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前期歷史,開始建造,修復計畫,火災事故,重建法案,建築師,歷史事件,結構外觀,內部構造,內部裝飾,地下墓室,文學著作,遊覽信息,交通,門票,提示,開放時間,周邊景點,火災事故,
歷史沿革 前期歷史 聖母院的法文原名“Notre Dame”原意“我們的女士”,這位女士不是指別人,正是意指耶穌的母親
聖母瑪利亞 。聖母院大教堂並不是在它位址上的第一棟宗教性建築,根據教堂地底下挖掘出來的一些文物,該地點被作為宗教用途的歷史,可以回溯到羅馬的
提庇留 大帝(Emperor Tiberius)時代,在西堤島的東半部上可能建有一座用來祭祀羅馬與高盧神祇的神殿。
至於在此地址上所修築的第一座基督教教堂,則眾說紛紜,聖母院的舊址有著曲折的歷史,4世紀時是一座用來祭拜聖史蒂芬的基督教教堂,6世紀時又成為一座羅馬式教堂,而這座教堂有12塊基石取自原先羅馬神殿的遺址。也有說法認為大教堂是在
墨洛溫王朝 (Mérovingiens)的
希爾德貝爾特一世 (Childebert I)在528年時,以先前已經存在的教堂為基礎進一步改建。
到了12世紀
路易七世 時期,原有的羅馬式教堂已經毀損不堪,在1160年被選任為巴黎主教的莫里斯·德·蘇利(Maurice de Sully)決定在這個地方建造一座可以和聖坦尼大教堂(the Cathedral of St. Etienne)媲美的宏偉教堂。也有史料顯示,在這裡曾有兩個教堂,一個是聖坦尼大教堂,另一個是聖母瑪利亞教堂。聖坦尼大教堂早在10世紀時,就已經成為巴黎、或整個法國的宗教中心。但是,也正因為這樣的重要性,人們開始發現原有的
聖史蒂芬教堂 與其所承擔的重任不相符,再加上原本的教堂已經隨著時間而老舊,而開始思索重新修築教堂。
開始建造 1160年時,巴黎主教昴熙斯·德·蘇利(Maurice de Sully)發起教堂的重建計畫,教皇
亞歷山大三世 (Pope Alexander III)在1163年親自奠基(也有說是主教蘇利奠基),開啟了這座法國哥德式建築代表作的建造工程。
巴黎聖母院始建於1163年,在1345年建成,建築總高度約超過130米,是歐洲歷史上第一座完全哥德式的教堂,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也是巴黎歷史悠久最具代表性的古蹟。該教堂曾經是全歐洲工匠組織和教育組織集會的地方。因為這些歷史淵源,巴黎最著名的
索邦大學 (Sorbonne),便坐落於此。
1182年從唱詩堂開始建設,開工後教堂的
修築 速度非常快,因此在1182年教皇的使者獻出了新的
祭壇 之後,聖母院的基本功能算是大致成形。一直到這階段後,工人們才開始將舊的教堂拆除
(中古時代,舊教堂並不會在新教堂起建初期就拆除,以延續教堂日常的宗教性運作) 。
在
聖母院 的修建計畫中,新的建物要比原建物東移,以便在教堂前方騰出一個可以作為遊行用途的廣場。為達到此點,昴熙斯主教將一個原本是孤立在西岱島東邊的小島與
本島 相連,以填土的方式產生出可以建築教堂的用地。除此之外他也拆建了不少屋舍,以便能鋪設一條全新的街道“新聖母院路”
(Rue Neuve Notre-Dame) ,這條六米寬的街道是中世紀時巴黎最大的一條街。至於主教宅邸與教堂附設的醫院
(主宮醫院) ,則因為島上用地不足之故,被迫遷移到塞納河南岸。
接著1208年建造了中殿。在1225-1250年間,建好了聖母院西側立面和後面尖塔,在1235年到1250年期間在中殿內陸續增加很多禮拜堂。
1250-1267年,尚·德·謝耶(Jean de Chelles)和皮耶·德·蒙特厄依(Pierre de Montreuil)負責擴建了教堂的十字交叉耳堂北面立面。
1296-1330年,皮耶·德·謝耶(Pierre de Chelles)和尚·哈維(Jean Ravy)完成了半圓形後殿,其中謝耶將門龕改為現今看到的模樣,而哈維則完成了唱詩班屏風。
教堂雙塔造型的正面一直到進入13世紀以後、在第三任建築師尚·哈維的手上才動工,並在1220年代時,由第四位建築師維優雷·勒·杜克與艙頂部分接合、一同完成。
經由法國幾代各式各樣手工藝師傅們:石匠師、木匠師、鐵匠師、雕刻師、玻璃雕切師們等等的前赴後繼,聖母院最後在1345年完工,耗時近兩個世紀。
修復計畫 18世紀末的
法國大革命 時期,教堂的大部分財寶都被破壞或者掠奪,處處可見被移位的雕刻品和砍了頭的塑像,唯一的大鐘倖免沒有被熔毀,此時聖母院已是千瘡百孔了。之後教堂改為理性聖殿,後來又變成藏酒倉庫,直到1804年
拿破崙 執政時,才將其還為宗教之用。
修復計畫於1844年開始,由歷史學家兼建築師奧萊·勒·迪克(Eugene Viollet-le-Duc)主持,重現了聖母院久違的光彩。在1845年,拉素斯(Jean- Baptiste-Antoine Lassus,1807-1857)和維優雷·勒·杜克(Viollet-le-Duc)負責全面整修教堂,工程持續了23年,修繕了尖頂和聖器堂,因此今日我們見到的巴黎聖母院,有非常多的要素是由他們來重新詮釋的。在今日,聖母院依然是法國
哥德式建築 的曠世傑作,並幾乎保持了最初的原始風貌。聖母院也展現了哥德式教堂的發展史。
火災事故 2019年4月15日,巴黎聖母院傍晚發生大火,其標誌性尖頂在烈焰下倒塌。數百名消防員趕到現場搶救,最終成功控制火勢,保住聖母院的主體結構。16日早上,在大火燃燒了近15個小時後,巴黎消防員宣布火災已全部撲滅。雖然主體建築骨架和兩座鐘樓在大火中幸免於難,但聖母院的塔尖坍塌,三分之二的屋頂被毀。消防人員稱,一些內部結構仍有倒塌風險。火災沒有造成人員死亡,但有一名消防員受重傷。法國文化部長表示,巴黎聖母院的藝術品將被轉移到羅浮宮保管。
2019年4月16日,法國總統馬克龍發表電視講話,希望5年內重建巴黎聖母院。
重建法案 2019年5月10日,法國國民議會開始審議巴黎聖母院重建法案,旨在為重建巴黎聖母院提供法律保障。里斯特表示,重建工程不會倉促上馬,必須遵守修復文化遺產的有關法律法規,以使巴黎聖母院“重現輝煌。各界承諾為重建巴黎聖母院捐款的金額已近10億歐元。
建築師 尚·德·謝耶(Jean de Chelles)
皮耶·德·蒙特厄依(Pierre de Montreuil)
尚·哈維(Jean Ravy )
維優雷·勒·杜克(Viollet-le-Duc)
歷史事件 1239年聖路易國王將荊棘花冠放在聖母院。
1302年飛利浦-勒柏爾(Philippe le Bel)在聖母院啟開首次皇家國家召集大會。接著各式各樣的儀式:恩典儀式、婚禮、加冕、受洗、葬禮等等
1430年英國國王亨利六世舉行加冕禮
1455年平反
聖女貞德 訴訟。民族女英雄
貞德 為法國領兵征戰大獲全勝,但後來被出賣,遭火刑處死。多年後聖母院教會予以平反昭雪,舉行平反儀式,在院內豎立貞德的雕像,從此後人尊稱為"聖女貞德"。
1572年
瓦盧斯 (Valois)的瑪格莉特(Margurerite)嫁給那瓦伐(Navarre)的亨利。
1687年舉行大公爵的葬禮。
1708年
路易十四 依照他父親的心愿修改祭壇,以榮耀聖母。
1804年12月2日教皇披耶七世(Pie VII)蒞臨加冕
拿破崙 帝王。
1811年羅馬帝王在此接受受洗典禮。
1944年8月26日在聖母院裡舉行巴黎解放紀念典禮。
1980年5月31日教宗
保羅二世 在此舉行非凡的祈禱晚會。
結構外觀 巴黎聖母院之所以聞名於世,主要是因為它是歐洲建築史上一個劃時代的標誌。在它之前,教堂建築大多數笨重粗俗,沉重的拱頂、粗矮的柱子、厚實的牆壁、陰暗的空間,使人感到壓抑。巴黎聖母院衝破了舊的束縛,創造一種全新的輕巧的骨架券,這種結構使拱頂變輕了,空間升高了,光線充足了。這種獨特的建築風格很快在歐洲傳播開來。
尖塔 巴黎聖母院為歐洲早期
哥德式建築 和雕刻藝術的代表,它是巴黎第一座哥德式建築。集宗教、文化、建築藝術於一身的,原為紀念羅馬主神
朱庇特 而建造,隨著歲月的流逝,逐漸成為巴黎聖母院早期基督教的教堂。
哥德式,原是從哥特民族中演化過來的,指的是北方野蠻民族,含有貶義。但後來也就失去了它的褒貶性,變成了當時一種文化的名稱了。哥德式建築特徵最重要的就在高直二字,所以也有人稱這種建築為高直式。哥德式教堂的平面形狀好像一個
拉丁十字 。十字的頂部是祭壇,前面的十字長翼是一個長方形的大廳,供眾多的信徒做禮拜用。
教堂的頂部採用一排連續的尖拱,顯得細瘦而空透。教堂的正面往往放一對鐘塔。哥德式教堂的造型既空靈輕巧,又符合變化與統一、比例與尺度、節奏與韻律等建築美法則,具有很強的美感。
巴黎聖母院是一座典型的
哥德式教堂 。它建造全部採用石材,其特點是高聳挺拔,輝煌壯麗,整個建築莊嚴和諧。雨果在《巴黎聖母院》比喻它為“石頭的交響樂”。
站在塞納河畔,遠眺高高矗立的聖母院,巨大的門四周布滿了雕像,一層接著一層,石像越往裡層越小。所有的柱子都挺拔修長,與上部尖尖的
拱券 連成一氣。中庭又窄又高又長。
從外面仰望教堂,那高峻的形體加上頂部聳立的鐘塔和尖塔,使人感到一種向藍天升騰的雄姿。巴黎聖母院的主立面是世界上哥德式建築中最美妙、最和諧的,水平與豎直的比例近乎
黃金比 1:0.618,立柱和裝飾帶把立面分為9塊小的黃金比矩形,十分和諧勻稱。後世的許多基督教堂都模仿了它的樣子。
聖母院平面呈橫翼較短的十字形,坐東朝西,正面風格獨特,結構嚴謹,看上去十分雄偉莊嚴。巴黎聖母院正面高69米,被三條橫向裝飾帶劃分三層:底層有3個桃形門洞,門上於中世紀完成的塑像和雕刻品大多被修整過。中央的拱門描述的是耶穌在天庭的“
最後審判 ”。教堂最古老的雕像(1165—1175)則位於右邊拱門,描述的是
聖安娜 (St. Anne)的故事,以及大主教許里(Bishop Sully)為
路易七世 (Louis Ⅶ,於12世紀下令興建聖母院)受洗的情形。左邊是
聖母門 (Virgin’sportal),描繪聖母受難復活、被聖者和天使圍繞的情形。
拱門上方為眾王廊(Galerie des Rois),陳列
舊約 時期28位君王的雕像。這些雕像都是重建過的,原來的雕像在1793年法國大革命時被誤認為是法國君王,於是被破壞拆除,到了1977年才被找到,現藏於克呂尼博物館(Musee de Cluny)。後來,雕像又重新被復刻並放回原位。
“長廊”上面第二層兩側為兩個巨大的石質中欞窗子,中間是彩色玻璃窗。裝飾中又以彩色玻璃窗的設計最吸引人,有長有圓有長方,但以其中一個圓形為最,它的直徑為9米,俗稱“玫瑰玻璃窗”,其直徑,建於1220-1225年,這富麗堂皇的彩色玻璃刻畫著一個個的聖經故事,以前的神職人員藉由這些圖像來做傳道之用。中央供奉著聖母聖嬰,兩邊立著天使的塑像。兩側立的是亞當和夏娃的塑像。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巴黎人很怕德國人把它搶走,所以拆下來藏起來了。
第三層是一排細長的雕花拱形石欄桿。在這裡的設計中,瓦雷里·勒·迪克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想像力:他在那些石欄桿上,塑造了一個由眾多神魔精靈組成的虛幻世界,這些怪物面目神情怪異而冷峻,俯著腳下迷濛的城市;還有一些精靈如鳥狀,但又帶著奇怪的翅膀;出現在教堂頂端的各個角落裡。它們或在尖頂後面,或在欄桿邊緣,若隱若現,它們這些石雕的小精靈們幾百年來一直就這樣靜靜地蹲在這裡里,思索它們腳下那群巴黎城裡的人們的命運。
左右兩側頂上的就是塔樓後來竣工,沒有塔尖。其中一座塔樓懸掛著一口大鐘,也就是《巴黎聖母院》一書中,
卡西莫多 敲打的那口大鐘。主體部分平面呈十字形,向所有的哥德式建築一樣,兩翼較短,中軸較長,中庭的上方有一個高達90米的尖塔。塔頂是一個細長的十字架,遠望仿佛與天穹相接,據說,耶穌受刑時所用的十字架及其冠冕就在這個十字架下面的球內封存著。
國王廊 聖母院後殿始建於1370年,它不但是整組建築的終端,而且它本身還創造了一種影響到每一部位結構的動感,從高低腳拱到肋狀構架,都體現了這種動感。高低腳拱半徑達15米左右,別具一格的後殿建築不愧為哥特建築的傑出之作。
走進這座教堂里,四處可見虔誠的信徒雙手交叉合攏抵住下巴,閉眼凝神虔誠的祈禱,更突顯巴黎聖母院的莊重肅穆。如今的聖母院兼具宗教、藝術和旅遊價值於一體,是巴黎必到之處,登上巴黎聖母院頂端可眺望整個巴黎,欣賞絕美的塞納河精緻。走近巴黎聖母院,可見雕有基督教經典之作—《
聖經 》的三個桃狀大門聖母門、審判入口大門和聖安娜們依次排列,雕刻栩栩如生。聖母院共三層,頂層風景極佳。矗立在塞納河畔,巴黎聖母院是對古老巴黎歷史的承載。
內部構造 在教堂的平面上,承襲自老教堂的基本格局,聖母院被設計成有五個縱艙(Nave)的規劃,包括一個中艙與兩側各兩個的翼艙。但相對的,整棟建築的尺度規模都放大許多,教堂全長128米,光是中艙就有12.5米寬,而整座教堂的全寬則為40米,
穹頂 (Vault)則為33米寬。東端是聖壇,後面是半圓形的外牆。走進大教堂裡面,參觀者首先為它的宏偉氣勢所震驚。幾排直徑5米的大圓柱將內部分為五個殿,而在十字交叉堂和唱詩堂周圍還有兩個迴廊環繞。
塔頂雕塑 巴黎聖母院的內部並排著兩列長柱子,柱子高達24米,直通屋頂。兩列柱子距離不到16米,而屋頂卻高35米,從而形成狹窄而高聳的空間,給人以向天國靠近的幻覺。
主殿四周,連拱廊上方是一帶雙層窗戶的走廊,在它之上是大窗子,透過這些窗子,一束束陽光寧靜地射進堂內。於主殿翼部相連的側殿位置上,是幾座充滿了17至18世紀藝術作品的禮拜堂。
內部裝飾 教堂內部極為樸素,嚴謹肅穆,幾乎沒有什麼裝飾。進入教堂的內部,無數的垂直線條引人仰望,數十米高的拱頂在幽暗的光線下隱隱約約,閃閃爍爍,加上宗教的遐想,似乎上面就是天堂。於是,教堂就成‘與上帝對話’的地方。它是歐洲建築史上一個劃時代的標誌。
主殿翼部的兩端都有玫瑰花狀的大圓窗,上面滿是13世紀時製作的富麗堂皇的彩繪玻璃書。北邊那根圓柱上是著名的“巴黎聖母”(Notre-Dame-de-Paris)像。這尊像造於14世紀,先是安放在聖埃娘禮拜堂,後來才被搬到這裡。
南側玫瑰花形圓窗,這扇巨型窗戶建於13世紀,但在18世紀時做過修復,上面刻畫了
耶穌基督 在童貞女的簇擁下行祝福禮的情形。其色彩之絢爛、玻璃鑲嵌之細密,給人一種似乎一顆燦爛星星在閃爍的印象,它把五彩斑斕的光線射向室內的每一個角落。
聖母院內右側安放一排排燭台,數十枝白燭輝映使院內洋溢著柔和的氣氛。大廳可容納9000人,其中1500人座席前設有講台,講台後面置放三座雕像,左、右雕像是國王
路易十三 及
路易十四 ,兩人目光齊望向中央聖母哀子像(Pieta),
耶穌 橫臥於聖母膝上,聖母神情十分哀傷。院內擺置很多的壁畫、雕塑、聖像,因此前來觀覽的遊客絡繹不絕。廳內的大管風琴也很有名,共有6000根音管,音色渾厚響亮,特別適合奏聖歌和悲壯的樂曲。
要享受獨自一人片刻的寧靜,不妨上去聖母院第三層樓,也就是最頂層,雨果筆下的鐘樓。教堂正廳頂部的南鐘樓有一口重達13噸的大鐘,敲擊時鐘聲洪亮,全城可聞據說在這座鐘鑄造的材料中加入的金銀均來自巴黎虔誠的女信徒的奉獻。北側鐘樓則有一個387級的階梯。從鐘樓可以俯瞰巴黎如詩畫般的美景,有歐洲古典及現代感的建築物,欣賞塞納河上風光,一艘艘觀光船載著遊客穿梭游駛於塞納河。
地下墓室 這個地下考古墓室收集了從羅馬時代開始的這個城市的遺蹟,從巴黎聖母院前面一個不惹眼的樓梯就可以進入。每年都會有很多遊客來觀賞這個著名的哥德式大教堂,但是如果下到地下墓室,你永遠都不會覺得自己是在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之一的中心。
文學著作 法國著名作家
維克多·雨果 (Victor Hugo)曾在他的小說《
巴黎聖母院 》中對聖母院做過最充滿詩意的描繪。這本小說寫成於法國文學史上的浪漫主義時代。1831年書出版後,引起很大的迴響,許多人都希望修建當時殘舊不堪的聖母院,並且發起募捐計畫。也引起當時的政府當局對聖母院建築慘狀的關注。
遊覽信息 交通 1.捷運
起點站
上一站
線路
下一站
終點站
Aeroport CDG T2
Chatelet les Halles
巴黎大區塊鐵B線
Luxembourg
Robinson
Mitry Claye
Chatelet les Halles
巴黎大區塊鐵B線
Luxembourg
Saint Remy
Pontoise
Musee de Orsay
巴黎大區塊鐵C線
Gare de Austerlitz
Massy Palaiseau
Montigny Beauchamp
Musee de Orsay
巴黎大區塊鐵C線
Gare de Austerlitz
Dourdan la Foret
Versailles RG
Musee de Orsay
巴黎大區塊鐵C線
Gare de Austerlitz
Saint Martin de Etampes
Saint Quentin de Yvelines
Musee de Orsay
巴黎大區塊鐵C線
Gare de Austerlitz
Versailles Chantiers
Porte de Clignancourt
Cite
巴黎捷運4號線
Odeon
Porte de Orleans
Boulogne Pont de Saint Cloud
Odeon
巴黎捷運10號線
Maubert
Gare de Austerlitz
2.區域快線RER(Réseau Express Régional[Regional Express Network])
線路:B 下站地點:Saint-Michel - Notre-Dame
線路:C 下站地點:Saint-Michel - Notre-Dame
3.腳踏車(Vélib’)
線路:下站地點:4001
線路:下站地點:4002
線路:下站地點:4003
線路:下站地點:5009
線路:下站地點:5008
線路:下站地點:4017
線路:下站地點:4016
4.公共汽車(Bus)
線路:21,38,47,85,96 下站地點:Cité- Palais de Justice
線路:47 下站地點:Parvis de Notre-Dame
線路:24,47 下站地點:Notre-Dame - Quai de Montebello
線路:24,47 下站地點:Petit Pont
線路:24,27 下站地點:Pont Saint-Michel –Quai des Orfèvres
線路:24,47,96 下站地點:Saint-Michel
線路:21,27,38,85,96 下站地點:Saint-michel –Saint-Germain5.計程車〔Taxi Parisien〕:
線路: 下站地點:Parvis Notre-Dame
線路: 下站地點:Place Saint-Michel
線路: 下站地點:Place Maubert
門票 主教堂正樓:免費
教堂側塔樓(鐘塔):8歐元/人,5歐元(18-25歲),17歲以下免費
教堂博物館:3歐元/人
地下室:4歐元/人,13歲以下免費,3歐元/人(60歲以上,失業者),2歐元/人(13-18歲)
塔樓:成人8.5歐元;優惠:5.5歐元;11月1日-3月31日每個月第一個星期天免費。
提示 每個月第一個星期一和第三個星期三下14:30有免費中文講解。
去巴黎聖母院有人說最好從教堂的北門(North Portal)步入,一進門就能撞見絢麗奪目的3個玫瑰畫窗。
巴黎聖母院兩邊的商店也很有名氣,可以買到很多精美的紀念品,有2.5歐元的橢圓形金屬掛件,上面的圖案是聖母抱著聖嬰。還有一種造幣機,投進一個2歐元硬幣,它就會吐出個新的紀念幣,其圖案也是聖母抱聖嬰。
開放時間 主教堂正樓周一至周五8:00-18:45;周六和周日8:00-19:45
教堂側塔樓(鐘塔) 10月1日至3月31日10:00-17:30 9月1日至9月30日9:30-19:30 7月1日至8月31日9:00-22:00節假日關閉
地下室10:00-18:00,周一和節假日關閉,地下室關閉前半小時停止新的參觀者進入
教堂:【周一-周五】8:00-18:45,周六-周日8:00-19:45;塔樓:【10月-3月】10:00-17:30,4月-9月9:30-18:30;【4-9月】周五、周六及【7、8月】開放到23:00,關閉前45分鐘停止進入。
周邊景點 19世紀時,為了拓寬西邊雄偉的前庭,拆除了許多中世紀的房屋和狹窄的街道。廣場(Parvis)這個字來自拉丁文的paradisus,意指大教堂和教堂前面的廣闊空間。人們可以在這裡,觀賞或研究刻於建築正面、有關聖經的雕刻。這是一種具有深遠意義介紹聖經的方式,因為在古代,大多數的人都不識字。
聖母院廣場始建於1182年,廣場原為舉行遊行集會而建,現在已發展成為巴黎的市中心,周周邊有很多紀念品商店和古書店。
廣場右邊矗立著亨利四世銅像。
巴黎中心點(point de france)
在聖母院門口外的聖母院廣場中,有個原點(Point Zéro)紀念物,是法國丈量全國各地里程時所使用的起測點。這個點大小類似於地下水井蓋,為8角形,旁邊刻有“point de france”字樣。大致的位置靠近Notre dame右邊的門,也就是那個出口處。基本上那個點已經被踩過上億遍,所以差不多被磨光了。
聖母院位處巴黎的核心,市內發展均環繞著西堤島,並以此為焦點向外作同心圓式開展,加上,聖母院融合了古典及現代巴黎的建築特色,更漸漸成為法國的宗教、藝術及旅遊中心,於是,法國人便把聖母院的入口位置設為原點,然後將法國其他城市的坐標以此起算,所以,當人們站在聖母院前,也即是處於法國的中心點,可想而知,聖母院在法國人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市政廳
市政廳(Hotel de ville ),這是一座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的建築。
1803年以前,
巴黎市政廳 廣場叫“沙灘廣場”;1533年取名為Bocador;1871年,巴黎公社起義時被焚之一炬;直至1882年,新巴黎市政廳才重新修復落成。
市政廳大樓有許多樓台式結構,上面帶有平頂的金字塔形屋頂,整座大廈有百餘尊雕像。
火災事故 當地時間2019年4月15日下午6:30(約台北時間16日0:30) ,正搭起腳手架進行維修工程的巴黎聖母院遭遇大火,滾滾濃煙遮蔽了塞納河畔的天空。
當地時間2019年4月16日上午,大火撲滅,火災持續14小時。教堂的主體結構得以保留,重要文物“荊棘皇冠”和路易九世的一件長袍已被成功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