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作者簡介,創作,出版,前序,著名歌唱家金鐵霖作序,《黨建》編輯劉漢俊作序,作品目錄,作品節選,
作者簡介
李壯,1985年出生,山東省聊城市人,工作在北京,媒體人。為留住當初那份感動,創作《泥土在歌唱》並已發行,銷售火爆。
[今年29歲的李壯是山東省聊城市人,大學畢業後到北京工作,從事媒體行業。說到“大衣哥”朱之文,李壯直言,朱之文深深打動過他。
早在朱之文登上2012年央視春晚之前,李壯便與其結識,歌聲便是媒介。“他是一個農民,身上散發著濃濃的鄉土氣息,可歌卻唱得那么好。我一見到他就覺得,他一定是個有故事的人。”李壯說。
隨著李壯與朱之文多次接觸,李壯對其成長的艱辛有著較為深切的了解。作為媒體從業人,他敏銳地察覺到這個農民歌唱家身上具備的文化特質。“他是在鄉土文化中成長起來的,是草根階層的代表,也是普通勞動人民的代表,他的身上散發著泥土的芬芳,他的成長經歷正是我們這個社會所需要的正能量”,李壯說。
李壯表示,作為聊城人,他從小的生活環境與朱之文相似,他能夠理解朱之文成長的艱辛,所以他打心眼裡佩服他。
結識朱之文之後,李壯利用業餘時間,陸陸續續寫過一些有關朱之文的文章,但都比較零散,沒有形成系統。2012年,他開始有意識地為朱之文寫本傳記。從整理素材到完成創作到出版,歷時三年多,經過讀者試讀等、提意見、再修改,這本書最終和廣大讀者見面。
這本書原名為《一條流過歲月的河》,後經各方審議確定書名為《泥土在唱歌》。]
創作
2011年2月,農民朱之文登上山東電視綜藝頻道的選秀節目《我是大明星》的舞台,憑藉一曲《滾滾長江東逝水》的精彩演繹,紅遍中國。隨後朱之文得到各地冬粉的大力支持,冬粉名叫“珍珠”。朱之文的出現深深地感動了一個做記者的冬粉—李壯,在朱之文成名之初他寫了關於朱之文的一系列文章。
《黨建》雜誌社決定策劃出版反映朱之文“歌路”歷程的勵志作品,選定記者李壯進行採訪寫作。李壯多次到朱之文家鄉採訪,錄音整理10多萬字,圖片保存上千張。該書以樸素的筆墨記述了朱之文童年、青年、成年的艱苦生活以及唱歌出名後的忐忑、懵懂、淡然與喜悅,記述了一個愛家鄉、愛土地、愛父老鄉親、至今樸實依舊的朱之文。該書鄉土氣息濃厚,描述原汁原味,“大衣哥”的堅韌、樸實、善良躍然紙上。
出版
由中宣部《黨建》雜誌社策劃的《泥土在歌唱——“大衣哥”朱之文的故事》一書,近日由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發行,金鐵霖、於文華、劉漢俊等為書作序或推介,得到廣大讀者和冬粉點讚熱捧。
(牡丹晚報記者 敏靜)3月25日,牡丹晚報記者通過光明出版社行銷總監陳啟文了解到,在石家莊舉行的朱之文傳記《泥土在歌唱》全國首發儀式,已於23日圓滿結束。簽售現場十分火爆,兩天共簽售2000餘本。
前序
著名歌唱家金鐵霖作序
唱好歌做好人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音樂學院名譽院長金鐵霖
有個做記者的小伙子(李壯)為“大衣哥”朱之文寫了一本書,想讓我寫篇序。我抽時間閱讀了一遍書稿,寫得還不錯,讓我知道了他很多不為人知的故事,很感人。
我想,如果要更多的了解朱之文和他的生活背景的話,這本書值得一讀,它猶如一部鄉土紀實文學,厚重優美質樸,書中人物個性鮮明,人物對話也是原汁原味的當地方言,真實可信地描繪出了朱之文“故鄉的原風景”。
作者寫朱之文從小失去父愛,這對一個年僅10歲的孩子來說非常不幸,叫人很心酸。家裡的頂樑柱倒了,娘拉扯著他們姐弟7個艱難度日,國小二年級沒上完的他不得不跟著娘去地里幹活,農閒時還在附近的建築工地和泥、搬磚、搭架子。但苦巴巴的日子沒有消磨掉他對歌唱的追求。他成年後去城市裡打工,那種艱辛和無奈也反映出社會變革浪潮對農民生存境況的各種衝擊,有如他一直保持著淳樸的農民本色的,在我看來已不多見。
我記得,別人帶朱之文來中國音樂學院見我時,他有點兒緊張,是個很樸實的鄉下人模樣,他向我敬個禮,表示對我的尊敬。之前,有人跟我說山東有個農民一邊種地一邊自學我的教材,現在火得不得了。我當時有些驚疑,那次,他唱了一首歌給我聽,果然嗓音非常好,寬厚明亮飽滿,也很獨特。整首歌唱得也比較完整,唱的方法也不錯。我的那本教材是1988年出版的,那是我的第一套聲樂教材,書後面還帶著3盒卡帶。朱之文說他鑽研那本教材20多年,不認識的字就查字典。我的學生都是研究生、博士生,都很專業,像他這樣靠我的教材自學成才的,過去還沒有,我非常高興,也挺自豪,我對他說,“我這裡隨時歡迎你來”。
朱之文跟我說,他很難適應當名人的生活,他打算退下去專心學習,我不建議他這樣做,我還是希望他儘快適應這種生活節奏。他既然走到這一步了,唱的歌也被觀眾認可和喜歡,他應該繼續把歌唱好,給觀眾奉獻更多好聽的歌曲,這樣他的人生才會更有意義。我給他寫了一句話,書中也提到了,“唱好歌做好人,把歌獻給黨獻給人民”,這是我對他的期望。在民族聲樂人才選材與育才方面我常講“聲、情、字、味、表、養、象”七字標準,這是我很看重的,但是完全做到位很難,我希望他繼續努力學習,更上一層樓;在他取得更高歌唱成績的同時,希望他多為社會做些事情,做一個好人。
在有生之年,我希望培養他成為一位優秀的百姓喜愛的農民歌唱家,為祖國的聲樂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2014年3月23日
《黨建》編輯劉漢俊作序
泥土在歌唱
我一直不贊成把“大衣哥”朱之文打造成一名職業歌手,或者由一家文化經紀公司來包裝、經營他,甚至勸說他在北京買房子。朱之文的可貴,在於他是一位農民——歌唱得最好的農民、莊稼種得最好的歌手;朱之文的可愛,在於他本性質樸得像一抷泥土,憨厚善良得像一個老農,誠實天真得像個長不大的孩子,見到弱者大方得像個“土豪”,而對自己卻摳門得像個“地主”;朱之文的可敬,在於他對聲樂藝術的追求,從磁帶學起,從跟唱起步,把寒舍當舞台,把莊稼當觀眾,從村里唱到城裡,從自家門口唱到中央電視台、國家大劇院,一直唱到磁帶里的真人金鐵霖老師跟前。這是一位中國農民的事業心,一位莊稼漢的中國夢。
一個產品的價值不在於毛坯的價格,而在經過深加工之後的升值、市場的認可度。朱之文把一抷泥土摶成一尊雕塑,摶成一個中國普通農民追求文化權益、享有文化權利的“達人”形象,這正是他的社會價值和文化含量。城裡不缺歌手,村里不缺農民,但我們這個社會缺乏有愛心的歌者,需要有文化的農民。朱之文的執著、勤奮、天賦、善良成就了他,億萬觀眾、網民的喜愛成就了他,中央領導同志和各級組織、文化機構的支持和幫助成就了他。朱之文的成功,說明了我們這個社會對奮鬥的認可、對誠實的褒獎、對善心的呵護;說明了我們這個國家對農民的尊重、對草根的器重、對公平的看重。
每次朱之文來我辦公室,我都有一種迎接兄弟的感覺,我得意著他的得意,笑話著他的笑話,天真著他的天真。請他唱,他張口就來,而且不只一首兩首,好像要作一個全面的匯報演出,讓我們感動得想落淚;請他坐,他就一屁股坐在我的座位上,四仰八叉、大模大樣、舒舒服服,哈哈大笑;我們的《黨建網》為他專門開設了一個“朱之文專題”,他來到網站的編輯間瀏覽他的照片,邊讚嘆網際網路的魅力,邊樂呵呵地講著每一幅圖片的故事。我請他跟我們去雲南西雙版納,為當地少數民族民眾唱歌,他一見圍上來的熱心觀眾,也不管舞台不舞台的抹著汗一首接一首地唱,聽說日本人要跟我們爭釣魚島,他臨時加唱一首《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還說了一段“決不答應”的話,表達了一位中國農民的憤慨;在日軍曾經製造大慘案的河北唐山潘家峪村,他再次用超出尋常的力度唱起這首歌,3000多人的村子竟然來了10000多名觀眾,爬上樹杈和廁所房頂的老百姓聽得心暖暖、眼熱熱的。四川蘆山地震剛一發生,他打來電話,要委託我們幫他轉贈50萬元給災區,說著就讓媳婦拿出存摺跑到銀行。我們說,兄弟你把你那個破破爛爛的家翻修一下吧,他說先把村里那條水泥路修好再說。每次來,他總要聊他家裡的小黃雞、聊他收集的破爛兒、聊他的媳婦兒和他的玉米地。比我對朱之文感情更親近的,是我們《黨建》雜誌三編室主任、高級編輯王錦慧大姐——一位幾十年堅持深入基層、貼近實際、與普通民眾有深厚感情的新聞工作者,中央領導劉雲山同志曾批示要求中宣部機關全體幹部向她學習。她對朱之文有著對親兄弟一樣的感情,20多次採訪、迎送朱之文,陪同他拜師金鐵霖、陪同他去基層為農民唱歌。接到上春晚的喜訊朱之文在第一時間告訴了王大姐,演出後他收到的第一條祝賀簡訊來自王大姐。在王錦慧的辦公室,他又聊又笑又唱,一坐幾個小時。有時候,我也提醒他、建議他,甚至批評他,告訴他別讓燈紅酒綠、鮮花掌聲迷了眼,朱之文總能虛心接受、立馬就改。那天,朱之文來《黨建》雜誌做客,臨走我送他到中宣部南大門,長安街上的行人們一下子認出了“大衣哥”,爭相與他合影,他憨憨地笑一一應允,半個小時上不了車。這就是朱之文,一個土得掉碴兒、土得冒傻氣兒,卻散發著泥土芳香、走到哪兒哪裡就熱鬧的“正能量”農民歌手。
當《泥土在歌唱——“大衣哥”朱之文的故事》這部作品發到我信箱時,我一口氣讀完,感覺寫得很真實,作者筆下的朱之文與我印象中的朱之文,是同一個人。原本想把這部作品推薦給一家出版社,可是其責任編輯來了一份審讀意見,其意是一個農民歌手,沒有那么大的影響力,沒有那么高的價值,結論是這本書沒有太大的銷量。
可是我不這么認為。不錯,朱之文就是一位農民,一抔泥土,但他是養活13億中國人的泥土一分子,滋養了我們的根、我們的枝、我們的葉。離開了土地,你我什麼都沒有。他是一抔會唱歌的泥土,在文字垃圾堆中,發著清新的聲音。
願本色朱之文繼續唱好!
2014年3月26日
作品目錄
第一章童年
第一節瘦弱的背影
第二節那匹大紅馬
第三節河水靜靜流
第四節鄰村放電影
第五節失落的童年
第二章青年
第一節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
第二節那些狂亂的鄉下青年
第三節八九年他在北京打工
第四節妹妹出嫁和紅色毛衣
第五節熱血青年的音樂夢想
第六節他登上了中國青年報
第七節小河在你心我心飄過
第三章成年
第一節紅岩上紅梅開
第二節南無阿彌陀佛
第三節木魚石的傳說
第四節子欲養親不待
第五節似夢中花千樹
第六節在那遙遠新疆
第七節黎明前的黑夜
第四章出名
第一節忐忑
第二節懵懂
第三節淡然
第四節高興
第五節迷茫
第五章後記
第一節中年童心未泯
第二節樸實依舊的他
第三節唱好歌做好人
第四節歌迷珍珠的淚
第五節我為何要寫他
作品節選
泥土在歌唱——“大衣哥”朱之文的故事(節選)
這正是三伏天,在山東省菏澤市單縣朱樓村通往郭村鎮的一條土路上,一位10歲的孩子吃力地拉著一輛地板車,地板車上躺著他生病的父親。父親時不時發出的輕微咳嗽聲讓他有些擔心。土路被太陽曬得炙熱,這個小孩光著腳丫走在上面,像黑魚背似的脊樑努力往前弓著,瘦小的身板顯得力不從心,硌在肩膀骨上的繩套緊勒著皮肉,汗水留下來他並不擦。他就這樣一步一步走向郭村鎮,留在炙熱的沙土路上兩道車轍一串腳窩,和伴著車軲轆聲遠去的童年印記。
那時朱之文不上學已經有兩年了,不認字就識不了歌詞,他想去學堂識字又不想被圈在教室里,那時父親已經去世,家裡也給不起他錢上學了。每次去薅草或者是拾糞路過學堂,他就放下糞筐趴在窗台上看老師在黑板上寫字。老師寫完了,他就在地上撒上土用手畫。
後來不知道朱之文從哪裡弄來一本《新華字典》,是那種半塊磚頭大的書,他就整天抱著那本書看,一直到他長成小伙子去外地打工。他身上一直沒有離開這種字典,這樣的《新華字典》他翻壞了四五個。
有一天,當那個年近四十,已經被生活折磨得滄桑的他裹著破棉襖,拿著這本破字典,對朱之興和朱之興的哥哥朱之松說“我把裡面的字都認下來了”的時候,沒人信他的話,兄弟倆對他嗤笑道:“你在吹牛皮。”兄弟倆奪過字典說要考考他,無論怎么考都沒有難住朱之文。朱之文往棉襖里縮了縮脖子非常得意地說:“你們有我認的字多嗎?”兄弟倆說:“熊貨,你是咋著全認下來的?”
寒來暑往,春夏秋冬交替得很快,夏天早上大雨滂沱,他走過泥濘不堪的小路,上了河堤披著化肥口袋練習,雨水澆透全身;冬天大雪封林,嚴寒冰凍河流,他穿著黑棉襖走過樹林裡的雪地,一如往常走上河堤練習,眉毛結上冰霜,臉上凍瘡化膿,練成的聲音卻是震得樹上冰雪下落,鳥雀紛飛,鼠鼬悲鳴。
當然這樣的嗓音不是一朝一夕練就的,他一練就是近30年,這種耐性常人難比。春天草長鶯飛的時候,有村里婦女早起路過,見這個後生披戴著化肥口袋在朦朧清晨mi ma作聲,像是孀婦披孝哭墳,就疑他得了神經病症;又有村人見他數九寒冬踩冰立雪,亂吼瞎嗷幾小時不休,就認定他是傻子,跟村里人講要不是傻了,能不知寒冷說些痴語?可恨這村人愚昧,不知世間靈秀之物藏於身側,稀世之音響於耳邊。
朱樓村全村一千多口人,朱之文沒有跟任何人紅過一次臉,沒有跟任何人吵過一次架,論個頭力氣沒人能打過他,論吵架他又不是啞巴,但是別人欺負他他就躲了,別人嘲弄他他最多是走開,他既不打擊報復也不懷恨在心,難道他真的是傻子?他不是傻子,雖說他內心覺得自己有些卑微,但這不是他應該被人欺負的理由,歸根結蒂是他心地純潔地只想與人為善,村人說他是“誑心眼子白搭”,意思是歪心眼子甭想從他那找到。……歌聲從童年伴隨著他到現在,他一直有一顆童心,我不知道是歌唱留住了他的童心,還是童心純淨了他的歌唱,只是知道,在他沉醉的兒童世界裡,那種“人之初性本善”被他一直完好無損地保存了下來。這也難怪不管什麼層次的百姓,聽到他的歌聲,便肅然起敬,這種歌聲不只是用技巧來打動人的,是那種內在的純真善良,直擊內心深處。
他給媳婦說過“誰對我好也沒俺娘對我好哩,俺娘跟疼小孩似地疼我”。朱之文在母親去世前沒下過跪,他是個硬氣人,既不跪天也不跪地更不拜神。母親咽氣的那天晚上,半夜裡媳婦和孩子都睡著了,他悄沒聲地走出來推開院門,院門外是個廢棄的豬圈窩棚,他躲在窩棚後面,一個人靜靜地雙膝跪地沖黑漆漆的天說“天爺地奶,恁(你們)要是真有靈的話,我求求你把我那命換給俺娘,你讓俺娘活過來,我情願不活了”。
前面我描寫過他在河邊上為失了愛情傷心流淚,那淚水裡多少有些抱怨他人瞧不上自己的意味,而失去母親的痛哭則完全是自責內疚恨自己無能,他恨自己沒來得及報答母親養育之恩,恨自己沒能讓母親過上好日子。
朱之文成名後,他和媳婦參加四川衛視《讓愛做主》欄目,欄目就以朱之文離婚的假訊息做話題,讓朱之文表白對媳婦的愛。媳婦也不止一次擔心丈夫成名會把她拋棄,她在家裡從沒有聽朱之文對她說恩愛什麼的,她想在節目上聽聽丈夫的心裡話。朱之文是個有情有義的人,是肯定不會把媳婦拋棄的,媳婦對他的那些好,一件件在他心裡跟明鏡似的,當他說到媳婦去新疆拾棉花受苦的時候,媳婦的眼淚像是決了口的堤壩,……朱之文走過去主動給媳婦一個擁抱,媳婦伏在他寬大胸懷裡流著眼淚感覺是那么的幸福。
不管朱之文在外邊有什麼煩心事,只要回到朱樓村回到家,所有的煩惱都煙消雲散了。他回到家先是在家轉一圈,抱抱雞、看看前面宅院裡種的菜,接著就跑到鄉鄰家裡串門拉家常。他去這家轉轉,去那家瞧瞧,還是和之前一樣逗笑玩鬧,在鄉親的眼中他不是歌唱家而是“三大嘴”,是那個之前和他們朝夕相處的“小三兒”,他們還是笑罵他,他還是嘿嘿地笑。我感覺他在朱樓村比在北京要活潑開朗多了,媳婦早上醒來準是看不到他的,他肯定是跑到大街上聊天去了。……在他看來朱樓村以外的地方都是外面,在外面是討生活,這種生活並不快樂,只有回到村子才叫回到家才叫快樂。
今年麥子熟了的時候,他錄完央視《讀書》欄目就趕回來收麥子。……麥子收成不錯,把他樂壞了,去串門,走到哪家都要炫耀一下麥子收成。大約一個月後,有開著三輪車下鄉收麥子的,他把麥子賣了,把錢交給媳婦保管。
鄰居告訴我,朱之文在地里收完麥回家時,看到落在地里幾個化肥口袋,跑過去撿起來捲成團塞在三輪車裡帶回家。……朱之文也沒覺得自己是明星有兩個錢就和之前不一樣了,窮慣了,他不捨得浪費東西,蓋完了廚房剩下的廢料,在別人看來幾乎都不能要了,他和媳婦收拾了滿滿一三輪車,送到大李海陶峰的廢品收購站換錢。
剛剛出名有點錢後,他花了約5萬塊錢給村里更換了兩台變壓器又買了一套健身器材,健身器材是他們兩口子和左鄰右舍一起安裝的,後來又買了石桌石凳安在健身器材旁邊。他每次回家,見到大人孩子一幫人在那聊天玩鬧,他迫不及待的上前和他們打招呼,喜得啥樣似的。一年後,他前後花了35萬元為村里修了兩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