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市民文學是指法國中世紀代表市民階級利益,反映市民階級情緒、趣味和世界觀的文學。從中世紀中葉開始,隨著城市的建立和發展,市民階級在法國產生並不斷壯大,它與封建統治階級的矛盾和鬥爭也日益加劇。反映市民階級生活和鬥爭的市民文學便應運而生。這種文學具有鮮明的階級特性,在中世紀最後幾百年間逐漸成為法國文學的主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法國市民文學
- 類別:文學科目
- 特點:具有鮮明的階級特性
- 形成時間:中世紀中葉(公元1050-公元1300)
- 成就:中世紀法國文學的主流
簡介,法國市民文學,市民戲劇,市民抒情詩,成就,影響,經典市民文學作品賞析,《列那狐的故事》,《巴特林笑劇》,《玫瑰傳奇》,
簡介
故事詩
法國市民文學是指法國中世紀代表市民階級利益,反映市民階級情緒、趣味和世界觀的文學。
法國市民文學
故事詩
市民文學的樣式之一是“小故事”。這是一種短小的故事詩,內容都為滑稽逗笑,故又稱“笑話”。平均篇幅約數百行,通用八音節詩句,表現手法比較簡單。從12世紀末葉到14世紀初,盛行約兩個世紀。從現存的150多篇看來,絕大多數產生於法國北部地區。作者是街頭的演唱者。題材來自社會中的軼聞趣事,反映了一定的社會生活,在嘲諷中也表現了市民階級對現實的不滿。例如《聖徒彼得和遊方藝人》、《驢的遺囑》、《修士丹尼斯》等,批評教會的劣跡;《撕開的鞍褥》、《高利貸者的禱文》等,意在諷刺上層市民的自私和貪婪;《阿梅勒的貢斯當》、《農民舌戰天堂》等則表彰勞動人民的反抗和鬥爭。
故事詩《農民醫生》講一個農民經常打老婆,正巧公主的喉嚨被魚骨卡住,國王下令尋找名醫,他的老婆就說自己的丈夫是名醫,只是需要拷打才肯承認。農民於是被屈打成醫,進宮後靈機一動講了個笑話,使公主笑得把魚骨噴了出來,農民因此成名和發了大財。這個故事通過農民來表現小市民的心理,後來莫里哀在他的喜劇《打出來的醫生》里就採用了這個題材。
韻文故事把教士和騎士作為諷刺的對象。在《吃桑椹的教士》里,教士站在驢背上摘桑椹吃,嘴裡說著:“上帝,可別有人喊‘吁’啊!”結果驢聽到‘吁’就跑了起來,教士跌倒在荊棘叢中頭破血流。對於市民本身的缺點,這類故事除了經常嘲笑戴綠頭巾的丈夫之外,有時也起到教諭的作用。例如《撕開的鞍褥》寫一個市民把財產都給了兒子,自己卻被趕了出來,只得向兒子要一條被褥禦寒。兒子讓孫子到馬廄里去拿一條墊馬鞍的褥子,孫子卻把它撕成兩半,給了爺爺一半,留著另一半將來給父親用,使父親深受教育,一家人重歸於好。
從亞當·德·拉阿勒(1235-1285)在1276年創作和上演的“葉棚劇”開始,市民戲劇逐漸有了戲劇獨白、道德劇、笑劇、愚人劇等多種形式,但是直到百年戰爭之後的15世紀才得到充分的發展,產生了擅長表現人情世態的笑劇,保存下來的有150部,其中最著名的是《巴特蘭律師的笑劇》。笑劇符合市民的審美趣味,只要能演得逗人開心,道德觀念和教育意義都在其次,所以笑劇的內容大多是爾虞我詐、互相作弄,不過或多或少也有一些批判的意義,例如《巴特蘭律師的笑劇》就諷刺了司法的不公。
市民戲劇
市民戲劇也很發達,它以表現世俗生活和富有喜劇性為特點,與宗教戲劇相對立。皮卡第地區的阿拉斯城是法國喜劇的搖籃。最早的市民喜劇作家是阿拉斯人亞當·德·拉阿勒(1235~1285),他創作有描寫一對牧羊青年挫敗了騎士的干擾而維護了純潔愛情的《羅班和瑪麗蓉的故事》和表現各種城市生活場面的“葉棚劇”。市民戲劇在百年戰爭期間沒有多大成就,進入15世紀以後才得到充分發展,並確立了多種樣式。戲劇獨白原是對傳教士布道的滑稽模仿,後成為世俗的獨腳喜劇,代表作有《巴尼奧萊的自由射手》。勸誡劇是勸善懲惡的戲劇,人物通常是隱喻的,或是擬人化了的抽象事物,篇幅比較冗長,流傳下來的有65部。鬧劇以表現人情世態為特長,風格詼諧、潑辣。現存150部,最重要的是《巴特蘭律師的鬧劇》,寫律師巴特蘭欺騙布商,手段高超,最後卻敗在聰明的牧童手下。另外如《兩盲人》、《蛋糕與餡餅》等則趣味庸俗。愚人劇內容常涉及時事和政治, 對社會弊端的揭露和諷刺比較廣泛、 尖銳。皮埃爾·格蘭戈爾(約1475~約1538)的《愚人王子》是這類戲劇的代表作。
市民抒情詩
市民文學另外一個重要部分是抒情詩,代表作家為呂特伯夫和維庸。市民抒情詩同民間詩歌、特別是謠曲關係比較密切,同時也受騎士抒情詩的影響。13世紀,市民抒情詩獲得較大的發展,出現了呂特伯夫這樣的抒寫下層人民苦難的詩人。經過百年戰爭的摧殘以後,市民抒情詩在15世紀中葉又一度活躍,產生了中世紀法國最優秀的抒情詩人維庸。15世紀後期,喬治·沙特蘭(1405~1475)、讓·梅爾希諾(1420~1490) 等“修辭學派”詩人追求晦澀的寓意,玩弄文字遊戲,把市民抒情詩引入歧途。
呂特伯夫(?-1280)是一個貧窮的行吟詩人,他打破了英雄史詩為貴族歌功頌德、騎士抒情詩吟唱風雅之愛的傳統,首先用詩歌訴說自己的貧困,反映城市貧民的困境,從而成為第一個市民抒情詩人。他的詩歌一反慷慨悲歌或柔情纏綿的俗套,毫無保留地揭露了悲慘的現實生活,例如在《呂特伯夫的窮困》里,他哀嘆“我沒有被子也沒有床……一張稻草床不是床,我的床只是稻草”。他諷刺權貴、同情窮人,針砭時弊,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
弗朗索瓦·維庸(1431-1463?)雖然上過大學,成為文學學士,但很早就染上了盜竊的惡習,而且還殺過人,因而經常坐牢,甚至被判處過絞刑。在《小遺言集》(1456)和《大遺言集》(1462)里,他以玩世不恭的口吻嘲笑世上的一切,抨擊達官貴人,感嘆人間的不平,形成了現實主義的風格。最後他被逐出巴黎,不知所終。
呂特伯夫和維庸的詩歌,形成了不同於中世紀詩歌傳統的現實主義傾向,但是由赤貧和牢獄生涯造就的傑出詩人畢竟只是鳳毛麟角,因此他們沒有弟子或追隨者,長期默默無聞,直到19世紀才被浪漫派尊為法國抒情詩的先驅。
值得提到的是,庇護過維庸的查理·德·奧爾良(1394-1465),是一位與維庸齊名的抒情詩人。他的父親是公爵,兒子是國王,然而再也沒有比他命運更坎坷的王公了。他13歲娶公主為妻,婚後一年母親和妻子相繼去世,父親被暗殺。他22歲時在戰鬥中被俘後押到英國,關了25年才被用重金贖回。在此期間,他只能寫詩寄託自己對祖國的熱愛與對和平的嚮往,他的抒情詩達到了抒情與寓意水乳交融的境界。
與呂特伯夫和維庸相對應的,還有一批為王公貴族效勞的詩人。他們雖然不愁衣食,但是命運變幻無常,又不能直抒胸臆,所以只能藉助寓意和隱喻來發泄不滿,利用修辭來掩飾他們的本意,由此產生了兩個詩歌流派:修辭學派和里昂派,它們形成了中世紀詩歌與七星詩社之間的橋樑。
嚴格說來,這些詩人投靠王公貴族,像奧爾良那樣本人就是王公,實際上是貴族詩人,因此不屬於市民詩人的範疇。但他們與呂特伯夫和維庸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致力於創造一種新的抒情詩體裁,從而改革了宮廷抒情詩和騎士抒情詩的傳統,有的文學史就把他們的作品都列為市民抒情詩。
修辭學派是法國最早的詩歌流派,主要詩人有喬治·夏斯特萊(1403-1475)和讓·梅希諾(1420-1490)等。他們借用寓意和隱喻來對君主門進行褒貶,注重詩歌的形式和修辭的技巧,逐漸使語言喪失了字面上的意義。修辭學派的作品由於玩弄文字而晦澀難懂,直到20世紀60年代才被學者們認為是一次“流產的文藝復興”。
里昂是法國通向義大利的門戶,16世紀是最義大利化的城市。在納瓦爾王后的影響下形成的里昂派,代表詩人有莫里斯·塞夫(約1500-1560)、路易絲·拉貝(約1526-1565)和佩內特·迪吉耶(約1520-1545)等。他們的詩作大都以愛情為主題,或運用象徵,或大膽抒情,其中塞夫的長詩《德利婭》(1544),是法國第一部獻給一個女人的情詩集。
成就
市民文學的突出成就,是大量以列那狐為共同主人公的故事詩,俗稱列那狐故事詩。它是在東方寓言和法國民間的動物故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思想內容與中世紀法國社會生活緊密相聯。它最鮮明地體現了法國中世紀市民文學普遍具有的諷刺性和喜劇性,在思想和藝術上都具有特色。流傳至今的列那狐故事詩主要有 4部,分別產生於12至14世紀的不同歷史階段,因而也明顯地呈現出不同的特色。《列那狐的故事》(1175~1250)主要表現代表新興市民階級的列那狐同象徵封建權貴的伊桑格蘭狼反覆較量以求得生存的努力;《列那狐加冕》(12世紀中葉)反對封建王權;《新列那狐》(13世紀末葉)集中攻擊羅馬教皇為首的教會,反映了市民階級在當時王權和教權的鬥爭中傾向於王權的特點;《冒充的列那狐》(14世紀上半葉)以其揭示階級矛盾、抨擊封建制度、表達市民階級社會政治觀點之尖銳、有力見長。與動物列那狐為主人公的故事詩相映成趣的,是以植物玫瑰為主人公的故事詩《玫瑰傳奇》,這部作品的第二部分的思想傾向與前者類似,在藝術上卻完全採取隱喻的手法。
影響
中世紀法國市民文學對法國乃至歐洲文學產生過深遠的影響。義大利作家薄伽丘,英國詩人喬叟,法國寓言家拉封丹、戲劇家莫里哀、小說家巴爾扎克,都曾採用中世紀法國小故事的題材;《玫瑰傳奇》的隱喻手法被後世作家廣為套用;以莫里哀為代表的法國喜劇繼承和發展了中世紀市民戲劇的優良傳統。
經典市民文學作品賞析
《列那狐的故事》
《列那狐的故事》是中世紀時期法國市民文學中最著名的諷刺故事詩。它產生於十二世紀七十年代,在民間流傳過程中,經很多人加工,至十三世紀中葉,匯集成包括二十七組故事,三萬餘行的長詩。該書的表現手法是以動物故事諷喻現實社會。把動物擬人化,借描寫動物世界,來影射中世紀封建社會各階層的人生世相。如獅王諾勃勒象徵昏庸專橫的國王;雄狼依桑格蘭則影射封建權貴;而雞、兔、貓、鳥等則代表底層受壓人民。列那狐則具有市民階級的特點:它機智、狡詐;既敢於和獅、狼鬥爭,又不斷欺凌弱小的雞、兔等。
在和雄狼的鬥爭中,它利用雄狼又貪又蠢的特點,以求自己生存。有一次,列那狐從車夫那裡騙來了幾條魚,正準備就餐時,雄狼聞風即至,要列那狐將魚讓給它吃。列那狐說,這種魚只有出家人可以享受,狼為了想吃魚,就答應當出家人。列那狐就讓它先舉行剃髮儀式,用滾開的水澆了它一頭,痛得它半死。狐狸又要狼舉行守夜禮,大冬天在河邊守夜,用尾巴去釣魚,就能把魚釣到了。這條既貪又蠢的雄狼,把尾巴放在河裡,守了一夜,到第二天早晨,河水結冰了,不僅沒有釣到魚,連狼尾巴都給河水凍住了。人們趕來的時候,狼又沒辦法逃跑,因為尾巴結冰凍住了,最後把尾巴掙斷了才算逃了這條命。
列那狐敢於戲弄獅王,趁獅王在打盹的時候,它把獅王縛在樹上,待獅王呼救時,列那狐又假裝好人去救它,做好做歹都是它,哄得獅王團團轉。列那狐蔑視獅王的權威,把獅王懸賞它首級的告示沒有放在眼裡,並用計將獅王派去緝拿它的狗熊勃倫弄得滿頭血污。
列那狐對弱小動物又給以欺侮、殘害。它和雄貓合夥弄到了一根香腸,被貓獨吞了,列那狐找機會截斷了貓的尾巴。公雞商特克萊用計從列那狐的嘴裡溜掉了,它氣不過,一下子咬死了公雞的十四個兒女和雞小妹科珀。
列那狐還深通處世哲學,它與格令巴豬談到它本想做一個行為道德合乎上帝法律的好人,但一看到現實生活中“謊話在國王的宮中最流行,爵爺、貴婦、教士、文人都在說謊”,而“永遠說真話的人,他在現在的世界上是不能通行的”,所以它“也哄騙說謊,不然便只能在門內坐著了”。
通過列那狐的一系列的活動,作品真實地反映了中世紀封建社會急劇變化時期、市民階級與封建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和市民階級上、下層之間的衝突,作品成了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由於該書描摹動物生動形象,維妙維肖,影射現實真實深刻,再加上故事性強,戲劇性大,諷刺深刻,故至今仍受讀者喜愛。
《巴特林笑劇》
《巴特林笑劇》則是市民文學的又一顆明珠。笑劇又叫“趣劇”或“鬧劇”。它以表現人情世態見長、風格詼諧、潑辣。這齣笑劇著重表現巴特林律師的詭計多端。笑劇是從巴特林律師貧困生活開始寫起的。主人公巴特林是一切巧言惑眾、詭計多端的律師代名詞。
他為了騙取一點布料,讓妻子和自已能穿上一套新衣裳,耍盡了詭計。他跑到一家布店裡去,利用他如簧之舌,居然從布商手裡賒購了一些布料。臨走時,他對店主說,你到我家取款時,我一定準備一隻烤鴨作為佳肴以示酬謝。回家後,他囑付妻子準備來個概不認帳的手段來對付布商。過了一些時候,布商興沖沖地跑來他家取布款。妻子出面應付,他則裝病躺在床上。妻子對布商說,我丈夫生病不起已很久了,怎么會跑到你家去賒布料呢?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布商不僅沒有吃到烤鴨,還被對方賴了帳。返回店裡查帳時,確實是賒了布給他。因此又再重度來取款,巴特林還倒打一耙,說布商無中生有,將布商趕出家門。
笑劇進而又巧妙而合乎邏輯地把戲劇情節轉到新的笑料上去。牧童偷了布商家的羊,布商到法院控告,牧童請巴特林當辯護律師。他向牧童面授機宜,要牧童在回答法官提問時,一味地學羊叫。法院開庭時,布商一眼見到巴特林,竟把控告之事置之腦後,專心致志地找著巴特林索回布款,他倆在這邊大吵大鬧,那邊法宮提審時,牧童老是以羊叫聲作回答。結果弄得堂而皇之的法庭上被爭吵聲,羊叫聲所遮蓋。法官無法聽清審問回答,只好最後宣布退庭以結束此鬧劇。巴特林計謀成功了,當他向牧童索取律師訴費時,聰明的牧童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也是一味地學羊叫來回答。
很顯然,這純粹是一出鬧劇。從笑劇的構思看,巴特林還是作為肯定的對象予以刻劃的。象他這一類型人物,實際是各種困難的征服者。也就是說,遇到什麼難題都難不倒他,是一個應變能力極強的人物。它具體地再現了中世紀時期法國城市生活圖象和市民階級的精神風貌。狡計戰勝了所謂的社會道德,智慧擊敗了愚蠢,這應該說是《巴特林笑劇》給人的啟示。
《玫瑰傳奇》
《玫瑰傳奇》是中世紀讀者最多和流傳最廣的大型故事詩,它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寫於1235年,作者是紀堯姆· 德· 洛里;第二部分寫於1269至1270年,作者是讓· 德· 墨恩(1240?-1305?)。
第一部分有4669行,作者把自己比作“情人”,用擬人化的隱喻手法敘述了自己的愛情之夢。在春季的一天裡,樂園裡有一些少女在跳舞,“情人”發現了其中的“玫瑰”後愛上了她,但是“玫瑰”被“嫉妒”等壞人關進了一座城堡,受到嚴密的監視。
紀堯姆·德·洛里沒有寫完就去世了,讓·德·墨恩續寫的第二部分有18000行。“理性”勸“情人”放棄愛情,“朋友”則大談愛的藝術, “情人”收買了看守“玫瑰”的“老太婆”,“自然”強調人有判斷的自由和生育的義務。最後“愛神”點燃了城堡,“愛情”率領隊伍打敗了“嫉妒”,“情人”終於獲得了“玫瑰”。
《玫瑰傳奇》被認為是用古法語寫成的唯一的文學經典,它具有譴責貴族和批判教會等進步意義,它的夢幻和隱喻等文學手法也被後人廣泛運用,因此直到18世紀都擁有廣泛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