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粉末之謎

法國粉末之謎

《法國粉末之謎》是2008年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埃勒里·奎因 ,譯者是葉秀敏。本書是由作者經歷的真實案件改編,生動再現了其整個案件偵查的過程。

基本介紹

  • 書名:法國粉末之謎
  • 作者:埃勒里·奎因 
  • 譯者:葉秀敏
  •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8年
故事簡介,目錄,作者簡介,奎因先生去了好萊塢,世界旅行者,奎因創作的9部國名系列作品,

故事簡介

□J.J.馬克
我曾說過,這是個真實的案子,在辦案過程中,埃勒里展示了自己非凡的天才,其表現引人矚目。他對弗倫奇一案的調查過程做了記錄——這是其屈指可數的務實習慣之一。案子偵破後,他圍繞案件實情寫了本書。當然了,為了使作品富有文學氣息,他對事實做了些渲染。
在我的勸說下,他對作品原稿進行了潤色。書出版時,用的是筆名,這是他推出的第二部小說——我那時就住在奎因父子在義大利購置的別墅里。我還記得,埃勒里當時已結婚成家,完全放棄了自己的老行當,那些舊卷宗都被他藏到了檔案櫃的最底層,只有當某位傲慢的朋友言語相激時,他才會同意讓這些發黃的手稿重見天日。

目錄

案件中的重要人物
第一部分
第一章 客廳里的皇后們
第二章 寓所里的國王們
第三章 玉碎香殘
第四章 人仰馬翻
第五章 警探們
第六章 證詞
第七章 屍體
第八章 看門人
第九章 看門的人們
第十章 瑪麗昂
第十一章 懸念
第十二章 走出櫥窗
第二部分
第十三章 寓所內:臥室
第十四章 寓所內
第十五章 寓所內:牌室
第十六章 寓所內:重返臥室
第十七章 寓所內:書房
第十八章 雜跡紛呈
第十九章 觀點與報告
第三部分
第二十章 香菸
第二十一章 鑰匙風波
第二十二章 被調換的書
第二十三章 求證
第二十四章 奎因父子推測案情
第四部分
挑戰讀者
終曲

作者簡介

埃勒里·奎因(Ellery Queen)是曼弗雷德·B·李(1905~1971)和弗雷德里克·丹奈(1905~1982)這對表兄弟合用的筆名,他們堪稱偵探推理小說史上承前啟後的經典作家。兩人本來分別從事廣告業和電影業,1928年因參加有獎徵文,兩人開始聯手創作偵探小說,三年後兩人都辭去各自的工作,專門從事偵探推理小說的創作。在合作的40多年間,他們創作出一系列獨具風格的偵探小說,其中大部分以埃勒里·奎因的筆名發表。埃勒里·奎因也是其小說中的主人公,其角色本身就是一位偵探小說作家兼超級偵探。年輕英俊的偵探埃勒里·奎因和他的父親——紐約警察局的警官理察·奎因是其大多數作品中的主要角色。
故事中的埃勒里·奎因,有著運動員的魁梧體魄和迷人的銀灰色眼睛,他思維敏捷,具有高超的推理能力。這一形象成為美國偵探人物的標準模式——一個極具性感的現代美國的夏洛克·福爾摩斯。
貫穿埃勒里·奎因全部作品的最大特點是:設局精巧,推理嚴密。不看到最後,讀者很難猜到罪犯是誰,看到謎底後,對作者無懈可擊的嚴密推理只能讚嘆。奎因作品的另一個特點是絲毫沒有對暴力、色情的渲染,這在偵探小說中是難能可貴的。
埃勒里·奎因從不輕視讀者的推理能力,在他許多偵探小說中的最緊張關頭都特別設定一個章節“挑戰讀者”,希望讀者在不看結尾的情況下能獨立偵破書中設下的疑案。
從整個西方偵探推理小說史來看,埃勒里·奎因屬於第三代作家。第一代是由福爾摩斯掀起的短篇偵探小說熱,其主要作家是柯南道爾、普斯特、傅爾曼等人;第二代作家的代表人物有阿加莎·克里斯蒂、安東尼·貝克萊、范達因等人,他們在20世紀20年代成名,創立了長篇偵探推理小說的新形式。經過兩代人的探索和創作,偵探推理小說的基本模式、寫作手法均已確立,為新一代大師的崛起奠定了基礎。30年代之後的偵探推理小說家注定成為該領域的集大成者,其中最著名的大師就是埃勒里·奎因。

奎因先生去了好萊塢

在奎因的黃金時代將近結束之時,萊特對於偵探小說領域以及表兄弟的影響開始削弱。萊特以及他創造的菲洛‧萬斯被好萊塢以及所謂的女性光面雜誌(slick magazines,一般指用高質量的光滑紙張印刷的雜誌,但內容淺薄)所替代。某些奎因的早期作品也在此類雜誌上發表過,直到《西班牙披肩之謎》以後它的影響才真正的減輕。1936到1939年間的故事減少了出場人物數量,少了純粹的偵探謎題,小說公平競爭方面也有下降,隨之而來的是去掉了「挑戰讀者」。
但是,這時期是埃勒里人性化的根基。故事在氣氛上變得更為輕鬆,埃勒里也使自己不那麼嚴肅。他開始對其他人更加的人性化除了他的父親。與此同時,其他人也不是象棋盤上的棋子而是帶有感情的人。為了在表面上尋求光面雜誌的「大多數人的理解」,人們感興趣的故事被加入神秘事件中。這極大的削弱了這個系列的謎題的元素。
光面雜誌時期(the slicks period)的第一本書是《半途之屋》。名字的改變足以表示轉型。這是最後一本包含奎因「挑戰」的書。但是真正的改變是風格的變化。謎題更加簡單了,儘管也有著巧妙的構思。但是,書中大部分是對嫌疑犯的審問。也許因為在時間上和黃金時代作品的接近的緣故,它仍是這一時期結構方面最好的故事之一。
但是,這不適用於下一本書《生死之門》。光面雜誌的影響在這個人際關係和三角戀愛的悲劇故事中到處都可以見到。甚至埃勒里富於才氣的解答(事實上是雙重解答)也無法挽回這個故事,主要因為它幾乎是純粹的猜測而不是推理,這一不幸已經在《孿生之謎》中發生過了。
這時作家們開始把小說的中心從光面雜誌轉向好萊塢。仍然為光面雜誌寫作同時,這個系列接下來的兩本書開始幽默而無情的攻擊好萊塢,電影以及在這個電影之都的編劇的準確的處境:即社會的最底層。《惡魔的報酬》和《紅桃4》基於丹奈和李在好萊塢為三家電影公司寫作的個人經歷。但是,他們的努力並沒有給他們帶來電影界的聲譽,而且這些來自這一經歷的書,尤其是《惡魔的報酬》,在描寫,情節和解答方面很薄弱。這些書對於閱讀它們以求瞧瞧20世紀30年代好萊塢的讀者來說比較有趣——並且讀者也會覺察到這些一點也沒有改變。但是作為偵探小說,它們顯然不符合奎因迷的標準。
最後一本受到光面雜誌影響的書是《龍牙》,它也極力想被買給好萊塢。這是這一時期最糟糕的一本書。儘管場景回到了紐約,但本質沒有變。情節薄弱,解答——甚至再次徹底讀過——不論在邏輯上還是整個線索的布置上都不好。這本書大部分是在強調幽默而不是神秘。它和這時期其他書一樣,讀起來有趣,但其他方面得不到滿足。它充斥著法律上的錯誤,而表兄弟寫了如此多的書應該能夠避免的。一句話,它是整個奎因系列中最差的。
總之,好萊塢時期的小說,缺乏特性,愛情太長而謎題太短。作為娛樂它們是可以接受的。但作為偵探小說大部分嚴重缺少重要的環節。作為丹奈和李,這一時期明顯是他們最不成功的日子。在結束了對偵探小說貢獻之後,今天他們也許不怎麼被記起,甚至包括他們出色的黃金時代小說。

世界旅行者

1928年在《麥克柯魯雜誌》主辦的首獎7500美元的徵文中,第一次福瑞德里克‧丹奈和曼弗雷德‧B‧李這對表兄弟塑造了作家兼偵探埃勒里‧奎因,李後來形容這個人物時說他「最一本正經想出人頭地」。那個時代最主要的偵探小說家是威拉德‧亨廷頓‧萊特,他用筆名S.S.范達因創作了菲洛‧萬斯系列小說。萊特使偵探小說在美國復甦,並步入了霍華德‧海格拉夫所稱的「黃金時代」。
丹奈和李在他們的參賽小說中模仿萬斯和萊特小說的模式。小說中的奎因是一個自命不凡的「思考機器」,幾乎沒有感覺或者人類的情感,有的只是滿嘴滔滔不絕的古典引語。他的裝飾品包括一根手杖和夾鼻眼鏡。也許丹奈和李最有創造性的想法就是為了將埃勒里‧奎因這個名字在讀者的腦海中留下更深的印象而把主要人物和聯合作者都設定一樣的名字。但是他們想的更遠。這個人物不僅是偵探奎因,也是一系列奎因偵探小說的作者。
他們只花了三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參賽小說《羅馬帽子之謎》,這是一部關於一位律師在舞台劇表演期間被殺害的情節複雜的故事。儘管這對表兄弟贏得了徵文比賽,但是《麥克柯魯雜誌》突然破產,雜誌的繼任者也把獎金給了另一個作者。雖然有了點挫折,但是他們的書還是被斯托克斯出版社出版了。第一本書也為接下來的八本系列偵探小說做好了鋪墊。就像他們所模仿的萬斯的小說一樣(萬斯系列採用的是「〔六字單詞〕殺人事件」,不過有一部例外),這些書也繼承了標題模式:〔國名〕〔名詞〕之謎。事實上有段時間,有一種推論即作者實際上是范‧達因。
毫無疑問,這些早期的故事是黃金時代偵探作品中最好的一些例子。這個時期的謎題帶有「公平競爭」的風格,這是來自范‧達因小說的非常有意義的開端。它們包含了「挑戰讀者」,即作者停止故事的進程,這通常在最後一個謎題顯露出來之後。此時,讀者被告知所有的線索已經公布了,如果讀者注意到的話,他或她已經隨同偵探一起找出了事件的真相。
這很少見,當然,這也是早期小說如此吸引人的原因之一。只有在埃勒里清楚的解釋完事情後,通常在許多頁的解答過程中,奇異的線索,隱藏的注釋,以及表面上的無辜,所有依序出現的事件,令讀者大為驚訝,但是,不論「公平競爭」與否,讀者們通常都不會懷疑它們真實的在故事的發展中出現過。
表兄弟寫了第二本書《弗蘭奇公寓粉末之謎》(亦可譯作「法國白粉之謎」,1930)以及第三本書《荷蘭鞋之謎》(1931)。小說如此的成功以至於他們最終開始全職寫作,在三個月的時間內,他們創作,謀劃,寫提綱以及寫新的偵探小說。這些書反映了20世紀30年代的代表性場景。《法國白粉》中的商店(以及的它的展示櫥窗),《荷蘭鞋之謎》中的醫院(以及它的手術室),《希臘棺材之謎》中的教堂墓地(以及一個裝有兩具屍體的棺材),《埃及十字之謎》中的可怕的西維吉尼亞十字架和其他的場所(血腥的無頭屍體釘在十字架上),《美國槍之謎》中的牛仔競技表演(20000觀眾目擊了謀殺),《孿生之謎》(直譯應為「暹羅雙胞胎之謎」)中的大山(狂怒的森林大火使埃勒里和他的父親困在上面),《中國橘子之謎》中的紐約飯店的房間(任何東西都被倒置,包括死者身上的衣服),最後,《西班牙披肩之謎》中的偏僻的海濱半島(一具屍體,除了帽子和披肩沒有覆蓋物)。
這一時期值得提及的其他小說還有1935年優秀的短篇小說《上帝之燈》,後來被收入《上帝之燈》(此處指世文版書名,直譯應為《埃勒里‧奎因新的冒險》)。儘管它篇幅短,但是故事展現了不可知論者埃勒里對於上帝信仰的思考,而這在後來的作品中成為了中心角色。按照丹奈兒子理察的說法,他的父親「對於宗教很感興趣,但不是虔誠的。」這同樣也適用於他和李塑造出來的人物。但是,宗教信仰是出現在奎因後期偵探小說中的主要社會話題之一。
這時期的偵探小說,在奎因自己最終將線索正確的拼接起來之前,經常設定一個或多個錯誤的解答,或是由埃勒里提出或是其他人。雖然如此,錯誤的決議常常是令人信服的,甚至能被某些讀者推斷出來的。這些推理來自作者聰明的錯誤引導,給了讀者對於他或她自己推理能力的剎那間的滿足。但是,不可避免的,一些不太明顯的線索被發現並加入到謎題中,需要再次檢查整個解答。因此,通常丹奈和李都走在讀者之前很遠。
另一個奎因系列的標誌是「臨終的線索」,有些是真實犯罪中很少見的,儘管被害人足以留下些東西。奎因引入這一概念是在1933年的《孿生之謎》中。在被大火肆虐的山上,房屋的主人被發現死在書房中,在他的手中抓著一張被撕了一半的紙牌。臨終的線索在幾篇奎因的早期短篇小說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例如,在《有鬍子的女人》中,被害人臨死前在一個女人的肖像上畫了鬍子。在《玻璃圓頂锺》里,一個更為精心而耗時的線索被一個受害人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刻留下來。這兩篇故事收錄於《上帝之燈》。但是,臨終的線索在被引入這些早期小說後,在奎因的後來作品中幾乎完全消失,直到五六十年代才再次出現。
這些複雜的推理練習與偵探小說黃金時代最好的作品媲美了。但是表兄弟最好的作品還沒有到來。不幸的是,在這發生之前,丹奈和李去了加利福尼亞。
奎因先生去了好萊塢

奎因創作的9部國名系列作品

《羅馬帽子之謎》《希臘棺材之謎》《埃及十字架之謎》《西班牙披肩之謎》《美國槍之謎》《法國粉末之謎》《荷蘭鞋之謎》《中國橘子之謎》《暹羅連體人之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