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信息
近義詞
反義詞
基本解釋
看不起人,對人怠慢沒有禮貌.
出處與詳解
驕傲怠慢。
漢焦贛《易林·剝之離》:“
禮壞樂崩,成子傲慢。欲求
致理,力疲心爛。”
晉 葛洪《
抱朴子·疾謬》:“世故繼有,禮教日頹。敬讓莫崇,傲慢成俗。”
元 鄭廷玉《楚昭公》第一折:“若是那秦公子將卿傲慢,你則索將火性兒全然都放坦。”
巴金《秋》二二:“‘你女人家不懂事,不要多嘴!’周伯濤傲慢地教訓陳氏道。”
《
三國演義》第三八回:“ 張飛大怒,謂雲長曰:‘這先生如何
傲慢!見我哥哥
侍立階下,他竟
高臥,推睡不起!’”
佛教含義
在
佛教中,把人的心理活動分為若干類,譬如從性質來分,有煩惱心、善心等;從認識結果來分,有正確認識(量)、錯誤認識(非量)以及猶豫不定心等。傲慢則屬於煩惱心。所謂傲慢,是指通過對比自他而在內心產生的一種洋洋自得的心態。漢語中的驕傲,按照佛教解釋是兩種概念,驕是指不需要通過自他對比而產生的自我感覺良好的自得心態,而傲則是通過自他對比所產生,有這樣一點差別。
通常來說,傲慢在對法(即
阿毗達摩)中被分為七種或九種,七種傲慢分別為:
七種傲慢
一慢、二過慢、三慢過慢、四我慢、五增上慢、六卑慢、七邪慢。
慢雖然明知他人不如自己,或者自己跟他人相同,但內心還是產生洋洋自得的心態,稱為“慢”;
過慢
比前面的慢更加過分了,因為前面的慢畢竟還是實際情況。過慢是本來他人比自己強,但自己認為跟他人同等;本來自己跟他人同等,卻認為自己比他人強,這種洋洋自得的心態更超過慢,所以稱為“過慢”;
慢過慢
這個慢就更離譜了,本來他人比自己強,卻傲慢以為自己比他人強;
我慢對自己以及自己所擁有的產生一種洋洋自得的心態。譬如認為自己比他人漂亮、帥氣、有氣質、有錢等等。
增上慢對於自己不具備的超常特質,誤以為自己具備和擁有,稱為增上慢。譬如自己本來沒有證悟覺得自己證悟;自己本來沒有看到本尊覺得自己看到;自己本來沒有神通角兒自己有等等。這和大妄語的區別在於,增上慢是誤以為自己有,無欺人之心;而大妄語則是認定自己沒有而刻意行騙。
卑慢
這種傲慢很有趣,極為類似我們常說的自卑。對比他人強過自己的地方,雖然知道自己比不上他人,但是內心還是產生一種“有什麼?我也差不到哪去”的心態,稱為“卑慢”。也有的論師說就自己的能力不足而產生的自卑是卑慢,但大多數論師同意前者觀點。
邪慢自己本來沒有什麼功德,卻認為自己有功德;本來沒有什麼才華,卻以為自己有。諸如此類自己本無卻認為有的自得心態,就是“邪慢”。
九種慢
九種慢是指:
我勝慢類。
我等慢類。
我劣慢類。
有勝我慢類。
有等我慢類。
有劣我慢類。
無勝我慢類。
無等我慢類。
無劣我慢類。
這九種慢不過是從七種傲慢中的慢、過慢和卑慢三種傲慢細分出來的,所以了解了七種傲慢就會了知九種傲慢,這裡就不詳細詮釋了。
從正宗佛教觀點來說,傲慢這種煩惱心主要是證悟以後的聖者才能斷除的,哪怕是剛證悟空性的見道聖者都對它無能為力,即使見道聖者會控制住七種傲慢中的我慢,但對其他六種傲慢仍然無法完全根除,只有在究竟的果位羅漢(依小乘觀點而言)才能完全剷除。也就是說,對於我們普通人,根本沒有辦法斷除傲慢,只能盡力遏止傲慢的現起,可見其頑固度之強。
注意事例
如果佛教弟子學佛之後,產生了輕視其他宗教的心理,例如說道教最高神址無非是天道眾生,也是一種傲慢心。
危害
傲慢,會引起別人的不滿,蒙蔽自己的心智,傷害的是自己,看不到別人的優點,傷害人際關係、耽誤事業,目標難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