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一乘

佛學術語,天台宗之判教中,以法華經所說一乘教為究竟真實之教;而聲聞、緣覺、菩薩三乘,皆係為詮顯唯一真實之教而方便假立者,故主張聽法華經後得知三乘融於一乘。此說根據法華經方便品(大九·八上):‘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而來。但梵本法華經稱‘無第二、第三’。又天台、華嚴宗之一乘真實三乘方便說,成為三論宗、法相宗主張菩薩乘真實、二乘方便說之根據。

此說根據法華經方便品(大九·八上):‘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而來。但梵本法華經稱‘無第二、第三’。又天台、華嚴宗之一乘真實三乘方便說,成為三論宗、法相宗主張菩薩乘真實、二乘方便說之根據。
指法華經所說之七種譬喻。即(一)火宅喻,出自譬喻品。火,比喻五濁、八苦等;宅,比喻三界。謂三界之眾生為五濁、八苦所逼迫,不得安穩,猶如大宅被火所燒,而不能安居。(二)窮子喻,出自信解品。謂二乘之人無大乘功德法財(即六度萬行)得以莊嚴;猶如貧窮之子,缺乏衣食之資以活身命。(三)藥草喻,又作雲雨喻。出自藥草喻品。藥草,比喻三乘人之根性。草有小草、中草、大草三種,依次比喻天人、聲聞緣覺、藏教菩薩。藥草雖有大中小之不同,若蒙雲雨沾潤,皆能敷榮郁茂,治療眾病。以喻三乘之人,根器雖有高下之別,若蒙如來法雨潤澤,則能成大醫王,普度群生。(四)化城喻,出自化城喻品。以喻涅槃能防止見思之非,御生死之敵。謂如有人慾至寶處,而於中途懈退,有聰慧之導師,權化作城,使之暫為止息,然後令其得以至寶所。以喻二乘人初聞大教,中即忘失,而流轉生死;故世尊權設方便,令其先斷見思煩惱,而暫證真空涅槃,以為蘇息,而後至於究竟之寶處(比喻實相之理,即指究竟大涅槃)。(五)衣珠喻,又作系珠喻。出自五百弟子受記品。謂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而臥,親友以寶珠繫於其衣中;而其不覺知,自受貧苦。後經親友告知,乃得寶珠,衣食受用無極。以喻二乘之人,昔於大通佛所,曾下大乘之種,然為無明所覆,未能覺了,後由如來方便開示,乃得證大乘之果,利樂無窮。(六)髻珠喻,又作頂珠喻。出自安樂行品。髻珠,指輪王髻中之珠。輪王,比喻如來;髻,比喻二乘權教;珠,比喻一乘實理。珠在髻中,猶如實理為權所隱。此謂如來於法華會上開權顯實,授記二乘而得作佛,猶如輪王解髻中之珠,以與功臣。(七)醫子喻,又作醫師喻。出自如來壽量品。醫,比喻如來;子,比喻三乘人。謂諸子無知,飲他毒藥,心即狂亂,其父設方便,令服好藥,以治其病。此喻三乘之人信受權教,不得正道,如來設各種方便,令服大乘法藥,速除苦惱,無復眾患。[大明三藏法數卷二十八](參閱‘譬喻’6809)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