381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 比上年增長29%; 農村經濟總收入58000萬元, 比上年增長16%;人均存款1585元, 比上年增加305元;棉花總產38萬公斤;糧食總產2513萬公斤,比上年增長4.7%;大牲畜存欄12812頭,比上年增長20%;豬存欄0.86萬頭,比上年增長23%;肉類生產385.8萬公斤,比上年減少35.6%;果品、蔬菜總產970萬公斤,比上年增長10%; 鄉鎮企業總產值20326萬元,其中工業產值11103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44.6%、 14.3%。1996年底,農村機械總動力達到6184萬千瓦,比上年增長20%; 農村用電量達到274萬千瓦時,比上年增長-1.8%。1996年底,全鎮總人口為24451人,比上年減少308人,其中農業人口23728人,非農業人口723人,人口出生率為8‰,自然增長率為4.87‰。 自1986年以來, 先後榮獲全國土地管理先進單位、 計畫生育先進鄉鎮;省“明星鄉鎮”、“計畫生育先進鄉鎮”、“噸糧鎮”、“平原綠化達標先進單位”;濰坊市土地管理先進單位、計畫生育先進單位、民眾體育先進鄉鎮;高密市農業生產先進鄉鎮等榮譽稱號。 注溝鎮西傍濰河,膠王公路橫穿鎮中,地理位置優越。全鎮以“開發噸糧田、實現產業化,努力奔小康”為目標,以增加民眾經濟收入和促進經濟上台階為出發點和立足點, 從興水強農抓起,不斷增加對農業生產的投入,先後投資500多萬元,大搞改土治水,發展農業生產。截止1996年,全鎮擁有大口井、機井、梅花井900多眼,方塘78座,揚水站6處(其中紅旗揚水站全市規模最大) ,修建3.1萬米防滲渠道, 完善配套了西水東調、南北匯流工程,有效灌溉面積擴大到4.3萬畝。 投資1000餘萬元,購買各種農業機械1000餘台。農田林網4萬畝,營造片林4500畝, 林木覆蓋率達到了21%。1995年代表全市通過省平原綠化達標驗收。全鎮90%以上的農田實現了田園化、 水利化、機械化作業。鎮黨委、政府充分發揮本地的資源優勢和傳統技術優勢,建立健全了以鎮為龍頭,村為基礎,戶為補充的農機、農技、水利、病蟲害防治、生產資料供應、農副產品銷售等六大服務體系, 264個服務組織和實體。25個行政村全部建立了相應的服務大院和服務協會,為民眾提供產、供、銷一條龍服務,變一家一戶的分散生產為統一經營,使全鎮80%的農田實現了一年二作二收、三作三收或四作四收。
注溝鎮的多種經營生產初步形成了“南部黃煙北部棉,中部開發噸糧田,村村戶戶搞養殖,機繡、吹塑、條編輻射都發展”的新局面。全鎮建立起16個畜牧基地,8個林果基地,4個蔬菜基地,12個加工基地, 1個黃煙基地。多種經營由少到多,逐步形成了生豬、肉雞、果品、蔬菜、黃煙、食用菌、桑蠶、機繡、條編、土陶等十幾個主導產業和產品,在抓住三大傳統加工項目白條、黑條、竹枝生產,抓好白條村、黑條村、掃帚村的同時,按照區域布局,成方聯片搞放射性開發,突破加工規模,發展起土陶村、機繡抽紗村、塑膠袋加工村等10餘個專業村、1800餘戶。機繡、抽紗由鎮內擴展到鎮外,濰坊、煙臺、文登等工藝品廠家紛紛來注溝聯繫業務;吹塑生產帶起了塑膠包裝袋加工業的發展, 全鎮從事該項生產的廠家達8個,從業人員3000人;5000畝果品、 蔬菜呈區域化布局,濰河東岸自南向北的8個村莊基本上達到了園接園、樹連樹。其中千畝板栗方列入了市科委的重點開發項目。全鎮有計畫、有步驟地建設了果品、生豬以及加工品批發市場,不少農產品由過去四集遍趕的零售方式變為統一組織、統一聯繫的汽車裝運,民眾發展多種經營生產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全鎮多種經營生產由原來的分散無序狀態逐步向規模化、專業化的較高檔次發展,增強了闖市場的整體實力,大大提高了經濟效益。1996年全鎮多種經營總收入達4.6億元,比上年增長35.3%。
注溝鎮鄉鎮企業有新的發展。 擁有鎮辦企業8個,村辦企業12個,在已有的建築、建材、紡織、汽車拆舊等項目的基礎上,又新上了紙箱製作、皮衣加工兩個小型企業和投資100萬元的抗生菌肥廠。 商洋建材廠、錦綸絲帘子布廠是鎮辦骨幹企業, 擁有固定資產800萬元,流動資金1000萬元,年產值達1800萬元,年創利稅200萬元。 全鎮個體私營業戶已發展到620家,初步形成了以鎮駐地為中心,6個農貿市場為依託,集加工、服務、客運、維修、製作於一體的第三產業發展網路,從業人員達7800餘人。 小城鎮建設邁出新步伐。1994年,注溝撤鄉設鎮,黨委、政府請來專家設計了小城鎮的發展規劃。1995年藉助膠王路柏油硬化的大好時機,加快了鎮區基礎設施建設。 先後投資150萬元,維修鎮級公路4000米,柏油硬化副路4500米,開挖鎮區排水溝4200米, 鋪設地下電纜線路1800米,安裝路燈45盞。投資400多萬元,建立了1座千伏變電站,並投入運行,完成了農村電氣化改造;投資200多萬元,安裝程控電話交換機,已安裝程控電話300餘門。栽植各種樹木花卉萬餘株,美化綠化了駐地環境,小城鎮建設帶來了第三產業的興旺。截止1996年,已有41家到鎮區投資建廠辦店,樓房建築面積達到4100平方米,公共建設突飛猛進,文化娛樂設施功能齊全,以商興鎮,建鎮興商,經營超前,多業並舉,小城鎮建設已初具規模。 全鎮經濟繁榮,文化進步,社會安定,各項事業蓬勃發展,成為高密市率先跨入小康的先進鄉鎮。
注溝鎮鎮黨委、政府緊緊圍繞“深化改革、發展經濟、富裕民眾”這箇中心,突出抓了對黨員和基層黨組織的教育整頓,充分利用鎮委黨校、村黨員活動室等陣地,運用黨員電化教育等形式,加強對黨員幹部的思想教育和科技培訓,黨員隊伍和基層班子整體素質有了明顯提高。注重加強精神文明硬體建設。1996年下半年,鎮政府投資15萬元,建起了調頻廣播台,並在各村安裝了調頻廣播,村村建起了文明街、讀報欄、宣傳欄、圖書閱覽室等,深入開展了移風易俗,爭創文明村、文明家庭、文明鎮民等活動,極大地豐富了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村容村貌有了較大改觀。 在穩定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積極探索農村改革的新舉措,靠改革求發展,進一步深化了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按照明確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搞活使用權、強化管理權的要求,不斷健全土地有償使用和依法轉讓制度,促進了土地的適度規模經營和集約經營,全鎮湧現出種植大戶近百家。大力推行了股份合作制,全鎮各種股份合作制經濟組織發展到68家。通過股份合作,有效地解決了發展二、三產業、多種經營資金不足的困難,提高了生產要素的最佳化結合,形成了風險共擔、利益共享、聯戶聯手闖市場的經營格局。同時,健全完善了多層次的社會保障制度,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各項財產保險工作紮實深入,解除了民眾生產生活的後顧之憂,為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注溝鎮2003年在鎮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改革開放政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實業經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全鎮完成國內生產總值1.7億元,比上年增長9.34%;地方財政收入761.9萬元,比上年增長57%;工業實現銷售收入1.1億元,利稅91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0%和40%。第三產業增加值達225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690元。 注溝鎮歷史悠久,文化發達,是清朝乾隆年間體仁閣大學士、吏部尚書劉墉的故鄉。鎮內交通便利發達,自然資源豐富,東部嶺地石料資源充足,可開發建築用優質石子;西部濰河富有黃砂資源,沿河地帶林業發達。轄區內土壤肥沃,水資源豐富,農業設施配套完善,農業產業主要有黃煙、桑蠶、林果、瓜菜、辣椒、花生等,生豬、肉雞、肉牛養殖及特色養殖成為全鎮的重要產業。個體私營經濟蓬勃發展,主要有石料、建材、礦泉水、食品、日用品、工藝品、繡品加工等項目。建有一平方公里的工業園區,園區內蔬菜冷藏、食品加工、辣椒加工、服裝工藝品加工等項目發展迅速。其中曹戈莊辣椒批發市場已成為膠東半島最大的辣椒集散、加工基地。城鎮建設功能配套齊全,道路硬化寬闊,村村開通了有線電視, 電話入戶率達到60%以上。西部濰河是休閒旅遊的好去處,瓊王冢、小妹冢、劉墉墓等古蹟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