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聖母院》是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義小說。它以離奇和對比手法寫了一個發生在15世紀法國的故事揭露了宗教的虛偽,宣告禁慾主義的破產,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捨己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本書是面向國小中低年級的一個優秀改編本,翻譯語言流暢地道,情節緊湊完整,人物形象豐滿。
基本介紹
- 書名:譯林世界名著:巴黎聖母院
- 作者:維克多·雨果 (Hugo V.) 仇惠
- 出版日期:2013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4740401
- 外文名:Notre Dame De Paris
-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 頁數:203頁
- 開本:16
- 品牌:江蘇譯林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媒體推薦
在文學界和藝術界的所有偉人中,雨果是唯一活在法蘭西人民心中的偉人。——羅曼·羅蘭
圖書目錄
第二章棄嬰
第三章司法宮大廳
第四章聖跡劇開演
第五章紅衣主教和襪子商
第六章胡鬧節之王
第七章霉運連連
第八章愛斯美拉達
第九章跟蹤美女惹麻煩
第十章摔罐成親
第十一章新婚之夜
第十二章狗和他的主人
第十三章敲鐘人
第十四章聾子審訊聾子
第十五章斗室里的瘋女人
第十六章一滴眼淚回報一滴水
第十七章山羊守不住秘密
第十八章教士和詩人的對答
第十九章鐘受冷落
第二十章命運
第二十一章妖僧
第二十二章臨河窗子的用處
第二十三章死刑的宣告
第二十四章地下牢房
第二十五章聖地避難
第二十六章幽靈
第二十七章哨子
第二十八章閃光的短刀
第二十九章好心幫倒忙
第三十章菲比斯救援來了
第三十一章小鞋
第三十二章美麗的白衣少女
第三十三章塵埃落定
序言
棄兒卡西莫多被巴黎副主教克洛德收養為義子,長大後在巴黎聖母院敲鐘。他長得奇醜且聾啞,卻有一顆高尚純潔的心。
愛斯美拉達是美麗的吉卜賽女郎,心地善良又天真。她帶著一頭會耍雜技的小羊在巴黎街頭以賣藝為生。克洛德看到這個女郎在街頭歌舞,對她動了邪念。他指使卡西莫多在街頭劫持愛斯美拉達,但被弓箭隊隊長菲比斯救出。她因此愛上了這個輕浮的軍官。在她與菲比斯幽會時,克洛德刺傷了菲比斯,並嫁禍於愛斯美拉達,她因此被判刑。行刑之日,卡西莫多把愛斯美拉達從教堂前的法場救出,安置在聖母院樓頂避難。
教會視愛斯美拉達這個吉卜賽女郎為女巫,法院決定逮捕她。巴黎下層社會的乞丐聞訊後攻打聖母院,想營救她。混戰之際,克洛德把愛斯美拉達劫出聖母院,威逼她屈從於他的獸慾。在他遭到拒絕後,又把她交給追捕的官兵絞死。面對眼前的慘狀,絕望的卡西莫多在憤怒中把克洛德從樓頂推下摔死。他來到公墓,找到了愛斯美拉達的屍體,躺在她身邊自盡而亡。
小說揭露了15世紀末法國上層社會和宗教的虛偽殘暴,對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們的善良和正義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全書以浪漫主義手法出色地描繪了巴黎城市的壯麗圖景和中世紀的生活風貌,情節的豐富性、戲劇性和神秘性使這部長篇歷史小說具有巨大的藝術感染力。
二、作者介紹
維克多·雨果(1802—1885),出生於法國東部一個軍人家庭。父親效忠波旁王朝,母親則一直是保皇派。由於家庭的影響。青年時代的雨果政治立場保守。查理十世上台後,雨果的政治態度開始轉變。24歲時,他與維尼、繆塞、大仲馬等人組成第二文社,明確反對偽古典主義。25歲發表《序言》,成了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28歲創作的劇本《歐那尼》在法國文學史上被稱為劃時代作品,體現了他藝術自由的思想。雨果一度擁護君主立憲制,但1848年的革命使他轉向了共和主義。他因反對拿破崙三世而被迫流亡十九年。1885年雨果逝世,法蘭西舉國致哀,巴黎舉行了規模宏大的葬禮。1995年,雨果逝世百年之際,法國把這一年定為“雨果年”,許多國家也為此舉行了紀念活動。
三、作品評價
高爾基對雨果的評價是:“他教導所有的人要熱愛生活,熱愛美,熱愛真理,也熱愛法蘭西。”
中國學者程然說:“從某種意義上說,《巴黎聖母院》是一部具有啟蒙色彩的小說。雨果站在人道主義立場上,對中世紀的教會、法律、政權、刑罰進行了認真的清算和嚴厲的抨擊。”
四、精彩語段
對愛斯美拉達的描寫:“她的膚色徽黑,不過可以猜想,若在白天,她的皮膚必定映出安達盧西亞婦女和羅馬婦女特有的那種美麗的金色光澤。她的一雙纖足也是安達盧西亞式的,套在優雅細窄的鞋子裡,屈伸自如。她腳踩一條隨隨便便鋪在地上的舊地毯,跳舞、旋轉、翻飛。旋轉過程中,每當她青春煥發的臉閃過你面前,她那對黑色大眼晴就向你射出一道電光。”
對卡西莫多的描寫:“大腦袋上栽著棕紅色的頭髮,兩肩之間拱起一個硬大的駝背,全靠前面的雞胸才維持平衡。大小腿扭曲異常,只有在膝蓋處能合攏,以至從正面看來像兩柄以刀把相接的鐮刀;寬腳板,一雙巨掌。”
對巴黎聖母院的讚頌:“人類。藝術家,個人在這些沒有作者署名的龐然大物之上隱退;人類的智慧在其中概括、總結。時間便是建築師,人民是石匠。”
作者:喻旭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