爛身腐皮病實質就是流行性潰瘍綜合症,該病是一種以高發病率、高死亡率為特徵的傳染性疫病,主要危害1齡以下的魚類。
基本介紹
- 別稱:泥鰍腐皮病
- 常見病因:亞硝酸鹽含量高、塘底有機物多、水質環境較差的魚塘
- 常見症狀:皮膚逐漸潰爛,肌肉壞死
- 傳染性:容易
簡介,流行特點,症狀,病因,預防,治療,
簡介
泥鰍養殖市場近年來前景看好,養殖面積逐年擴大,從這些年的情況看,泥鰍養殖風險不大,收益豐厚。風險大不大其實是相對的概念,養殖一點通認為只有掌握全面養殖技術,才能在市場價格不錯的情況下大筆賺錢,養殖技術不過關,泥鰍經常生病,產量提升不了,市場價格再高也是白搭。其中危害較大的是一種以爛身為主要臨床症狀的疾病,該病具有危害對象廣、發病率高、治療難度大等特點。新投放的泥鰍苗,由於在捕撈和運輸過程中的擦傷、碰傷,容易感染細菌,從而出現的腐皮、爛頭、爛尾、爛身等症狀,如果治療不當,會造成大批死亡。
流行特點
其危害往往是災難性的,該病最危險的特點是潛伏期長,即從感染到發病死亡需要15~20天,甚至更長時間,所以要求在發病季節定期進行預防。如果發病,應及時治療,治療越早,感染數量越少,治癒率越高;反之,治療效果越差。
症狀
該病病程較長,在不同發病階段,所變現出來的症狀也有所差別。在感染各時期的主要症狀如下:
早期:病魚魚體發黑,離群獨游,食慾下降,漂浮於水面,有時出現不停地遊動,魚病體表某些部位出現數目不等的斑塊狀充血或出血病灶,病灶處鱗片脫落,剖檢內臟無明顯病變。
中期:病灶部位皮膚逐漸潰爛,肌肉壞死,形成大小不等、深淺不一的潰瘍,嚴重時露出紅色肌肉,剖檢可見脾臟顏色變淺,肝臟腫大有出血點。
後期:病灶面積進一步擴大,潰爛的深度也加大,嚴重時露出骨骼和內臟,剖檢肝臟腫大,腎臟腫大有出血點,有的可帶這潰瘍存活很長時間,損傷會逐步擴大加深,以至到達身體較深的部位,甚至造成頭蓋骨軟組織和應組織的壞死,使活魚的腦部暴露出來。多數病魚死後沉底,待腐爛脹氣後才浮出水面,少數在水面緩游或扒邊,撈起病魚觀察可見身體肌肉有塊狀壞死,嚴重者可見骨刺和內臟。剪開腹腔可見肝點狀出血,少數魚並發腸炎和爛鰓。
病因
此病多發生在亞硝酸鹽含量高、塘底有機物多、水質環境較差的魚塘。此外養殖魚體表受傷後,養殖水體中的病原菌可經傷口侵入,導致魚發病。引起魚受傷的原因除了拉網、運輸等操作外,寄生蟲如車輪蟲、斜管蟲以及一些固著類纖毛蟲的感染也是一個重要的傳播途徑。
預防
如前所述,魚類爛身病的危害是災難性的,一旦發生,治療起來相當困難,死亡率非常高,因此該病的有效控制,主要還是要靠平時的預防。通常可採取的預防措施主要有如下幾條:
1、避免寄生蟲的感染
從爛身病的病因可以看出,外傷是造成爛身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外傷除了攔網、運輸等操作可以引起外,還有車輪蟲、斜管蟲等寄生蟲的感染也可引起,因此在養殖過程中,控制好寄生蟲的感染,減少外傷,避免爛身病病原的入侵。
2、加強日常管理
日常的水質管理、投飼管理、環境衛生管理是養殖工作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疾病防治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大部分的發病池塘,在養殖管理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有待提高的方面。因此要減少腐皮、爛身病的發生,強化日常管理工作,做到防患於未然也是極為有效的措施之一。
3、定期進行保健
當前高密度集中化養殖,一方面帶來水質的惡化,一方面增加了動物機體的易感性,要減少疾病的發生,必須做好內外保健兩方面的工作,定期採用水質改良劑調節水質,同時投餵添加功能性添加劑製成的保健飼料,提高魚體的免疫能力和抗病力。
治療
1、調水、解毒,由於發病魚塘的亞硝酸鹽濃度較高,在治療過程中應先調水、解毒,才能提高后期用藥的效果。臨床可用解毒活水素、水質保護解毒劑兌水後全池潑灑消毒。
2、發病魚體質較弱,不宜選用刺激性較大的消毒劑消毒,可選用重碘(複合碘溶液)、暴血停(45%苯扎溴銨溶液)、菌毒必可(戊二醛溶液)等溫和型消毒劑進行消毒。實踐表明,在水體中有機質濃度較低時,使用重碘消毒效果較好,而水體有機質濃度較高時,可使用菌毒必可和暴血停等進行治療。
3、內服藥物,全池消毒後內服消炎藥促進傷口早日癒合。另外也可在飼料中添加硫酸慶大黴素,並配合使用應激寧全池潑灑治療。投餵3天后撈魚檢查可發現魚體的一些小傷口已基本癒合,根據情況再酌情治療2~4天即可痊癒。
4、外用:每畝水深0.5米用鱔寶“腐霉靈”250~300毫升,兌水全池潑灑,每天一次,連用2天。隔兩天再重複一次。
內服:鱔寶“腸炎靈”(每公斤料拌入3克)+ 鱔寶Vc(每公斤料5克)進行內服投喂,每天投餵兩次,連續投餵3~5天。
用以上方法治療,治癒率達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