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先王

法先王

先秦儒家的一種政治觀念,意在效法古代聖明君王的言行﹑制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法先王
  • 來源:先秦
政治觀念介紹,孟子觀點傾向,鄧析思想傾向,

政治觀念介紹

法先王 先秦以儒家為代表的"法古"的一種政治觀。主張效法古代聖明君王的言行﹑制度,言必稱堯﹑舜﹑文﹑武。孟子主張仁政與“王道”,其心目中的楷模就是古代聖王。孟子曰:“規矩,方員之至也;聖人,人倫之至也。欲為君,盡君道;欲為臣,盡臣道。二者皆法堯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堯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堯之所以治民,賊其民者也。”古代聖王統被孟子稱為“先王”。孟子所提倡的仁政也就是效法先王“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在孟子看來,為政必須“遵先王之法”,否則就是離經叛道,就可以人神共誅之。孟子的法先王思想是先秦儒家所固有的政治傾向,孔子就是“祖述堯舜”又憲章文武“的。荀子也認為“先王之道,仁之隆也”。

孟子觀點傾向

孟子提出的法先王是什麼意思?
法先王就是以先王的道德標準為規範。推崇堯舜之道。這是典型的儒家思想,具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法後王就是以後世君王的做法為規範,比較講究實際,不泥古。荀子雖然也是儒家代表人物,但它具有一定的法家思想。在這一點上,比孔孟進步。荀子所謂的“後王”既不同於其所謂“先王”,也異於孟子所謂的“先王”,學術界一般把荀子的歷史思想概括為“法後王”,使之與孟子的“法先王”相對立。其實,荀子在對待歷史的態度上,不僅“法後王”,而且也“法先王”,是後王先王並法重者。 “先王”觀念的形成以歷史人物為摹本,凝聚了歷史人物的一切智慧和才能,不是在現實層次上而是在理想層次上進行的,這是理解荀子先王特點的關鍵所在。 荀子所謂“後王”,是對當時理想人君的理想化描述,在“後王”身上,凝聚了新時代發展的一切要求,“後王”成為禮法、王霸、義利……等品質的表征,荀子的“後王”與“先王”一樣,也是在理想層次上而非現實層次上來表述的。 與先王相比,荀子更注重“後王”所表征的價值和意義,荀子汲取先秦諸子的合理成分,適應了社會形勢的發展,提出了義利並重,王霸兼施,禮法兼尊等一系列主張,較之孔孟儒家,商韓法家,更有利於維護國家的統一,而“後王”作為理想人格的化身,正是義利、王霸,禮法等思想的綜合體現,“法後王”象徵著歷史的進步,荀子正是通過“法後王”來闡明自己進步的歷史觀。

鄧析思想傾向

不法先王不是禮義
這是鄧析思想的主要傾向,也是他主張改革、反對周禮的理論基礎和思想主旨。意思是說:“先王”極其“禮義”並非不能改變的聖物,“先王”的所作所為、“禮義”的宗法原則也不是千古不變的教條,沒有必要非遵守不可。先王的禮義法令是可以批評,可以否定,可以廢棄的。既然“先王”不值得效法,“禮義”不見得正確,那么從現實出發制定新法便是必然的、正當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