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塑模具設計實用手冊》是2011年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維合。本書主要介紹了注塑模具設計的設計步驟與方法。
基本介紹
- 書名:注塑模具設計實用手冊
- 作者:張維合
- ISBN:9787122112293
- 頁數:558頁
- 出版社:化學工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第1版 (2011年9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注塑模具設計實用手冊》以科學性、先進性和實用性為指導思想,兼顧理論基礎和設計實踐兩個方面,根據設計人員在注塑模具設計過程中的需要,系統地介紹了注塑模具設計的標準、原則及設計步驟與方法,並列舉了大量先進實用、全面可靠的結構範例。本手冊可為從事注塑模具設計的工程技術人員提供幫助,也可供高校相關專業的師生查閱參考。
主要內容包括:注塑模具設計製圖標準,塑膠、塑件和注塑機,注塑模具成型零件設計,注塑模具側向分型與抽芯機構設計,注塑模具排氣系統設計,注塑模具結構件設計,注塑模具澆注系統設計,熱流道注塑模具設計,注塑模具溫度控制系統設計,注塑模具脫模系統設計,注塑模具導向定位系統設計,注塑模具材料選用等。本手冊內容全面、通俗易懂、實用性強。圖、文、表相結合,查閱方便。
作者簡介
張維合,1964年出生,男,江西省餘干縣人。1987年畢業於西安工業大學,曾先後在浙江省大型兵工企業、上海市大型合資企業和廣東省大型外資企業從事注塑模具設計與製造工作。2005年開始從事模具設計與製造的教學和研究工作,現任教於廣東科技學院。主要著作有《注塑模具設計實用教程》和《注塑模具複雜結構100例》。
目錄
第1章 注塑模具設計製圖標準
1.1 注塑模具設計製圖的一般規定
1.1.1 圖紙尺寸規格、標題欄及修改欄
1.1.2 注塑模具分類
1.1.3 模具設計圖的種類及基本要求
1.1.4 模具設計圖的管理
1.2 模具設計製圖的一般流程
1.2.1 整理檢查客戶資料
1.2.2 模具圖繪製
1.2.3 模具圖設計標準
1.2.4 模具設計圖檢查
1.2.5 模具生產跟進
1.3 模具設計圖尺寸標註
1.3.1 模具設計圖尺寸標註的一般要求
1.3.2 裝配圖尺寸標註要求
1.3.3 零件的尺寸標註要求
1.3.4 模具設計圖尺寸標註實例
1.4 注塑模具公差與配合
1.4.1 注塑模具裝配圖中零件常用的公差與配合
1.4.2 尺寸標準公差數值
1.4.3 軸的基本偏差數值
1.4.4 孔的基本偏差數值
1.4.5 注塑模具常用孔的極限偏差數值
1.4.6 注塑模具常用軸的極限偏差數值
1.4.7 基孔制與基軸制優先和常用配合
1.4.8 注塑模具圖中形狀和位置公差
1.4.9 表面粗糙度數值的選擇
第2章 塑膠、塑件和注塑機
2.1 塑膠
2.1.1 塑膠特性及成型條件
2.1.2 塑膠的成型收縮率
2.1.3 不同塑膠熔體對模具型腔型芯的壓強
2.2 塑件
2.2.1 塑件的尺寸精度
2.2.2 常用塑件公差等級的選用
2.2.3 塑件的表面質量
2.2.4 塑件的脫模斜度
2.2.5 塑件壁厚
2.2.6 加強筋
2.2.7 自攻螺釘柱
2.2.8 圓角
2.2.9 孔
2.2.10 齒輪
2.3 注塑機
2.3.1 注塑機的選用
2.3.2 注塑機的參數及安裝尺寸
第3章 注塑模具成型零件設計
3.1 確定型腔數量
3.2 型腔排位
3.2.1 排位的原則
3.2.2 一模多腔的模具排位注意事項
3.3 分型面
3.3.1 分型面設計的主要內容
3.3.2 分型面位置設計的一般原則
3.3.3 分型面的形狀設計
3.3.4 分型面定位
3.4 注塑模成型尺寸計算
3.4.1 一般成型尺寸的計算法
3.4.2 帶金屬嵌件的塑件模具成型尺寸計算
3.4.3 螺紋型環成型尺寸計算
3.4.4 螺紋型芯尺寸計算
3.4.5 螺紋型環、螺紋型芯螺距尺寸計算
3.5 成型零件外形尺寸設計
3.6 成型零件成型表面粗糙度
3.6.1 粗糙度的表示方法及含義
3.6.2 成型表面的加工方法及其粗糙度
3.6.3 成型表面的拋光
3.7 成型零件的裝配
3.7.1 內模鑲件的裝配
3.7.2 型芯的裝配
第4章 注塑模具側向分型與抽芯機構設計
4.1 側向分型與抽芯機構的分類
4.2 “滑塊+斜導柱”的側向抽芯機構
4.2.1 常規結構
4.2.2 斜導柱及斜導柱壓塊設計
4.2.3 滑塊及滑塊壓塊設計
4.2.4 耐磨塊設計
4.2.5 滑塊定位珠設計
4.2.6 滑塊定位夾及其規格
4.2.7 楔緊塊設計
4.2.8 傾斜滑塊參數計算
4.2.9 滑塊和側抽芯的連線方式
4.2.10 “滑塊+斜導柱”側向抽芯的結構彙編
4.3 “滑塊+彎銷”的側向抽芯機構
4.3.1 “滑塊+彎銷”的側向抽芯常規結構及適用場合
4.3.2 “滑塊+彎銷”的側向抽芯典型結構彙編
4.4 “滑塊+T形塊”的側向抽芯機構
4.4.1 “動模滑塊+T形塊”
4.4.2 “定模滑塊+T形塊”
4.4.3 “滑塊+T形塊”的側向抽芯機構典型結構彙編
4.5 “滑塊+液壓油缸”的側向抽芯機構
4.5.1 使用場合
4.5.2 液壓抽芯的優、缺點
4.5.3 液壓油缸接頭及活塞行程設計
4.5.4 液壓油缸及其配件的規格型號
4.5.5 液壓抽芯設計的注意事項
4.5.6 “滑塊+液壓油缸”的側向抽芯典型結構彙編
4.6 斜頂側向抽芯機構
4.6.1 斜頂常規結構及其參數設計
4.6.2 斜頂結構的幾種常見形式
4.6.3 斜頂的導向
4.6.4 斜頂底座設計
4.6.5 塑件常見倒扣結構與斜頂側抽芯
4.6.6 斜頂典型結構彙編
4.7 斜滑塊側向抽芯機構
4.7.1 斜滑塊常規結構
4.7.2 斜滑塊抽芯實例彙編
4.8 “彈簧+滑塊”側向抽芯機構
4.9 儲油槽的設計
4.10 側向抽芯機構複雜結構實例
4.10.1 斜頂、滑塊及液壓圓弧抽芯
4.10.2 滑塊、液壓斜抽芯及斜滑塊三向抽芯
4.10.3 斜頂、液壓斜滑塊抽芯
4.10.4 雙向滑塊聯合抽芯
4.10.5 動模斜頂、定模T形塊複合抽芯
第5章 注塑模具排氣系統設計
5.1 注塑模具設定排氣系統的原因
5.2 型腔內困氣的位置
5.3 注塑模具排氣方式
5.4 排氣系統設計原則
5.5 分型面排氣
5.5.1 型腔在分型面上的排氣
5.5.2 澆注系統在分型面上的排氣
5.6 鑲件排氣
5.7 推桿和推管排氣
5.8 在困氣處加鑲件排氣
5.8.1 加強筋排氣
5.8.2 塑件壁薄但面積較大處排氣
5.8.3 深筒類塑件排氣
5.8.4 在困氣處加膠(料)
5.9 透氣鋼排氣
5.9.1 透氣鋼特點
5.9.2 透氣鋼特性
5.9.3 透氣鋼使用細則
5.10 排氣栓排氣
5.11 氣閥排(進)氣
5.12 注塑模排氣實例
第6章 注塑模具結構件設計
6.1 注塑模模架設計
6.1.1 注塑模具模架的典型結構
6.1.2 模架規格型號的選用
6.1.3 模架尺寸的確定
6.1.4 模架基本加工項目及要求
6.1.5 模架的其他要求
6.2 鎖模組
6.2.1 鎖模組的安裝方法
6.2.2 鎖模組的形式
6.2.3 鎖模組尺寸
6.2.4 鎖模組的裝配
6.3 撐柱
6.3.1 撐柱的裝配
6.3.2 撐柱數量的確定
6.4 限位釘
6.5 彈簧
6.5.1 推桿板復位彈簧
6.5.2 側向抽芯中的滑塊定位彈簧設計
6.5.3 活動板之間的彈簧
6.5.4 彈簧的規格
6.6 彈力膠
6.7 定距分型機構
6.7.1 內置式小拉桿定距分型機構
6.7.2 外置式拉板定距分型機構
6.8 定位圈
6.8.1 定位圈基本形式
6.8.2 定位圈特殊形式
6.8.3 定位圈的裝配
6.9 螺釘
6.9.1 緊固螺釘
6.9.2 限位螺釘
6.9.3 螺孔攻牙底孔直徑
6.9.4 內六角螺釘裝配圖及規格尺寸
6.10 行程開關
6.10.1 常用行程開關的型號
6.10.2 行程開關的裝配方法
6.11 隔熱板
6.12 吊模板及銘牌
6.13 推桿防塵蓋
第7章 注塑模具澆注系統設計
7.1 澆注系統設計的原則和要點
7.1.1 澆注系統設計原則
7.1.2 澆注系統設計要點
7.2 主流道設計
7.2.1 主流道設計
7.2.2 注塑模澆口套設計
7.3 分流道設計
7.3.1 對分流道的要求
7.3.2 影響分流道設計的因素
7.3.3 分流道的形式
7.3.4 分流道的截面設計
7.3.5 輔助流道設計
7.4 澆口設計
7.4.1 澆口位置的確定
7.4.2 確定澆口類型
7.4.3 澆口尺寸設計
7.5 澆注系統的冷料穴、拉料桿以及頂出機構設計
7.5.1 冷料穴
7.5.2 拉料桿
7.6 二板模自動斷澆機構
7.7 如何做到進料平衡
7.7.1 分流道平衡布置
7.7.2 大小不同的型腔採用大小不同的分流道
7.7.3 大小不同的型腔採用大小不同的澆口
7.7.4 採用“藕節形”分流道
7.7.5 改變塑件不同部位的壁厚
第8章 熱流道注塑模具設計
8.1 熱流道設計步驟
8.2 熱射嘴設計
8.2.1 熱射嘴分類
8.2.2 熱射嘴規格及其參數
8.2.3 熱射嘴型號及其表示符號
8.2.4 各種塑膠對熱射嘴的適用情況
8.2.5 開放式熱射嘴
8.2.6 針閥式熱射嘴系統
8.3 熱流道板設計
8.3.1 熱流道板的隔熱和定位
8.3.2 熱流道板常見形狀
8.3.3 熱流道板上加熱器及其裝配
8.4 出線槽設計
8.4.1 熱射嘴出線槽
8.4.2 熱流道板出線槽
8.5 熱射嘴熱膨脹尺寸計算
8.6 熱射嘴的選擇
8.6.1 塑件表面質量要求高
8.6.2 塑件採用工程塑膠
8.6.3 澆注系統是由熱流道轉為普通流道
第9章 注塑模具溫度控制系統設計
9.1 模具溫度控制的原則和方式
9.1.1 模具溫度控制的設計原則
9.1.2 模具溫度的控制方式
9.1.3 設計溫度控制系統必須考慮的因素
9.2 直通式冷卻水道設計
9.2.1 直通式冷卻水道設計的注意事項
9.2.2 直通式水道的基本形式
9.2.3 直通式冷卻水道直徑和位置設計
9.2.4 直通式冷卻水道設計注意事項
9.3 圓環式冷卻水道
9.4 導熱式水道
9.4.1 導熱式水道的基本形式
9.4.2 導熱式冷卻水道設計的注意事項
9.5 隔片式冷卻水道
9.5.1 隔片的主要形式
9.5.2 隔片過水端的形狀
9.5.3 隔片式冷卻水道套用實例
9.6 噴流式冷卻水道
9.7 螺旋式冷卻水道
9.7.1 螺旋式冷卻水道的基本形式
9.7.2 螺旋柱規格
9.8 冷卻水道配件
9.8.1 水管接頭
9.8.2 水管堵頭
9.8.3 密封圈
9.9 模具典型零件的冷卻
9.10 模具的加熱
9.10.1 水、油加熱法
9.10.2 電加熱法
9.11 模具的保溫
第10章 注塑模具脫模系統設計
10.1 脫模系統的形式、組成和設計原則
10.1.1 脫模系統的形式
10.1.2 脫模系統的設計原則
10.1.3 脫模力的計算
10.2 推桿設計
10.2.1 推桿設計的注意事項
10.2.2 推桿規格
10.2.3 推桿的裝配
10.2.4 推桿頂出的注意事項
10.3 推管設計
10.3.1 推管規格
10.3.2 推管的裝配及注意事項
10.4 推板設計
10.4.1 推板脫模的設計要點
10.4.2 推板設計實例
10.5 推塊設計
10.5.1 推塊規格、材料及熱處理
10.5.2 推塊設計要點
10.5.3 推塊設計實例
10.6 氣動脫模
10.6.1 大型塑件氣動脫模
10.6.2 軟膠氣動脫模
10.7 定模脫模設計
10.7.1 由動模帶動的定模脫模
10.7.2 由液壓油缸帶動的定模脫模
10.8 複合脫模
10.8.1 “定模推板+動模推桿”複合脫模
10.8.2 “動模推板+動模推桿”複合脫模
10.8.3 “定模推桿+動模推桿”複合脫模
10.9 二次脫模
10.9.1 因包緊力太大而採用二次脫模
10.9.2 因塑件需要強制脫模而採用二次脫模
10.9.3 二次脫模的其他基本結構
10.10 螺紋自動脫模機構
10.10.1 螺紋自動脫模典型結構彙編
10.10.2 螺紋自動脫模機構設計的注意事項
10.10.3 螺紋脫模實例
10.11 推桿板先復位機構
10.11.1 復位彈簧
10.11.2 “復位桿+彈力膠(或彈簧)”先復位機構
10.11.3 “注塑機頂棍+連線套”先復位機構
10.11.4 擺桿式先復位機構
10.11.5 連桿先復位機構
10.11.6 鉸鏈先復位機構
10.11.7 液壓先復位機構
10.11.8 彈性開口套管先復位機構
第11章 注塑模導向定位系統設計
11.1 導向系統
11.1.1 導柱
11.1.2 導套
11.1.3 動、定模板導柱、導套設計
11.1.4 推桿固定板導柱、導套位置設計
11.1.5 導柱直徑的選擇
11.2 定位系統設計
11.2.1 內模鑲件錐面定位
11.2.2 模板錐面定位
11.2.3 錐面定位塊
11.2.4 直身定位塊
11.2.5 錐面定位柱
11.2.6 邊鎖
第12章 注塑模具材料選用
12.1 注塑模具零件選擇材料的依據
12.1.1 模具的壽命
12.1.2 塑膠的特性
12.1.3 模具零件的作用與功能
12.1.4 模具的成本
12.2 常用塑膠模具鋼的鋼號、特點與套用
12.3 國內市場銷售的非國標塑膠模具鋼
12.4 國產塑膠模具鋼的成分及性能
12.5 常用塑膠模具鋼熱加工與熱處理規範
12.6 常用塑膠模具鋼的性能
附錄1 單位換算及常用度量衡簡寫
附錄2 模具優先採用的標準尺寸
附錄3 模具壁(板)厚計算公式
附錄4 常用三角函式公式及三角函式表
附錄5 常規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計算公式
附錄6 二次注塑模設計基本要求
附錄7 出口美國的模具設計基本要求
附錄8 出口歐洲的模具設計基本要求
附錄9 注塑模具術語英文對照
附錄10 常用金屬材料的密度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