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簡介,地理位置,解放前發展歷程,解放後發展歷程,
簡介
所屬地區: | 廣東省普寧市燎原鎮 |
泥溝國小 郵政編碼: | 515344 |
泥溝國小 電話區號 : | 0663(+86) |
地理位置
組成
泥溝國小是由改革開放前,彌高國小、德育國小、鍥金國小等多所國小合併而成,併名為泥溝公校,後改名泥溝華僑學校。
至今日,泥溝學校已有百年的根源歷史。
解放前發展歷程
泥溝子弟向來重視教育,讀書蔚然成風,人才輩出。清代科舉得中者有許興讓,張柯彥等19人。清末戊戌變法後,廢除科舉新辦新學。光緒32年,即1906年後,鄉里辦起維新(後改彌高),德育,鍥金三所學校。清末民初,鄉里出國留學者有數十人。
20世紀30年代,就讀於國內高等學府大學畢業生比比濟濟。
解放後,鄉里教育事業在原有基礎上更蓬勃發展,面貌為之一新。
民國時期,民不聊生,教育十分落後。據有關資料記載,20世紀30年代,普寧二區(今流沙),除泥溝,果隴,烏石,郭厝寮,馬柵,華溪,赤水等鄉有完全的國小外,其他近80個鄉村沒有國小,只有零零散散的私塾。而泥溝鄉這個時期,先後辦起彌高,德育,鍥金,民眾(泥溝民眾學校),同聲,新生等6所完全國小,還有同聲文專班,礪青學社等,可謂學校林立。
解放後發展歷程
1949年下半年,鄉里成立泥溝公校,把原彌高,德育,鍥金三所國小,不分房界姓氏,統一領導。
1952年1月至1952年12月,全國整頓國小,泥溝公校更名為泥溝國小,納入國家教育軌道。以彌高,德育為總校,下設朝祖祠,鍥金,九德祠三個分教點。
1953年向工農階層招生,招收超齡青年入學讀書。由於學生增多,教室不足,只得以舊祠宇為校舍, 直至改革開放,時間長達幾十年。
1980年,旅泰鄉賢張瑞明,張仲彩等,不遺餘力,奔波於泰國各府發動泥溝鄉親,倡議建泥溝華僑學校,得到大力支持,共捐人民幣70萬元新建泥溝華僑學校(鄉里亦稱新學校),學生人數增至2000多人。
1989年6月又擴建教學樓面積,學生人數達2450人。
1998年鄉賢張慶民捐資人民幣300萬元,新建教學樓一座,廣場一個。學生人數現增至3500人,比解放初期增加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