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本病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半數患者有明顯家族史。
臨床表現
1.皮膚黏膜色素斑
色素斑常在嬰兒時期出現,常分布於口唇、牙齦、頰黏膜、手足掌面、眼瞼、會陰等部位。色素斑呈淡褐色、深褐色、黑褐色和藍黑色不等,散在分布。外形為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不高出皮膚表面,直徑多為1~5mm。
2.胃腸道息肉
胃腸道息肉發生年齡較色素斑晚,多數在20歲左右或之前出現。息肉多數為多發散在分布,少數為單發。全胃腸道均可分布,但以空腸、迴腸最多見,其次為結腸和直腸,胃、十二指腸和闌尾少見。息肉大小不一,大者直徑可達3~4cm。
3.伴隨症狀
腹痛及便血是主要症狀。腹痛與反覆發作的腸套疊有關。偶爾引起完全性腸梗阻。慢性胃腸道失血常繼發貧血、發育遲緩。
檢查
1.內鏡檢查
鏡下可見胃腸道多發息肉,可形成團聚塊狀,質軟、呈紅色或帶紫色斑點。組織活檢為錯構瘤表現。
2.胃腸鋇劑檢查
可見胃腸道多發息肉徵象。
診斷
根據明確的家族病史,臨床症狀如皮膚黏膜色素斑、腹痛、便血及胃腸道息肉等,結合內鏡(胃鏡、小腸鏡及結腸鏡)、胃腸鋇劑造影及病理檢查,可明確診斷。
治療
1.色素斑不必治療。必要時可試行電灼、二氧化碳冰凍療法。
2.內鏡治療:對於胃和結腸息肉,可經胃鏡或結腸鏡行電凝切除。小腸息肉不易發現,如無症狀可密切觀察。
3.手術治療:如發生出血或腸套疊,應及時手術;如無腸套疊,不需做腸段切除,可分別切開腸壁摘除息肉;並發腸套疊,但無腸壞死,應以手法復位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