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惠洪《林間集》卷下載:法燈泰欽禪師少解悟,然未為人知,獨法眼禪師深奇之.一日法眼問大眾曰:“虎項下金鈴,何人解得?”眾無以對.泰欽適至,法眼舉前語問之,泰欽曰:“大眾何不道:‘系者解得.’”由是人人刮目相看.
基本介紹
- 本名:泰欽法燈禪師
- 別稱:金陵清涼泰欽法燈禪師
- 所處時代:北宋
- 出生地:魏府
- 主要成就:禪宗法眼宗二世
- 性別:男
法燈禪師,佛門龍像,嗣法芙蓉,淄州托法,振興鹿門,護佛衛道,靖康圓寂,
法燈禪師
清涼泰欽法燈禪師
金陵清涼泰欽法燈禪師,魏府人也。生而知道,辯才無礙。入法眼之室,海眾歸之,僉曰敏匠。初住洪州雙林院,開堂日,指法座曰:“此山先代尊宿曾說法來,此座高廣,不才何升?古昔有言,作禮須彌燈王如來,乃可得坐。且道須彌燈王如來今在何處?大眾要見么,一時禮拜。”便升座,良久曰:“大眾祇如此,也還有會處么?”僧問:“如何是雙林境?”師曰:“畫也畫不成。”曰:“如何是境中人?”師曰:“且去,境也未識且討人。”又僧問:“一佛出世,震動乾坤。和尚出世,震動何方?”師曰:“甚么處見震動?”曰:“爭柰即今何!”師曰:“今日有甚么事?”有僧出禮拜,師曰:“道者,前時謝汝請我,將甚么與汝好?”僧擬問次,師曰:“將謂相悉,卻成不委。”問:“如何是西來密密意?”師曰:“苦。”問:“一佛出世,普潤群生。和尚出世,當為何人?”師曰:“不徒然。”曰:“恁么則大眾有賴也。”師曰:“何必!”乃曰:“且住得也。久立,尊官及諸大眾,今日相請勤重,此個殊功,比喻何及。所以道,未了之人聽一言,祇這如今誰動口?”便下座,立倚拄杖而告眾曰:“還會么?天龍寂聽而雨華莫作,須菩提幀子畫將去,且恁么信受奉行。”問:“新到近離甚處?”僧曰:“廬山。”師拈起香合曰:“廬山還有這個也無?”僧無對。師自代云:“尋香來禮拜和尚。”問:“百骸俱潰散,一物鎮長靈。未審百骸一物,相去多少!”師曰:“百骸一物,一物百骸。”次住上藍護國院,僧問:“十方俱擊鼓,十處一時聞。如何是聞?”師曰:“汝從那方來?”問:“善行菩薩道,不染諸法相。如何是菩薩道?”師曰:“諸法相。”曰:“如何得不染去?”師曰:“染著甚么處?”問:“不久開選場,還許學人選也無?”師曰:“汝是點額人。”又曰:“汝是甚么科目?”問:“如何是演大法義?”師曰:“我演何似汝演。”次住金陵龍光院,上堂,維那白椎云:“法筵龍象眾,當觀第一義。”師曰:“維那早是第二義,長老即今是第幾義?”乃舉衣袖曰:“會么?大眾,此是手舞足蹈,莫道五百生前曾為樂主來。或有疑情,請垂見示。”時有僧問:“如何是諸佛正宗?”師曰:“汝是甚么宗?”曰:“如何?”師曰:“如何即不會。”問:“上藍一曲師親唱,今日龍光事若何?”師曰:“汝甚么時到上藍來?”曰:“諦當事如何?”師曰:“不諦當即別處覓。”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且問小意,卻來與汝大意。”師後住清涼大道場,上堂,僧出禮拜次。師曰:“這僧最先出,為大眾答國主深恩。”僧便問:“國主請命,祖席重開,學人上來,請師直指心源。”師曰:“上來卻下去。”問:“法眼一燈,分照天下。和尚一燈,分照何人?”師曰:“法眼甚么處分照來?”師乃曰:“某甲本欲居山藏拙,養病過時,柰緣先師有未了底公案,出來與他了卻。”時有僧問:“如何是先師未了底公案?”師便打。曰:“祖禰不了,殃及兒孫。”曰:“過在甚么處?”師曰:“過在我殃及你。”江南國主為鄭王時,受心法於法眼之室。暨法眼入滅,復嘗問師曰:“先師有甚么不了底公案?”師曰:“見分析次。”異日,又問曰:“承聞長老於先師有異聞底事。”師作起身勢。國主曰:“且坐。”師謂眾曰:“先師法席五百眾,今祇有十數人在諸方為導首。你道莫有錯指人路底么?若錯指,教他入水入火,落坑落塹。然古人又道,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鑊湯,鑊湯自消滅。且作么生商量?言語即熟,乃問著便生疏去,何也?祇為隔闊多時。上座但會我甚么處去不得,有去不得者為眼等諸根、色等諸法。諸法且置,上座開眼見甚么?所以道,不見一法即如來,方得名為觀自在。珍重!”師開寶七年六月示疾,告眾曰:“老僧臥疾,強牽拖與汝相見,如今隨處道場,宛然化城,且道作么生是化城?不見古導師雲,寶所非遙,須且前進。及至城所,又道我所化作。今汝諸人試說個道理看。是如來禪、祖師禪還定得么?汝等雖是晚生,須知僥忝我國主,凡所勝地建一道場,所須不闕,祇要汝開口,如今不知阿那個是汝口,爭答效他四恩三有?欲得會么,但識口必無咎,縱有咎因汝有。我今火風相逼,去住是常道。老僧住持,將逾一紀,每承國主助發,至於檀越,十方道侶,主事小師,皆赤心為我,默而難言,或披麻帶布,此即順俗,我道違真。且道順好違好?然但順我道,即無顛倒。我之遺骸,必於南山大智藏和尚左右乞一墳冢。升沈皎然,不淪化也。努力,珍重!”二十四日安坐而終。
佛門龍像
法燈禪師於二十三歲時在四川彭州承天院圓明大師座下剃度,並受具足戒,成為正式比丘。雖然剛出家不久,但圓明大師非常賞識他,即指派他為僧眾講經說法。當時,黃太史公(黃庭堅,北宋著名詩人、書法家、佛教大居士)在黔南為官,與圓明大師交往甚秘,每在一起談經論道,法燈禪師都在圓明大師身邊服侍,黃庭堅也注意到這位年輕的僧人許久。一天,黃庭堅拍著法燈禪師的肩頭對圓明大師誇獎到:“骨相清奇,君家汗血良駒也,他日佩毗盧(法身佛的通稱)印,據選佛場者必此子也。”後來,圓明大師欲離開四川,途中在重慶圓寂,法燈禪師於是護送師父靈柩到成都安葬,並建靈塔供奉。
嗣法芙蓉
圓明大師圓寂後,法燈禪師初參夾山齡大師,後游湖北荊門、武昌、漢口等地,拜訪各地名師。所到之處由於機緣不契,逗留很少。最後,法燈禪師到隨州大洪山,參拜曹洞第八世祖師——芙蓉道楷大師。
道楷大師問他:“什麼是空劫前自己。”
法燈禪師於言下豁然醒悟,心跡泯然,從容回答到:“靈然一句超群象,迥出三乘不假修。”
得到大師印可後,法燈禪師便留在道楷大師身邊,後來隨道楷大師一度回到故鄉沂州(今山東臨沂),應道俗之請,遷居京師(今河南開封)天寧寺。
宋徽宗大觀初年(1107年)因開封府尹李孝壽上奏徽宗,讚嘆道楷大師“道行卓冠叢林,宜有褒顯”,於是徽宗派內臣攜聖旨前往天寧寺,賜道楷紫方袍一件,法號定照。道楷大師一面對皇恩表示感謝,一面上表請辭道:“出家時嘗有重誓,不為名利,專誠學道,用資九族。苟渝願心,當棄身命。父母以此聽許。今若不守本志,竊冒寵光,則佛法、親盟背矣。”徽宗皇帝於是再一次降旨,堅決要道楷大師接受恩賜,道楷大師卻仍然堅拒不從。於是徽宗大怒,治他抗旨之罪,命令大理寺將道楷大師收監並發配到淄州(今山東淄博),於是道楷大師帶上刑具,踏上發配之路,法燈禪師緊隨恩師,一路跋山涉水。據載:在發配途中,僧俗見到道楷大師一行均流淚不止,跟隨的隊伍人駱繹不絕,象趕集一樣。後到了淄州,前來從道楷大師參學的人越來越多,淄州太守為道楷禪師一行興建太平興國禪院,供居住並弘法。曹洞宗於是在山東開始盛行。
淄州托法
道楷大師被發配的第二年,徽宗皇帝下令恢復道楷大師自由。於是,道楷大師打算到太湖心結庵傳法。此時,淄州太守遂請法燈禪師留在太平興國禪院,法燈禪師欲追隨恩師去芙蓉太湖。道楷大師擺擺手對他說:“雲岩路絕,責在汝躬。行矣。”(意即:曹洞宗法脈的傳承與弘揚的重擔落在你身上,我走了。)法燈禪師接受了師傅的重託,送別恩師。
據北宋僧人惠洪編輯的《禪林僧寶傳》中記錄:“祖(道楷)初以投子(曹洞第七世祖)所付大陽(曹洞第六世祖)皮履直裰付洞山道微,微退洞山。還浙東。歿(死)於雙林。祖取以還鹿門山。付嗣法法燈。建閣藏之曰藏衣。”明確記載:道楷禪師將曹洞法衣(大陽皮履直裰)傳給嗣法弟子法燈禪師,後在鹿門山建“藏衣閣”。由此可見,法燈禪師為道楷大師衣缽傳人,系曹洞第九世祖。但續法燈禪師之後,曹洞“法衣”自鹿門後下落不明,也許正是法燈禪師住鹿門這短暫輝煌的十年,鹿門成為天下叢林眾望所歸。而作為軍事要塞的鹿門山,在苟延殘喘的南宋時期,蒙古的鐵騎必然會經過鹿門寺這一位宋王朝“祈福、護國”而設的禪寺,面對規模宏大的寺院建築,侵略者一定會進行瘋狂和徹底性地摧毀,以瓦解、打擊、震攝宋人的精神意志與士氣。這也正是鹿門寺在元代歷史中無跡可尋,至明代有高僧興友重建的記載原因。不能不說是鹿門寺及整箇中國禪宗的一大歷史遺憾。
大觀三年(公元1109年),法燈禪師正式於太平興國禪院擔任住持,期間廣傳禪法,修繕廟宇,使寺院煥然一新。此時,禪師享譽禪林,四方名山巨剎,紛紛遣使者不遠千里禮請禪師傳法的絡繹不絕,一時間竟有些應接不暇。當朝王公貴胄也無不對他衷心信服,爭相交往,名噪一時,盛名為當朝天子所聞。
振興鹿門
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二月,道楷大師的另一高徒,鹿門自覺禪師在襄陽圓寂,鹿門方丈一職空缺,徽宗趙佶下旨召見並召令法燈禪師住持襄陽鹿門政和禪寺。禪師於是離開淄州來到京城接受徽宗召見並領取聖旨。
政和七年三月,法燈禪師奉詔來到襄陽鹿門政和禪寺,時鹿門初在自覺禪師的帶領下,革律為禪,開創未半,自覺禪師便圓寂,百廢待興,法燈禪師廣納僧眾,興建殿宇,歷時十年,為之一新,宗風大振。據燈史《續高僧傳》記載:鹿門山,雖瀕臨漢江,但寺院距離漢水較遠,僅靠步行山路挑水,遠遠不能滿足寺院日常需用,所以經常為缺水所困,一日,法燈禪師坐在一塊岩石下。念到:“我想要在這個地方建立叢林,為皇朝植福。但泉水不能夠贍養這么多人,山靈,你知道嗎?”說完,禪師用禪杖撥開草根,頃刻間有泉水噴涌而出。人們感到不可思議,把此泉稱為燈公泉。後禪師依泉建寺,廣開曹洞之宗風。
據載,鹿門寺於宋政和年間,寺院規模宏大,佛殿、僧寮、齋堂、方丈室數百餘間,僧眾500餘人,廟宇之廣闊,傳說需騎馬關山門。無可否認,法燈禪師主持鹿門10年,當是鹿門在中國佛教歷史上最鼎盛的10年。
法燈禪師外表上看來溫文儒雅,性格卻很剛正,為人豪爽,幫助他人不計有無,傾囊而贈,解人燃眉之急。禪師的為人深受襄陽人愛戴,據現存鹿門山《燈禪師碑》(建炎元年法燈禪師弟子立)記載:時蒲陽公執政,見師大奇之,於是上奏朝廷,請法燈禪師主持拚州崇寧萬壽禪院,法燈禪師奉命剛走,襄陽人於是集體聯名上書朝廷,苦苦相求,法燈禪師方復回鹿門。
護佛衛道
法燈禪師所處的宋代,正是名著《水滸傳》描寫的歷史時期,宋氏皇朝幾代皇帝都尊崇道教,宋徽宗執政期間更是排佛崇道,力圖用道教神話自己的政權,著名的“生辰崗”就是宋徽宗趙佶聽信當時道士的蠱惑,舉國大興土木,導致國力迅速衰退。徽宗曾於退位前推行佛教道教化措施,改寺院為道觀,令佛教僧尼名稱改為道教的稱謂,泯滅佛道的差別,雖然,這一措施實行時間不長,但在當時影響甚大。因此出現道楷大師抗聖旨被發配淄州事件。燈史《續高僧傳》中,特意錄入法燈禪師“護廬山東林寺”、“拒襄陽郡守置辦千道齋” 和“請僧人惟顯住持龍安禪寺”三件事。
一是法燈禪師在京師接住持鹿門的聖旨後,謝恩退朝,在丞相府作客。席間,有官吏拿著上報的文書稟告丞相說:“有道士上奏,請求把江州東林寺改為道觀。”禪師聽後,立刻起身避席道:“廬山冠世絕境,東林寺又是廬山勝處。世代都是僧人居住,就象白鷗棲息在春季的湖水一樣,自然相宜,相得益彰。如果改為道冠,絕境其厄會(眾災會合,猶言厄運)乎。”丞相認為他講的非常有道理。東林寺方得以保全。
二是法燈禪師初到鹿門,時襄陽郡守下令郡內各佛教寺院出資置辦金帛,到京師辦千道齋(宋朝皇帝祈福的一種道教儀式),法燈禪師笑著對郡守說:“小孩事佛都能一心一意,如果要不是心智發狂,哪有動用十方信眾布施之物,不遠千里獻媚道士的道理。”襄陽郡守聽後面露愧色,遂作罷。天下佛教僧眾聽聞此事後,都為之振奮。
三是法燈禪師最初師從的夾山齡禪師圓寂後。夾山齡禪師嗣下無人,有僧人惟顯,深得禪法精髓,在湖南衡山修行,法燈禪師於是修書一封至長沙,請使者將惟顯禪師請出,住持龍安禪寺。聽聞此事的人都認為法燈禪師處理此事公正,行事可貴。
法燈禪師在此社會政治環境中,表現出不卑不亢,仗義執言,護佛衛道的言行與氣概,且均被採信,足見其當時在朝野中,威望之高,影響之大。
靖康圓寂
公元1126-1127年,也即是法燈禪師主持鹿門的最後兩年,懦弱無能的北宋政權走向滅亡,發生了中國歷史著名的“靖康之恥”事件,元軍先後二次圍攻東京。1127年春,元軍攻破東京,宋欽宗親自到金營乞降,被扣留。元軍北返時,把徽欽二帝和宗室、后妃等3000多人作為俘虜帶走,北宋滅亡。
《續高僧傳》中載:“靖康二年春。金人復入寇。兩宮圍閉。師驚悸不言。謝辭遣散學徒。杜門面壁而已。”禪師的弟子勸道:“朝廷行軍打仗的事,關出家人什麼事,師父何必憂慮至此呢?”禪師注視了他許久,徐徐說到:“河潤九里,漸洳者三百步。木仆千仞,蹂踐者一寸草。哪有中原失守。而林下之人得寧逸耶。”
公元1127年農曆四月十三日中夜。一代高僧法燈禪師懷著憂國憂民的情懷,在鹿門政和禪寺圓寂,弟子清點遺物,除了隨身物品外,只有書畫數軸。禪師在世五十三年,出家三十年。塔建於鹿門山惠定塔之東。禪師的圓寂成為當時一重大事件被佛教史冊所記錄。
作為曹洞法脈的繼承者,法燈禪師的一生,用禪師自己的話來講:“孝於事師,忠於事佛,此洞上宗風也。”其愛國愛教的高尚品格堪稱佛門中的典範。南院國師在偈頌“拜法燈禪師塔”中讚揚道:
“道香遠徹九重城,
身後聲名四海鳴。
一榻那伽常在定,
屋頭風鐵說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