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935式9mm手槍是波蘭研製的柯爾特-白朗寧手槍的變型槍。 這種帕拉貝魯姆9mm口徑手槍被稱為拉多姆或Vis_M35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它是波蘭的軍用手槍,做工精美,套筒上有一隻鷹和波蘭標記。德國人在占領波蘭期間,繼續生產這種手槍,並將其命名為35(P)式,但質量很差,比拉多姆35手槍大。目前,世界上已沒有一個軍隊裝備該手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波蘭M1935式9mm手槍
- 類型:手槍
- 原產國:波蘭
基本信息,基本結構,定型生產,後期生產,性能數據,
基本信息
波蘭國家軍械公司設計師威爾內夫斯奇斯與政府步槍製造廠設計師簡·斯科爾齊平斯基共同合作,開始了波蘭國產制式手槍的設計工作。威爾內夫斯奇斯負責設計。他比較了當時世界上廣泛使用的0.45ACP彈、9毫米派拉貝魯姆手槍彈、0.38ACP彈等各種彈藥,改進設計了9毫米派彈,成為波蘭式的9毫米派拉貝魯姆手槍彈,然後按照該彈設計新槍。在新槍的設計中威爾內夫斯奇斯充分參考了美國M1911手槍的設計特點,因此許多結構如握把、握把保險、解脫桿、擊錘與阻鐵等,幾乎與M1911一樣,所以該槍乍看上去酷似M1911手槍。但是威爾內夫斯奇斯也並不是照抄了M1911的設計,而是綜合了M1911和白朗寧大威力手槍的一些特點,在細節上進行了一定的改動。簡·斯科爾齊平斯基負責對設計進行細節上的修改。該槍的設計工作還得到了政府步槍製造廠設計師費里克斯·莫德采勒伍斯基的幫助協作。
到了1930年,設計工作完成,由政府步槍製造廠首先試製,試驗樣槍被命名為VIS30式自動手槍。VIS是因兩位開發者的名字首字母命名的,同時,VIS在波蘭語中又有“威力”的意思,用來命名手槍也顯得比較貼切。
在政府步槍廠試製VIS30式樣槍的同時,波蘭拉多姆兵工廠也在試製該槍。該槍試製結束後,於1931年1月15日向波蘭專利局申請專利,與1932年2月8日得到批准。
1932年,波軍正式對VIS30手槍進行試驗,試驗地點在華沙附近的波蘭國防部兵器行政本部輕武器分部。首先進行了可靠性試驗,連續發射6000發子彈,無重大故障和部件損壞,試驗結果良好。不過該槍在安全性試驗中遇到了麻煩。安全性試驗中有不慎跌落不能擊發的要求,試驗方式是給手槍裝上模擬槍彈(帶底火的彈殼)、擊錘保持在待擊狀態、槍口朝下從一定高度跌落,槍彈不能擊發。但是VIS30手槍在過這一關時出了問題,手槍從2米高度跌落時,槍彈擊發了。但是,在後面的精度射擊試驗中,該槍良好的射擊精度還是得到了軍方的好評。
隨後,國家軍械公司根據軍方提出的要求對VIS30手槍進行改進,改進內容是去掉手動保險,在套筒左側後方增設擊錘待擊解脫桿代替手動保險,除非擊錘待擊並扣動扳機,否則擊針將一直處於鎖定狀態,即使遇到外力衝擊也不會擊發;另外,將握把保險的外型銼圓,避免使用時掛勾衣物和其他裝具;還有改進了套筒外型,稍微縮短了後端的長度,形成了套筒座後端突出的形狀。
基本結構
拉多姆VIS手槍採用白朗寧—柯爾特系列手槍的槍管偏移式閉鎖結構。雖然前面講過,VIS手槍在設計的時候充分參考了柯爾特M1911式手槍的基本結構,但在閉鎖方式上卻不同於柯爾特M1911,沒有採用鉸鏈迴轉式結構,而是採用了突耳式結構,與白朗寧大威力手槍比較類似。槍管上有閉鎖突筋,與套筒內壁上方的閉鎖槽二者配合完成閉鎖。當槍彈擊發後,槍管先是和套筒扣合在一起共同后座一小段自由行程,然後通過槍管尾端下方突耳上的開鎖斜面與套筒座內的突起相互配合,使槍管尾端向下偏移,閉鎖突筋與套筒內壁的閉鎖槽脫離,完成開鎖動作。
開鎖後,槍管停止后座,套筒繼續后座,壓倒擊錘,同時抽殼,拋殼挺將彈殼從拋殼口內拋出。
套筒在后座過程中壓縮復進簧,后座到位後在復進簧的彈力下復進,推彈入膛,繼而隨槍管一同復進。當槍管復進時,突耳上的閉鎖斜面與套筒座內的突起配合,槍管尾端上抬,閉鎖突筋與套筒座內壁的閉鎖槽再次扣合,完成閉鎖動作,隨後槍管與套筒繼續復進一小段距離,回到待髮狀態。
VIS手槍的擊發動作原理如下:該槍採用與柯爾特M1911類似的單動式擊發原理,扣下扳機,扳機連桿向後運動,如果此時緊握握把保險,握把保險上的突起就會錯開,讓出空間讓扳機連桿推阻鐵迫使阻鐵迴轉,解脫擊錘打擊擊針擊發槍彈。如果沒有緊握握把,握把保險上的突起會頂住扳機連桿使其無法後退,形成握把保險。當槍彈擊發後,套筒后座,一面壓倒擊錘,一面使單發桿動作。單發桿是一個垂直的桿狀部件,當槍處於待髮狀態時,單發桿頂端上抬進入套筒的缺口內,當套筒后座時,單發桿被壓下,其底端將扳機連桿與阻鐵脫離,阻鐵在阻鐵簧作用下迴轉,掛住擊錘,而此時扳機連桿與阻鐵脫離接觸,無法擊發槍彈,形成單發。鬆開扳機,扳機連桿離開單發桿底端,重新與阻鐵接觸,再次扣下扳機就能再次擊發槍彈。
因為VIS手槍為單動式擊發原理,為了能讓槍枝在膛內有彈的情況下安全攜帶,在擊錘上還有一個半待發卡槽,把阻鐵掛入半待發卡槽後,擊錘被固定住無法脫離阻鐵打擊擊針,起到保險的作用。
定型生產
在完成了最終定型之後,VIS手槍基本符合了波蘭軍隊制式手槍的要求。1933年3月16日,國防部兵器行政本部與國家軍械公司簽定契約,買下了VIS手槍的生產權,由政府步槍廠和拉多姆兵工廠同時小批量生產VIS手槍,發給波蘭陸軍試用。
下發部隊試用後,部隊普遍對該手槍的性能表示滿意。於是到了1935年,波軍選定VIS手槍為制式,型號正式定名為VIS35式9毫米手槍,由拉多姆兵工廠生產。但此時的拉多姆廠尚未開闢正式的生產線,幾經周折,終於到了1937年才開始正式生產,經過幾年的生產線籌備,正式大批量生產要到1939年。
從1935年到1939年9月德軍侵略波蘭,拉多姆兵工廠共生產了約5000支VIS35手槍供給波蘭軍隊。
在二戰爆發前,拉多姆兵工廠除了生產自用的9毫米VIS手槍外,還生產過11.43毫米的VIS手槍,主要向阿根廷出口。另外該廠還生產過少量使用0.22英寸邊緣發火手槍彈的VIS手槍,供波蘭軍隊訓練使用。
所有在二戰爆發前裝備給波蘭軍隊的VIS35手槍都有如下特徵:一是套筒左側中央刻口戴皇冠的鷹,鷹的左邊有F.B.RADOM和表示生產年份的4位數字,右邊有VIS-Wz35和Nr15567(專利號);另一特徵是握把後部下方開有T型槽,用於安裝可卸式槍托。
後期生產
1939年德國迅速占領波蘭西半部,波蘭戰敗。德軍侵占波蘭後對波蘭的兵工廠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他們發現波蘭軍隊使用的彈藥和配件和德軍有很大的互換性,波軍使用的毛瑟步槍和德國的98K步槍基本相同,使用同樣的彈藥,而VIS35手槍使用的9毫米派拉貝魯姆手槍彈也是德軍的制式手槍彈。雖然德國迅速地打敗了波蘭,但是面對希特勒大得驚人的侵略野心和今後必然面對的龐大的戰爭消耗,憑德國自己的軍事工業是無法應付得了的。因此,德國計畫利用占領的波蘭拉多姆兵工廠中現成的生產線為德軍自己生產需要的武器。德國從先前占領的奧地利斯太爾公司調遣技術人員來到拉多姆幫助拉多姆恢復生產。於是拉多姆兵工廠在1939年底正式恢復生產。
恢復生產是從組裝過去剩下的VIS35手槍零件開始的,還對德軍從波蘭軍隊手中繳獲的成品進行檢測或重新裝配,打上鷹與WaA77為標記的德國軍用品檢驗章,再供德軍使用。VIS35手槍恢復生產的同時,該槍被德軍正式定為準制式手槍,並且得到了P35(P)的德軍正式編號。
拉多姆兵工廠在德國占領期間生產的VIS35手槍特徵如下:槍的套筒左側刻有“E.B.RADOM VIS MOD.35 15567”字樣,這行字的下面又刻有“P35(P)”,以及鷹與WaA77組成的德國軍用品檢驗章。在德國占領的初期,拉多姆生產的VIS35手槍仍然保持了較好的加工精細度和漂亮的外表,基本結構也與原波軍用的相同,只是為了便於生產去掉了實用意義不大的裝槍托的槽。
隨著戰爭的延續,德軍對武器的需求越來越大,為了提高生產效率,VIS35手槍被一再簡化,變得越來越粗糙。為了提高VIS35手槍的生產效率,德軍將與動作無直接關係的機構省略,生產出了戰時簡化型VIS35手槍。這種簡化型手槍只保證內部機構和主要部件的加工精度,其餘零件加工粗糙無比,槍身表面殘留著機械加工的切割痕跡和銼刀印子,原本槍身表面的發藍工藝也改成了更加簡單的灰色磷化處理。由於做握把貼片的原材料酚醛樹脂塑膠短缺,改用粗糙的木製握把貼片,並刻上簡單的防滑紋。
由於拉多姆的生產能力有限,匆忙趕製的零配件質量較差。為了保證生產,德國決定由奧地利斯太爾公司負責生產VIS35手槍的零配件,而拉多姆兵工廠只負責組裝。斯太爾公司生產的零配件上軍用品檢驗章為WaA623。但是由於受到連續空襲,兵工廠長期處於原料短缺勞動力不足的狀態,加上廠內的工人中有不少地下抵抗組織成員,拉多姆VIS35手槍的生產一直處在不穩定狀態。
到戰爭末期,蘇軍的攻勢步步逼近,德國軍方惟恐蘇軍繳獲拉多姆兵工廠的設備,搶先搬走生產設備,將VIS35手槍的生產線搬到了德國占領下的奧地利斯太爾公司。因此最後生產的一些VIS35手槍套筒上只刻有斯太爾公司的代號“BNZ”,其他沒有任何標誌。
戰爭結束後,波蘭加入了蘇聯為首的東歐陣營,武器裝備也跟隨蘇軍制式,原本使用9毫米子彈的拉多姆VIS35手槍也因為不符合新的軍用標準規範而被淘汰,退出波蘭軍隊的裝備序列,成為歷史上翻過的一頁而默默無聞。
性能數據
口徑---- 9mm
初速----350m/s
有效射程----50m
自動方式----槍管短後坐式
發射方式----單發
供彈方式----彈匣
容彈量----8發
膛線---- 6條,右旋
全槍長----195mm
槍管長----121mm 全槍質量(不含彈匣)----1kg
瞄準裝置
準星----片狀
照門----缺口式
配用彈種----9×19,mm帕拉貝魯姆手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