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古稱波斯。伊朗位於亞洲西南部的伊朗高原,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波斯音樂對伊斯蘭音樂的形成和發展,曾產生過重要影響。後來,它雖屬伊斯蘭音樂範疇,但仍保持其鮮明的民族特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波斯音樂
- 國家:伊朗
- 歷史起源:波斯帝國時期
- 融合:阿拉伯音樂
音樂史簡述,歷史與特點,伊朗古典音樂,發展與傳承,
音樂史簡述
伊朗位於亞洲西南部的伊朗高原,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波斯音樂對伊斯蘭音樂的形成和發展,曾產生過重要影響。後來,它雖屬伊斯蘭音樂範疇,但仍保持其鮮明的民族特色。
據古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德的記載,波斯帝國時期(公元前550~前330),波斯人在宗教儀典上曾詠唱讚美詩;希臘作家色諾芬則提到波斯人在與亞述人交戰中曾高唱英雄讚歌。由此可見,古代波斯音樂在宗教儀典和社會生活中已發揮了一定作用。
薩珊王朝時期(224~651)是古代波斯文化的全盛時代,音樂在宮廷貴族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由於宮廷重視音樂,這一時期曾湧現出許多有名的音樂家,如拉姆廷、阿扎德、希林、巴爾巴德等。其中巴爾巴德曾創造了一套與薩珊曆法相對應的音樂體系,如“7種君王調式”、“30種分調式”以及360種旋律等。在塔克·伊·波斯坦遺蹟的浮雕和薩珊王朝銀器的雕刻上,生動地描繪出薩珊王朝時波斯人所使用的樂器,如錢格(波斯立式彎形豎琴)、巴爾巴特琴(短頸琉特)、魯巴卜琴(雙共鳴體琉特)、納伊簫、嗩吶以及手鼓等。 7世紀中葉,波斯人被阿拉伯人征服。由於波斯音樂旋律優美委婉,富有浪漫色彩和飄逸的詩意,深受阿拉伯人喜愛。在阿拉伯帝國初期,波斯風格的阿拉伯音樂曾風靡一時;波斯人對阿拉伯音樂理論的創建也卓有貢獻,如在阿拉伯音樂史上占重要地位的伊卜拉欣·穆斯里和伊斯哈克·穆斯里父子、《歌曲全集》的作者伊斯法哈尼、著名音樂理論家薩菲·丁等均為波斯人。波斯樂器也曾傳到阿拉伯,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弦鳴樂器巴爾巴特琴,它在先伊斯蘭時代已傳入阿拉伯半島,後逐漸與阿拉伯古樂器米茲哈爾結合,演變為伊斯蘭的代表性樂器烏德。
據古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德的記載,波斯帝國時期(公元前550~前330),波斯人在宗教儀典上曾詠唱讚美詩;希臘作家色諾芬則提到波斯人在與亞述人交戰中曾高唱英雄讚歌。由此可見,古代波斯音樂在宗教儀典和社會生活中已發揮了一定作用。
薩珊王朝時期(224~651)是古代波斯文化的全盛時代,音樂在宮廷貴族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由於宮廷重視音樂,這一時期曾湧現出許多有名的音樂家,如拉姆廷、阿扎德、希林、巴爾巴德等。其中巴爾巴德曾創造了一套與薩珊曆法相對應的音樂體系,如“7種君王調式”、“30種分調式”以及360種旋律等。在塔克·伊·波斯坦遺蹟的浮雕和薩珊王朝銀器的雕刻上,生動地描繪出薩珊王朝時波斯人所使用的樂器,如錢格(波斯立式彎形豎琴)、巴爾巴特琴(短頸琉特)、魯巴卜琴(雙共鳴體琉特)、納伊簫、嗩吶以及手鼓等。 7世紀中葉,波斯人被阿拉伯人征服。由於波斯音樂旋律優美委婉,富有浪漫色彩和飄逸的詩意,深受阿拉伯人喜愛。在阿拉伯帝國初期,波斯風格的阿拉伯音樂曾風靡一時;波斯人對阿拉伯音樂理論的創建也卓有貢獻,如在阿拉伯音樂史上占重要地位的伊卜拉欣·穆斯里和伊斯哈克·穆斯里父子、《歌曲全集》的作者伊斯法哈尼、著名音樂理論家薩菲·丁等均為波斯人。波斯樂器也曾傳到阿拉伯,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弦鳴樂器巴爾巴特琴,它在先伊斯蘭時代已傳入阿拉伯半島,後逐漸與阿拉伯古樂器米茲哈爾結合,演變為伊斯蘭的代表性樂器烏德。
阿拉伯人占領波斯後,阿拉伯音樂也隨之在波斯廣泛流傳,並對波斯音樂產生了深刻影響。如具有波斯特點的12達斯特加赫就是在阿拉伯木卡姆的基礎上,加以程式化而形成的。每套達斯特加赫的首尾皆使用同一種木卡姆,該達斯特加赫的名稱亦與它相同,如納瓦、拉斯特、巴亞特等;而樂曲中間所演奏的各種程式化曲調“古謝”則可使用其他木卡姆調式。
波斯的傳統唱法較為獨特,演唱中常運用一種稱之為“塔赫里爾”的真假聲交替唱法。器樂演奏中的自由節奏是波斯音樂的一個特點。現今代表性的樂器有塞塔爾、塔爾、卡曼恰、桑圖爾和通巴克鼓。
古代波斯的音階以弦樂器的空弦和 3個指位奏出的四音列為基礎。律制方面曾使用過九律、十七律,現今一般用二十四平均律。
從19世紀後半葉起,西洋音樂開始傳入伊朗。但傳統音樂在伊朗仍然很受重視,伊朗著名的民族音樂家阿里·納吉·瓦茲里創建了民族音樂學校;德黑蘭大學音樂系也設有民族音樂的課程和研究機構。
從19世紀後半葉起,西洋音樂開始傳入伊朗。但傳統音樂在伊朗仍然很受重視,伊朗著名的民族音樂家阿里·納吉·瓦茲里創建了民族音樂學校;德黑蘭大學音樂系也設有民族音樂的課程和研究機構。
歷史與特點
據推測伊朗的古史料可能毀於戰火,有關伊朗的古歷史,只能依賴波斯神話古詩列王紀,否則就乞求希臘的古文獻,才能窺看到古伊朗歷史。根據希臘的歷史紀載,伊朗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的阿契美尼德王朝(Achaemenian)。
居魯土在公元前550年,建立了波斯帝國,但到公元521年在居魯士死後,大流士建立了阿奇美尼亞王朝,此王朝在公元前323年,又被亞歷山大帝國征服。
亞歷山大很崇拜波斯文化,因此希臘、波斯文化的交流密切,雙方的文化,得到很高的發展。不多久又被遊牧民族安息人(Parthian)征服,建立了安息王朝;但安息人一如滿族人統治中國,安息人又被波斯人同化了。
伊朗在19世紀未沙皇的影響最大,十月革命後蘇聯和英國不斷的插手,為了掌控中東石油,美國也介入政變,伊朗皇室,1979年,伊朗巴列維王朝(Pahlavi Dynasty)終於下台,伊斯蘭教的基本教義派霍梅尼上台,建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至今。
波斯音樂在古代影響中東、中亞、印度甚至中國,中國的琵琶、胡琴、洋琴是在16世紀,由波斯傳入中國;但後來在7及8世紀,伊斯蘭教興起,阿拉伯音樂又傳入波斯,影響波斯音樂。
伊朗的古樂近似古希臘無伴奏的清唱,但比較正式的演出也有樂器獨奏,雙重奏和打擊樂器,這種表演的形式,也是相當普及的。
波斯古典音樂的基礎是拉笛夫(Radif),拉笛夫是來自古波斯的旋律,經由師傳徒,代代相傳,大師對前人的旋律,加以改良,再冠上自已的頭銜,這種拉笛夫的傳承,主要是依賴大師的面授機宜,也就是俗稱之口傳教學法。師徒經過多年的反覆勤練,讓拉笛夫更趨完整,使拉笛夫能在任何的時段做最佳的表現。
由於傳統的伊朗音樂是口傳,門派林立,在1佰多年前,伊朗的音樂家做一次總整理,很多不同功能的旋律型(固定的旋律)經常被組合成曲的放在同一組,這種區格分類,拉笛夫等於是波斯古典音樂的資料庫,拉笛夫是古典音樂法典。更多常用的拉笛夫共有12種調式,波斯語稱作達斯特加赫(Dastgah),達斯特加赫各有其名(標題)如Shur/Abu ata/Dashti/Afshari/Bayate tork/Homayun/mahur/Esfehan/Segah/Chahargah/Rast/Nava等。
達斯特加赫內又包括有各種:前奏、四部主旋律、裝飾曲、小曲、插曲,等古調旋律,這些固定模組(Modulate)的旋律也各有其名,通常有10到30個音階,如何誏這些模組旋律和即興的創作,變成流暢的樂章,是大師功夫技巧所在;這好比印度有時在同一首曲目,同時放兩種的拉格,拉格再分成母拉格及子拉格的關係,印度拉格的理念是由伊朗傳到印度,但伊朗的拉笛夫可比印度拉格還要複雜。更不用說是阿拉伯的木卡姆了。
伊朗有三種節拍理念,1)對稱的固定拍節2)不對稱的拍節3)自由拍節,伊朗的節拍理念,來自波斯的古詩章節,節拍必需根據詩歌的抑揚頓性來決定,因此在同一首拉笛夫放在不同的詩歌演唱,就產生不同的節奏。
伊朗的表演者同時必需熟知古代的詩歌,根據自已的理念,選一個最適合的達斯特加赫(拉笛夫),將達斯特加赫適合的的組模章節(前奏、主旋律、裝飾曲、小曲、插曲)、詩歌、節奏編串,並做是好的銓釋,再創一首動聽的拉笛夫,這種技巧功夫,高過於從新創作新曲。
換言之,伊朗聲樂家或器樂家,並需熟知拉笛夫及具組合編曲、兼具即興創作的能力,熟讀波斯的古詩,在伊朗表演者也是作曲家,也是最佳古詩的銓釋者。
伊朗也有很豐富的民間音樂,中亞風情的土克曼音樂、運動音樂等等,其中最特別的是運動音樂,由於伊朗有尚武的傳統,所以騎馬、射擊、說話、摔跤、是伊朗人的最愛;伊朗在七世紀,廣健體育館,開賽儀式、體育兢賽中搭配音樂助興,高潮疊起;在伊朗一個好的體育領袖,必須是很專業的音樂家。競賽者手足舞蹈,非常獨特。體育音樂的內容,不外乎是激力人心的高吭樂章,歌頌英雄史詩等等。
伊朗的樂器的特色是亮麗、簡潔有力,樂器和近鄰國交流頻繁,在聲樂則音域寬廣、渾厚婉約、旋律優美,洋溢著令人思古悠情的魅力。
伊朗樂器最具代表性的弦樂器是塞塔爾琴(Setar)是印度西塔爾琴的祖先、桑圖爾(Santur)也和印度的Santur的近親,中國揚琴的老祖宗,烏德UD -西方魯特琴鼻祖。
打擊樂器代表是扎爾布(Zarb)又稱冬巴克(Tombak)、外形如聖杯,原木鼓座,鼓皮用鹿皮做的,鼓座此鼓和杜姆拜克(Doumbek)的打勢打法近似,以變化萬千的指掌擊鼓,扎爾布是鼓中的勞斯萊斯,美金450元起跳,扎爾布鼓在伊朗的音樂無所不在。其它樂器有納郭比(Ngombi) 貝寧鼓(Benin)鼓、六弦琴塔爾(Tar) 、四弦琴塞塔爾(Setar)、坦布爾(Tanbur)、簫奈伊(Ney)、胡琴卡曼賈(Kamanche)、豎琴錢格(Chang) 等。
近代的伊朗音樂是傳統的樂器或混合西方的樂器演作的,在音樂架構上仍保有傳統的旋律,但引用了西方的合聲、合成、演奏方法,掌握伊朗人的品味美感原則(這是伊朗人的口頭禪)的流行歌曲風。
傳統伊朗音樂在革命前,受西方音樂入侵起了變化,革命後,伊斯蘭基本教義派,對音樂有不同的看法,傳統的伊朗音樂也受到衝擊,這些政治的轉變,也一再考驗伊朗音樂未來之命運。
伊朗古典音樂
伊朗古典音樂使用12個調式,即12種“達斯特加赫”,其中舒爾、瑪胡爾、霍馬雲、塞加赫、查哈爾加赫、納瓦、拉斯特一潘吉加赫為正格調式,而達什提、阿布阿塔、巴亞特一托爾克、阿夫沙里和伊斯法罕則是副格調式,它們是由正格調式派生出來的,被稱為“阿瓦茲”。伊朗人認為這些調式各自表現不同的情緒。如納瓦調式表現平安,霍馬雲調式表現幸福,塞加赫調式則表現痛苦和悲傷。
作為表演形式和音樂體裁的“達斯特加赫”也有12套。“達斯特加赫”的表演有很強的即興性,演奏一套“達斯特加赫”通常需要30一45分鐘,也可長達一小時,還可簡化到10分鐘。無論長短,每套“達斯特加赫”必須包括四個部分,以散板序奏“達拉馬德”開始,接下來依次為“阿斯勒阿瓦茲”、“塔拉尼夫”,最後在“蘭格”中結束。每套“達斯特加赫”的首尾使用同一調式,這一調式名也就成為這套樂曲的標題,如“納瓦達斯特加赫”、“舒爾達斯特加赫”等。各個部分之間的聯結部由各種程式化的曲調“古謝”構成,“古謝”可以使用其他調式。如在“舒爾達斯特加赫”中,在演奏“古謝”時可以把fa變為升fa,這樣就會引起調式色彩的變異。“古謝”可長可短,有時用地區命名,如“熱布爾古謝”、“拉萬迪古謝”;有時用人名命名,如“胡馬雲古謝”、“曼伊古謝”。在12套“達斯特加赫”中所用的所有“古謝”統稱“拉迪夫”。學會演奏“古謝”需要很高的技巧和創新的精神。
伊朗的傳統唱法較為特殊,演唱中常用一種稱為“塔赫里爾”的真假聲交替唱法。伊朗的傳統樂器品種紛繁,有彈撥樂器塔爾(六弦琉特)、塞塔爾(四弦琉特)、桑圖爾(揚琴)、和卡龍(近似維吾爾族樂器卡龍);拉弦樂器有卡曼恰(與維吾爾族樂器艾捷克類似);吹管樂器有嗩吶、稱為“納伊”的簫;打擊樂器有手鼓、冬巴克鼓等。自由節奏是伊朗器樂曲演奏中的特點。
除了相似的樂器以外,伊朗音樂在樂曲結構、旋法進行等許多方面與中國維吾爾族、烏茲別克族、塔吉克族音樂有相似之處。對於這些相似之處進行研究,指出其相似的原因,是中國音樂界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發展與傳承
伊朗古典音樂傳統建立在即興表演的基礎上,並依附於某種調式音階和曲調,它源於音樂家多年表演實踐的積累,並大多是一種口傳心授的模式,無樂譜可循。同時,中世紀神秘主義詩歌是伊朗古典音樂重要的組成部分,人們借著歌唱的媒介去體會這些古詩的寓意。
在伊朗的聲樂中有一種獨一無二的裝飾性真假聲交替的歌唱技巧,稱為塔赫里爾(Tahrir),是一種複雜且難度很高的歌唱藝術。演唱者往往在高音區進行一大段大幅度顫動的長音托腔,融合了穆斯林召禱歌跌宕起伏的呼喊高歌,伴奏與旋律線保持不即不離,震撼人心,攝人心魄!
自20世紀以來,受西方音樂影響,伊朗的傳統古典音樂產生了許多新的風格,歸納起來有Pishdaramad、Chaharmezrab、Tasnif、Reng四種。其中,Pishdaramad是由伊朗音樂家G.H達爾維什創新的一種器樂合奏形式,而Reng則是一種舞蹈性質的器樂作品,一般在獨奏之後由樂隊演奏。Chaharmezrab是一種僅為獨奏家們炫技用的表演形式,樂曲注重即興且無固定模式,Tasnif聲樂曲則類似於Pishdaramad,多出現在Reng之前演奏。
伊朗的傳統樂器主要塞塔爾(Setar)、塔爾(Tar)、桑圖爾(Santur)、卡曼賈(Kemanche)、烏德(Ud)、卡儂(Qanun)、納伊(Nay)、通巴克鼓(Tombak\Zarb)等。其中,通巴克鼓是伊朗重要的節奏樂器,呈高腳杯狀,置於腹間或夾在腰際以雙手節奏。參演2013上海世界音樂季的Mohammad Reza Mortazavi(默罕默德 ·里扎·莫爾塔扎維)在十歲的時候就贏得了伊朗只有最優秀的職業藝術家才能參加的中東鼓比賽,被稱為“中東鼓王子”,他的演奏會常常座位虛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