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的底色

法治的底色

基本介紹

  • 書名:法治的底色
  • 作者:胡健
  • ISBN: 9787301270240
  • 定價:¥ 56.00
  • 出版時間:2016-06-06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胡健長期在全國人大法工委工作,諳熟立法過程。本書從一個立法工作者的視角,觀察剖析中國的法治現象,大到兩會召開、代表履職、公權監督,小到公民改名、反對歧視、年終總結,無一不涉及法律,而立法的過程,實際是利益整合、協調和平衡的過程。立出良善之法,不能靠理想主義的情結和民粹主義的盲動,必須從表象中找出規律,從嘈雜中辨析民意,從程式上守護民主,從實體上凝聚共識。制度的演進和改變不是激情或者憤怒所決定的,而有其自身的規律,更大程度上是千千萬萬人為之吶喊、呼籲、體驗和實踐的結果。本書文字生動,現實感強烈,目前的法學圖書多以講述法理為主,但本書從立法者的實踐出發,揭示許多不為人知的立法博弈,並講解立法背後的利弊考量,這對於豐富讀者對法治的認識有很大的價值。本書將延續《法律稻草人》一書的操作模式,以小開本和精美的裝幀為輔助,打入法學院學生的閱讀領域。

圖書目錄

第一輯 民主根基 從開會說起 /
把人民的呼聲帶上“兩會” / 大會堂北門親歷記 /
別讓代表建議和委員提案成“空中樓閣” /
代表議案“上會審議”的法治價值 / 議案提案不宜“重點督辦” /
代表與委員缺位的遺憾 / 莫要動輒“警惕”私營企業主的“參政熱情” /
個案不是人大對司法監督的範圍 / 理性看待“兩高”的反對票 /
為老百姓看好每一分錢 / 奢侈性採購的根子出在預算上 /
破解鄉鎮人大建設的制度性瓶頸 / 用“信息披露”取代“政績廣告” /
正確看待政府的誠懇與善意 /
第二輯 憲意闌珊
從不許公民改名說開去 / 牛群卸任與謝軍落選 /
“雙重勞動標準”是一種隱藏的歧視 / 媒體與民意 /
消除歧視應是防艾立法核心 / 法治框架內的改革才是真正的改革 /
“多一點贅肉不要緊,楊貴妃照樣迷死唐明皇” / “殺人遊戲”的非典型反思 /
媒體報導真實性的限度在哪裡? / 法治社會離不開道德建設 /
年終總結與契約意識 / 賭博受罰與私域保護 /
警惕法律信仰危機 / 推薦一個“小人物” /
第三輯 良善之法 該讓什麼民意“左右”立法? /
警惕“立法萬能主義情結” / 道德莫要綁架法律 /
立法諮詢專家:期待之中的擔憂 / 讓立法更加民主和透明 /
正視立法中的利益博弈 / 好心是否要有立法支撐? /
立法沒有最優只有次優 / 區域立法協調的法治示範意義 /
公務員工資如何立法規範? / 唯上是從還是唯法是從? /
《行政強制法》:給權力的舞蹈戴上鐐銬 / 《企業破產法》:一切才剛剛開始 /
銀監會擴權:公權與私權需平衡 / 城鄉選舉權平等:漸進的過程,必然的方向 /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條:何去何從? / 規避《勞動契約法》是一條死胡同 /
《勞動契約法》絕不是“吃力不討好” / 個人破產立法時機尚不成熟 /
第四輯 治理之道 律師介入信訪值得提倡 /
愛滋病預防期待走出法治悖論 / 權利救濟途徑不暢是私力救濟的源頭 /
個性化車牌復出引發的思考 / 手機實名制:爭論背後的思考 /
應急預案是政府行政能力的“試金石” / 民間反扒:離“天下無賊”有多遠 /
手捧鮮花和街頭抓拍 / 養犬立法要避免“兩頭不討好”的尷尬 /
“一路暢通”並非遙不可及的夢想 / 禁摩再起風雲,程式優先實體 /
宋莊風雲的標本意義 / 從“甕安事件”看程式正義 /
第五輯 競爭法則
反行政壟斷:反壟斷法之核心 / 卡拉如何OK——統一KTV曲庫爭論背後的思考 /
扶上馬,送一程,莫戀棧 / 關注壟斷就是關心自己 /
警惕以“自律”為名,行“壟斷”之實 / 公路收費還貸要“有始有終” /
從奧運門票看人情與制度 / 為《反壟斷法》的順利出台鼓與呼 /
從通存通兌涉嫌壟斷說起 / 標準背後的壟斷訴求 / 電價上漲該誰買單? /
還有多少不合理的“行規”沒有打破 / 《反壟斷法》實施前夜的喜與憂 /
“黑屏”反盜版並非明智之舉 /
第六輯 司法正義
證人保護制度有待深化 / 檢方提前介入:效率優先還是公平優先? /
要“大俠”還是要警察 / “球迷的狂歡”莫成“賭徒的盛宴” /
未成年人司法解釋:保護權益還是縱容犯罪? / 電腦量刑與法官的理性局限 /
信訪必須也只能在法治的框架內進行 / 創新“調解”這一利益協調的“東方經驗” /
警惕破產制度設計中的“腐敗黑洞” / 從“女兒舉報父親”談“親親相隱” /
“裸聊”案撤訴的法治理性 / 對輕微犯罪不捕不訴:放縱還是寬容? /
私力救濟式的暴力維權為何層出不窮? / 返航事件的法律考量 /
“人肉搜尋”必須接受法律規制 / 網路侵權的認定應“公私分明” /
第七輯 公民問政
別拿“不知法”推卸責任 / “新聞發言人”不是“政策傳聲筒” /
“雙重國籍”不是引進人才的籌碼 / 我們為什麼難以培養“學術大師” /
政府官員不能市場化 / 別讓“聽證會”異化為“懇談會” /
安全感上升引發的思考 / 及時叫停“拍賣狩獵權”是明智之舉 /
莫讓愛心為法所傷 / 為大齡女青年鳴不平 / 公布領導電話能否承載民眾訴求 /
為立法解禁小商小販叫好 / 把文明的理念內化為文明的習慣 /
駐京辦該不該撤? / 城市如何讓生活更美好? /
第八輯 香江札記
閒話香港立法會二三事 / 香港“接訪”親歷記 /
當“大花筒”遇上“看門狗” / 細節之處的司法尊榮 /
一場盛典管窺香港法治 / 法庭不是解決政治問題的地方 /
常識的力量 / “香港勝在有你和ICAC” / “廉署請你喝咖啡!” /
“黑暗年代”的徹底終結 / 廉署與警隊的“愛恨情仇” /
一部紀錄片背後的衝突與妥協 / 香港街頭的“標語”與“告示” /
後記:熱血的青春還需好好淬鍊 /

作者簡介

胡健,華東政法大學法學士,香港大學普通法碩士,清華大學法學院憲法與行政法博士生。現供職於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