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屬印度(法語:Établissements français dans l'Inde,英語:French India)是過去法國於印度占領地的總稱,包括位於科羅曼德爾海岸(Coromandel Coast)的本地治里、卡來卡、雅南(Yanaon);於馬拉巴海岸(Malabar coast)的馬希(Mahe),及於孟加拉灣附近的金德訥格爾(Chandernagore)。此外還包括在默吉利伯德訥姆(Machilipatnam)、科澤科德和蘇拉特的補給地(英文稱為lodges或loges),但這些“補給地”一般只是一些零散的法國工廠而已。1901年,法屬印度共有人口273,185人。法屬印度面積共203平方里(526平方公里),其中最大的是本地治里,面積113平方里(293平方公里)。1947年印度獨立後這些地區先後加入印度。
於1673年2月4日一位法國的官員占據了Danish Lodge位於“本地治里”的住所,因此法國在本地治里的時期有就此展開。1674年首任總督Francois Martin開始治理此地,把這個小漁村建設成為一個著名的港口城鎮。這時法國人在印度經常與英國和荷蘭發生衝突。1693年荷蘭人攻下了城鎮,並做了很好的防禦工事。法國於1697年9月20日簽署了里斯維克和約(Treaty of Ryswick),至1699年才取回本地統治的權力。
英國與法國間的條約與當地的政治活動是沒有衝突的,陰謀仍繼續著。法國隨後派出Lally Tollendal收復法國在當地的失地,且繼續追擊英國要將他們逐出印度。在初期的勝利中,將位於古德洛爾Fort St. David區的勢力夷為平地。但因Lally Tollendal在策略上的錯誤導致在海得拉巴的文迪瓦什戰役(Battle of Wandiwash)失敗,且在1760年於本地治里被包圍。在1761年英國為了報復將旁地切里夷為平地,且在四年內完全消滅這個地方,法國也因此失去了他們在南印度的根據地。
在1765年與英國在歐洲進行和平談判後,這個城鎮重回到法國的手中。統治當地的總督Law de Lauriston計畫在舊有的基礎上重建此地,在五個月中有200位歐洲人與2000位坦米爾人將此地重建完成。在接下來的50年裡,本地的治理權因法國和英國間不斷的戰事及和議而多次在兩國間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