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圖書館

法國圖書館

法國圖書館新館即密特朗國家圖書館,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圖書館之一。位於巴黎東南塞納河邊,前身是國王查理五世羅浮宮於1386年建立的私人圖書館,當時只有800冊手抄本,後發展為皇家圖書館。由於國王弗蘭西斯一世於1537年9月28日頒布《蒙彼利埃□令,規定一切出版物均須向該館呈繳一冊,從而使法國的出版物在該館被完整地保存下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法國圖書館
  • 別名:密特朗國家圖書館
  • 地點巴黎東南塞納河
  • 所屬:法國
建設背景,館藏文物,視聽文獻,數字文獻,建築結構,室外,室內,設計理念,主要職能,基本規定,

建設背景

法國歷代國王均注意發展皇家圖書館。由於藏書不斷增加,館舍不敷套用,圖書館一再搬遷。1721年(路易十四時期) 該館遷入現址。後經逐步擴充,形成了“黎塞留”(因原為路易十三的宰相黎塞留的府邸而得名)四邊形大樓。1789年大革命時期制憲會議頒布充公法令,將該館收歸國有,改名法國國家圖書館,開始向國民開放。同時還接收了當時查封教會、流亡貴族和其他流亡國外者的大量圖書。1984年該館館藏達8000萬冊(件)。
1988年7月14日的法國國慶日宣布“建造世界最大的最現代化的圖書館”計畫,該工程被稱為跨世紀宏偉工程,工程設計是通過大型國際設計招標而選定的,法國35歲的青年建築師多米尼克·佩羅主持的設計方案一舉奪標。但該工程始終受到各方面的批評和指責。工程設計也反覆修改調整,曾幾次面臨停頓狀態。但密特朗頂住各方壓力,始終熱情地支持這一工程。直到工程竣工,密特朗總統還拖著重病之軀親自為工程完工剪彩,充分體現了密特朗為此工程所傾注的心血,因此席哈克總統把該圖書館命名為密特朗國家圖書館。
圖書館建設之初,各方面的爭論不斷,爭論的焦點歸納起來為三個方面:有人指責密特朗不顧法國經濟現實而耗巨資建造這樣一個超級圖書館,將會起到加速法國經濟危機的作用;另有人提出信息化、數位化、網路化時代,究竟還有沒有必要建造一個圖書館巨人;還有人對圖書館本身的構思設計以及對鋼和玻璃結構是否適合圖書的保護條件等提出質疑並抱怨:“這個巨大的鋼 玻璃怪物的出現會破壞巴黎建築群體的和諧”。
結合著90年代世界圖書館所處的大背景來看,這些爭論並非沒有一點道理: 美國著名的圖書館學家蘭開斯特曾預言:“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套用和電子出版物以及機讀文獻的普及,傳統的圖書館將完成使命走向消亡。”90年代世界圖書館仿佛陷入時代的尷尬:一方面圖書館在吹呼“資訊時代”的到來;另一方面卻又需要設法維護自身的地位。這的確對圖書館來說是一個悲喜參半的年代。地方公共圖書館因經費不足而衰敗,甚至關門已不是新聞,而一些大學的圖書館學系,不是改名就是停業。包括世界著名的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學院則因生源枯竭而不得不停招新生。93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地震震塌了加州大學某分校的許多樓房,其它大樓後來都已修復了,唯獨圖書館大樓卻不再重建。英國94年一個地區的中心圖書館毀於火災,這個圖書館後來未再重建卻變成了連線14個伺服器的網路節點。也許基於這樣一個事實。1995年8月20日美國《洛杉磯時報》發表一篇文章將公共圖書館的館員列入了“即將消失的職業”之列。
這種背影下,法國國家圖書館的建造經過多年的討論的思想政治及建築方面的辯論之後,意見逐漸趨於統一。這座世界圖書館的巨人終於站立起來。於97年正式向公眾開放,這對世界圖書館界無疑是巨大的鼓舞。不斷修改後的方案實現了圖書保護和修復技術與先進的信息處理技術的統一,實現了現有記憶與多種信息傳播形式的統一,印刷文字視聽信息及多媒體文獻及數字文獻的統一。法國密特朗國家圖書館的站立向世界圖書館鄭重地發出了一個信號即在資訊時代,不是圖書館的終結而將產生圖書館發展的新紀元,作為保存人類文化遺產的圖書館,將來也不會消亡,而是在傳統圖書館的基礎上誕生了新型的虛擬圖書館,而虛擬圖書館將是傳統圖書館的升華。可以說法國這座超級圖書館的出現對重振世界圖書館事業起到積極作用。

館藏文物

視聽文獻

法國國家圖書館的視聽文獻收藏極其豐富,居世界圖書館之首,而與之配套的視聽技術更是世界一流。該館設有專門的視聽文獻部,保存著從最早期的臘質載體到現代的DVD,從過去某一作家的廣播錄音到50年代的電影作品,從最早的留聲機音樂到現代的各種流行音樂樣樣俱全。
其中音樂文獻2萬多種,聲音資料1萬多件,錄像資料3萬餘種。這些視聽資料及多媒體文獻構成法國國家圖書館獨特的信息資源,為研究某一特定社會現象,研究人類的文化進程提供有力的、直觀的證據。這些視聽資料雖一大部分進行了數位化處理,讀者可在視聽室的電腦終端上直接調用,但它們仍以其原始的載體形式收藏並保存著播放這些資料所用的配套的器械。如留聲機、密紋唱機、磁帶機、錄音機、CD機、放像機、電影機、光碟機、DVD機等。令人驚奇的是,讀者進入視聽室時,看不到雜亂的視聽設備,他們面對是只是一個計算機螢幕和一個鍵盤及滑鼠。
擁有4百多個座位的視聽室里,舒適的坐椅、寬大閱覽桌、適度的燈光,為讀者創造了一個優美的視聽環境。先進的數位化技術和檢索技術把這幾萬份的視聽資料集中到了一個系統電腦終端,讀者可從目錄中選擇所需要視聽的資料,只需用滑鼠一點便會調出所選資料,並可進行多媒體組合檢索。辟如:某一讀者進行有關法國著名作家薩羅特的專題研究,系統會同時提供出一部79年電視拍攝的有關法國著名作家薩羅特的專題片,兩部攝影集和一盤薩羅特自己的小說《童年》的錄音資料。讀者可從一個檔案跳到另一個檔案,使用非常方便。由於大部分視聽資料已事先進行了數位化處理,讀者不必擔心自己選擇的資料已被別人先占用,系統允許多人同時閱讀同一份資料。

數字文獻

法國圖書館另有相當部分資料由於使用人少,很少有多人同時使用,沒有必要進行數位化處理,它們以原載體形式保存著,但是該館採用了計算機模擬技術,系統可允許讀者在某一終端調用這些資料。這些資料位於三個全封閉的視聽資料庫中,分別有三個2.5米高、直徑3米寬的機器人管理。當讀者在視聽閱覽室的電腦上用滑鼠從萬餘種錄音、錄像或光碟目錄中選中一個視聽文獻時,他萬萬想不到在背後是機器人在為他提供服務。實際上當讀者用滑鼠點擊某一視聽資料時,是這三個龐大的機器,在從視聽資料庫中的架位上取下錄相帶或CD糟放到播放器上使讀者能從閱覽室的電腦上打開這一資料,當讀者退出這一資料時,又是它們把該資料從播放器上取下放回原架位,取放資料的時間只需2秒鐘。
該館在網際網路法國國家圖書館的主頁上開設數字圖書館大門。讀者可免費使用這些數字文獻,這個數字圖書館向讀者提供非常簡單的人機界面和方便的查閱方式,讀者不僅可通過目錄調閱和下載全文,而且還可從文獻本身的目次中選閱其中某一章節的內容,還可直接在螢幕上修改原文,加入句子、批註、圈劃重點並可使用系統提供的寫字板存儲、修改列印該文獻。但這些書只供在圖書館的電腦上閱讀、下載或列印。遠程查閱只限於那些具有公共著作權的文獻。

建築結構

室外

法國國家圖書館分成兩大部分:新樓收藏書籍、雜誌、視聽製品以及專業資料等;老樓則珍藏著手稿、版畫、照片、地圖冊、錢幣、各類獎章、演出道具和音樂資料等。
圖書館的四棟玻璃大廈均為書庫,大廈之間有玻璃迴廊從底部相連,迴廊內側是寬敞明亮的閱覽大廳,從每個閱覽室都可以從玻璃迴廊看到那片綠色森林,圖書館通過幾十條累計有8公里長的鐵軌在電腦的指令下,在10分鐘內將書庫的圖書送到讀者手中。這座宏大的沒有大門、沒有圍牆的圖書館的內部卻是縱橫交錯,由於館舍之大,工作人員互不相識是正常之事,據工作人員介紹,館內共有5600個門,有17000把匙鑰,有四名專職人員管理這些匙鑰,創下了圖書館的最高記錄。所以說它是圖書館的巨人當之無愧。
  

室內

室內空間的組合方面,有許多地方採用了先進透氣的鋼絲紡織牆,使空氣流通,由於大面積採用玻璃和鋼化材料,產生許多反射光,但這些從鋼化牆壁上反射出的冷色,又似乎在與無所不在的本木色的木質材料和深紅色的地毯所反向的暖色相互輝映,實現了這幾種材料的光的協調。

設計理念

法國國家圖書館由深得密特朗總統賞識的才華橫溢的青年設計師多米尼克·佩羅負責設計。該館的建築設計和室內裝飾、家具的配置均由同家公司承包,採用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實現了內外和諧。
該館的建築設計還體現了法國很強的環保意識。它的最早的構思就從兩片樹葉開始的。從外表到室內見不到水泥、瓷磚、石灰、塑膠、壁紙、油漆、塗料等材料,走遍這個圖書館能看到的是四種材料:玻璃、金屬、木板、紅地毯、所有的牆壁或是鋁合金或是玻璃,地面從室外到室內全是木質的,家具大都是木質的,玻璃及金屬材料給人以強烈現代意識,木地板和森林則使人反璞歸真。四座大廈外表是玻璃的,為了保護圖書,避免陽光輻射,玻璃內則增加了一層活動木板牆。因此,當陽光照射時,大廈就變成了本木色,背陽光時則亮麗透明。大廈表面的木質活動牆所用木材全部從加彭進口,廣場和室內木地板所用木材全部從巴西進口。

主要職能

完整無缺地收藏出版物呈繳制度所規定的所有文獻;
使所藏文獻處於完好狀態;
讓讀者了解和科學地利用館藏。該館還擔負著國家書目中心、國際交換中心、國家外借中心、國家古籍和珍貴文獻中心和文獻修復中心等任務。1984年有工作人員1200人,其中300人為官員和高級館員。該館原歸教育部領導,1981年改由文化部領導。全館主要由行政科技業務國家中心等4大部門組成。行政部門主管人事、財務、檔案、統計、基建及文獻修復等工作。科技部門主管版本備案、機讀目錄、縮微照相、膠版印刷等工作。國家中心包括國家書目、國際書刊交換、珍貴文獻、外借和文獻複製等。業務部門不是按工作程式而是按收藏的範圍劃分的。每一個部相當於一個小圖書館,擁有自己的藏書、目錄和閱覽室。各部均獨立進行採訪、加工、編目和保管等項工作。現設有12個部:
阿桑那爾圖書館查理十世建立,1793年改為公共圖書館。1984年成為國家圖書館的分館。現在是位於法國國家圖書館之外的一個獨立業務部門。該館藏有法國文學、藝術和歷史書籍150餘萬冊 (件)。以文學書籍見長。有 1個閱覽室公開對外開 放。
進書部,是該館的中樞部門,負責圖書收集工作。除補齊備案本中未收全的部分圖書外,還採購外國的優秀著作和編制外國圖書目錄。
印本書部,負責所有書籍和過刊的登記、 保管和流通工作,編制該館的藏書總目錄和專題目錄。它擁有一個大書庫和一個能容納360個座位的大閱覽室,以及各種形式的目錄,該部 除提供館內閱覽外,還負責圖書的外借和國際互借工作。
期刊部, 負責近期期刊的收集、記到、 保管、目 錄組織和流通等工作。除期刊外,該部還負責收藏各種報紙和連環畫(該館是世界上第一個收集連環畫的圖書館)。有一個可同時接待248名讀者的閱覽室,只出借當年的期刊和報紙,過期報刊在大閱覽室借閱。
政府出版物部,該館是法國政府出版物的保存館。收藏大 量國內外政府出版物。設有3個組:法國政府出版物組、外國政府出版物組和國際組織出版物組。
輿圖部, 前身是查理十世時創立的地理科。負責保管並出借重要的地圖、圖冊和有關地理方面的資料。該部也是巴黎地理學會圖書館。
圖片部,藏有1500萬張15世紀以來的圖片和3000萬張1826年以來的照片。
手稿部,是該館最負盛名的部門之一,藏有大量各種語文和各個時期的手稿,總計18萬件。手稿部又分為東方、西方兩個分部。西方分部的文獻主要來源於王室藏品和大革命時期查封的文獻。東方分部藏有一大批敦煌手稿和近東、遠東、埃及等地的手稿。包括許多中國名貴古籍。
徽章部,創始於16世紀, 在法國歷代國王紀念章收藏室的基礎上發展起來。80年代中期共藏有80萬件錢幣、徽章以及浮雕和凹刻等古物,並編有各種專門目錄。
音樂部,收藏國內外音樂作品和音樂家的手稿與信件等。除了中世紀音樂作品保存在手稿部外,根據版本備案制度繳送的全部法國音樂作品都收藏在這裡,館藏已達40多萬件。目錄分別按作者或作曲者、標題、音樂的首章以及音樂插圖等排列。
視聽資料部,前身是1938年建立的錄音資料館,原屬巴黎大學,1975年脫離巴黎大學成為法國國家圖書館的一個部門,從此可根據出版物版本備案制度免費獲得唱片和其他視聽資料。還收藏關於方 言和地方傳統音樂的有聲資料。
戲劇藝術部,是該館新成立的一個部門,設在阿桑那爾圖書館內。該部同時還是法國政府計畫建造的戲劇藝術圖書博物館的雛形。該館的國際交換工作始於1694年,是歐洲最早開展國際交換工作的單位之一。在《布魯塞爾公約》 (1876)之後,法國於1877年建立國際交換處,1935年5月由法國國家圖書館管轄,工作由該館的國際交換中心承擔。除了交換外文圖書以補充館藏外,還代國內外學術團體分發交換的出版物 (大學出版物則由索邦學院直接交換)。1984年已與80個國家的400個單位進行了書刊資料的交換。因受經費限制,只向交換單位提供法國出版物的繳送本和該館的複本書。

基本規定

法國國家圖書館的藏書是不外借的,只供閱讀或複製。進入圖書館閱讀是要付費的。門票分為2日卡(30法郎)、2周卡(200法郎)、一年卡(300法郎),但大學生、失業人員、享受社會救濟的人員等享受半價;本館工作人員及離退休人員,外館的館員、法國文獻學院及法國國立圖書情報學院的學生免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