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福利化

泛福利化”是在醫療保險的政策和管理方面出現了一定的福利色彩和福利傾向的現象。隨著醫療費用的上漲和保障水平的提高, 醫保基金中長期支出壓力加大,居民醫療保險的巨額財政補貼風險逐步顯現。2016年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農合的個人繳費比例上升。從籌資機制來看,財政補助已經占到籌資總額的四分之三左右,居民醫保存在“泛福利化”傾向,未來應逐步改變個人與財政籌資責任失衡的局面,建立財政補貼與個人繳費的合理分擔機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泛福利化
  • 所屬分類:保險
概念,表現,原因,應對,解決認識,政策調整,

概念

泛福利化“泛福利化”是一個和福利化含義不同的概念。就醫療保險而言,福利化是指,不用繳費即可看病或者看病報銷的待遇很高,比如像西方福利國家的醫療保險制度。“泛福利化”是指,在醫療保險的政策和管理方面出現了一定的福利色彩和福利傾向,即沒有按照社會保險的基本原理和規律來制定政策。因此,“泛福利化”不是說中國城鎮居民醫保的待遇已經很高了。從總體上看,中國城鎮居民醫保的待遇水平偏低,遠遠談不上福利化。但是,一些經濟學家指出,中國現階段的城鎮居民醫保確實存在一定的有違社會保險原則和規律的傾向,也就是說,存在一定的“泛福利化”的傾向。
泛福利化
泛福利化

表現

1,在醫保籌資方面,個人籌資比重較小。
財政補貼幾乎每年都有增長,最初是漲20元,後來基本上是每年40元的漲幅。居民的個人籌資雖然也有所增長,但是增長幅度非常小,這就導致在城鎮居民醫保繳費中,財政補貼所占比重越來越大,個人繳費所占比重越來越小,財政補貼與個人籌資的比重差不多從最初的1∶1變成了4∶1。這就給社會一種印象:居民醫保主要是靠政府投入,似乎是一種福利,而不是保險。然而,社會保險講求權利與義務對等,個人理應根據自身的繳費能力履行應盡的繳費義務。顯然,隨著個人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個人的繳費責任並沒有相應的提高。
泛福利化2,在提高待遇方面,新醫改以來,城鎮居民醫保“提待”的速度過快。
泛福利化
泛福利化
例如,住院報銷比例從初期的不足50%,很快增長到70%左右。雖然各級政府考慮“提待”的出發點是好的,是給老百姓提供更好的醫療保障,但是從醫療保險的客觀規律來看,醫療保險作為一項制度,必須以收定支、收支平衡,才能正常運行。
提高待遇必須要考慮到籌資能力,如果不恰當地提高待遇,而籌資能力又無法相應地提高,就會導致基金收支出現風險,影響制度的可持續發展。最近幾年,不少地方出現了居民醫保基金當期收支赤字甚至累計收支赤字,而且赤字面呈不斷擴大的趨勢。當然,引起基金赤字的原因有很多,如醫療服務費用過快增長、以藥養醫、過度醫療、醫保管理不到位等。但是不可否認,提高待遇過快,超出了籌資的承受能力,也是出現赤字的重要因素之一。
3,在門診就醫方面,城鎮居民醫保門診統籌快速推進。大多數地方都能堅持定點就醫、社區首診的做法。但少數地方為了迎合所謂的民意,放棄社區首診,實行“自由就醫”的政策,老百姓可以自由選擇去任何醫院包括大醫院看門診。從國際上看,絕大多數國家是實行分級醫療,門診就醫必須接受社區醫生的首診,轉診也必須經過社區醫生。從我國的現實條件來看,居民醫保能夠拿出來進行門診統籌的資金是非常有限的,如果人人都到大醫院去看病的話,那么有限的門診統籌基金更承受不起,門診統籌制度也就無法運轉下去。
4,門診就醫實行定點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首診制度,也是與新醫改政策相適應的。新醫改強調“強基層”,即引導患小病、常見病的居民能夠儘量到社區就醫,這是解決大醫院看病難的一個重要舉措。顯然,盲目放開門診就醫,是不尊重醫療保險的自身規律和“泛福利化”的表現。盲目放開門診就醫,雖迎合了“民意”,卻給醫療保險帶來很大的運行風險。少數地方放開門診就醫之後,造成了門診醫療費用過快增長,陷入門診統籌基金入不敷出的困境,教訓很深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放開門診就醫之後,再收回政策、重新回到社區首診往往是非常困難的,因為福利具有剛性特徵,福利遞增容易,遞減是比較困難的。

原因

在居民醫療保險中,財政出錢越來越多,個人籌資卻沒有相應增長,這與居民的參保意識和參保意願有不小的關係。社會保險的基本特徵是權利和義務對等,盡相應的繳費義務,才有享受待遇的權利。根據醫療保險的規律,居民應該根據能力來繳費,在城鎮居民收入不斷增長的情況下,繳費水平也應該相應提高。
一些地方政府有過財政投入與居民繳費同步增長的想法,卻擔心提高居民個人籌資會影響參保率。城鎮居民醫保是一項自願參保的政策,有的地方政府認為,部分居民的保險意識還不高,提高了個人的參保繳費額度,就會降低參保人的參保意願。當前,全民醫保還在鞏固提高階段,為了不影響參保人的參保積極性、鞏固參保率,個人籌資水平近年來一直沒有較大提高。

應對

解決認識

泛福利化1,改變居民的認識問題。
泛福利化
泛福利化
有必要進一步加大對居民醫療保險政策的宣傳力度,逐步增強城鎮居民的保險意識。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的推進工作已經進行了很多年,老百姓的保險意識從無到有、不斷增強。特別是對於一些重大疾病的醫療費用報銷,比例都比較高,老百姓能夠實實在在地看到參加醫保的實際好處,保險意識逐漸建立起來。因此,相應提高個人繳費水平所遇到的阻力,或許比我們想像得要小。
2,要解決各級政府的認識問題。
我們的各級政府領導人也要學習基本醫療保險的知識,提高對醫療保險客觀規律的認識,尊重醫保的客觀規律。社會保險制度是有自身規律的,待遇水平要根據籌資能力確定,不能不顧客觀規律而盲目提高待遇,更不能為實現某種政績而迎合民意。

政策調整

1,在增加籌資水平的時候,適當提高個人繳費水平,並且要把個人籌資增長常態化、機制化。從長遠來講,還要建立財政補貼與個人繳費的合理分擔機制,把雙方分擔的比例關係相對確定下來。
2,醫療資源配置的不平衡問題也要逐步解決。應繼續堅持“強基層”的目標,加強基層社區醫療機構的機制建設,逐步建立基層社區醫療機構的競爭機制和內部激勵機制,讓社區醫療機構主動積極地提高服務能力,讓好的醫生安心留在基層,再加上醫保報銷政策的引導,讓越來越多的參保患者願意到基層就醫,形成醫療保險和社區醫療服務的良性協調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