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中鄉

法中鄉

法中鄉位於沁源縣東南部,鄉名取自原抗日烈士張法中之名,是連線長治和沁源縣城的戰略中轉腹地。全鄉東依屯留,北交沁縣,南接安澤,西抵縣城,是全縣的重點農牧基本地鄉,省級家庭牧場示範鄉,全省天保工程家庭託管制的起源鄉。

全鄉轄16個行政村,86個自然村,230平方公里。全鄉居民來源以山東、河南等九省七十六縣市移民為主,民風淳樸,是縣誌記載上兩次農民起義的發源地。全鄉耕地面積2.04萬畝,林地8.16畝,森林覆蓋率66%,牧坡19萬畝,年均生產糧食1322萬公斤,年大牲畜飼養量達余頭。全鄉交通通訊便利,村村通油(水泥)路,自然村通公路。全鄉野生資源和光熱資源豐富,黃芪、柴胡等中藥材達80餘種,並盛產優種玉米和無公害綠色穀子、大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法中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沁源縣
  • 下轄地區:16個行政村
  • 電話區號:0355
  • 面積:230平方公里
  • 人口:7990人(2017年)
  • 車牌代碼:晉D
現況,規範建設,基礎建設,會員發展,開展競賽,扶貧濟困,農民增收,建置沿革,環境資源,環境資源,交通,工會登記表,新農村建設,經濟發展,社會狀況,

現況

常住人口7990人(2017年)。
法中鄉目前有全縣標準最高的、
總人口
7715

4089

3626
家庭戶戶數
1950
家庭戶總人口(總)
7424
家庭戶男
3933
家庭戶女
3491
0-14歲(總)
2076
0-14歲男
1061
0-14歲女
1015
15-64歲(總)
5131
15-64歲男
2777
15-64歲女
2354
65歲及以上(總)
508
65歲及以上男
251
65歲及以上女
257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7607
全封閉海外博愛雙語國小和市級龍頭企業青龍山莊野生資源公司,年產值逾億元,綠色產品紅棗、小米、黃花菜,享譽上黨。

規範建設

法中鄉工會聯合會在縣總工會及鄉黨委的正確領導下,工會一班人,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建設“六好”鄉鎮工會為目標;以擴大工會覆蓋面,增強工會凝聚力為抓手;組織起來,切實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今年以來,工會聯合會在工會規範化建設、發展會員、勞動力轉移、開展勞模競賽、送溫暖活動中,做了大量工作,現將工作情況匯報如下:

基礎建設

1、健全組織,工會委員會、經費審查委員會、女職工委員會“三委”班子全部健全,並積極發揮作用。
2、掛牌運行,製做了工會聯合會牌子,工會主席辦公室牌子。工會辦公室牌子,職工活動室牌子,職工之家牌子,刻制了工會聯合會印章和工會財務專用章。
3、鄉工會按照服務民眾深入,積極推動經濟發展的要求,支持和引導全鄉剩餘勞動力轉移工作,並對200餘人剩餘勞動力進行了為期三天的技能培訓和基本知識培訓,到現在為止在縣總工會的支持和幫助下,在鄉工會的努力下,已轉移勞動力1500餘人。主要分部在餐飲業、家政服務業、建築等行業。每年為該鄉拿回2000餘萬元的收入。
4、購置設施,工會一班人,想為職工所想,心為職工所系,在經費較為緊張的情況下,購置了象棋、書籍,建起了圖書閱覽室和職工活動室,大大豐富了職工的業餘生活,同時也得到了鄉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特別是縣總史主席檢查該鄉工會聯合會工作後,他很高興,肯定了該鄉工會的做法,並投資9000餘元為該鄉工會購置了新桌球台案,配置了微機,鄉黨委拿出3000元,為工會製作了版面、購置了沙發、辦公桌椅等辦公用品,使鄉鎮工會規範化建設有了實質性的進展。
5、建立檔案,一是對全鄉的勞動力轉移人員和待轉移人員建起了流動檔案,一人一卡,對轉移人的基本情況、轉移地點、從事職業、長期工、季工、特長等都進行了詳細的登記,並跟蹤服務;二是建起了工會會員實名登記檔案;三是建起了樹勞模實名登記檔案;四是建起了困難職工實名登記檔案。

會員發展

工會一班人在做到鄉機關、學校、企業員工99%入會的同時,積極發展個體工商戶入會,在工作中有的個體工商戶不理解,不參加,經過工作人員耐心細緻的做工作,使他們自願地加入工會組織,到現在為止已發展個體工商戶30名,我們決心把全鄉的個體工商戶全部組織入會。工會要做到維護個體工商戶的合法權益,讓他們合法經營,努力培養積極分子,為全鄉的經濟振興做出貢獻。目前全鄉工會會員達到200人。

開展競賽

工會聯合會在全鄉大力開展向勞模學習,塑勞模形象為主題競賽活動,在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建設中塑典型,造氛圍,奏響時代強音,在濃厚氛圍的感召下,出現了一批不計個人得失,認真踐行“三個代表”,為該鄉的經濟建設和物質文明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的先進人物,如勤奮工作,任勞任怨的李建東,帶頭奉獻,積極投身光彩事業的青龍山莊經理唐銀慧,他們為建設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帶了好頭。

扶貧濟困

今年元月份,個體工商戶會員杜晉剛因白血病,家裡無錢無法醫治,工會聯合會號召會員獻愛心,為白血病患者捐款,在短短的五天內,捐款3000元,送到患者手中,青龍山莊公司積極投身光彩事業,為董家學校和鄉中學捐款20000餘元,為北道溝30戶貧困戶送去了白面和食油。在今後的工作中要繼續實施獻愛心工程,堅持經常化,為建設和諧社會做出努力。

農民增收

鄉工會根據鄉黨委年初提出的工會聯合會在新農村建設中,積極引導和支持全鄉剩餘勞動力轉移,努力實現農民增收的意見,鄉工會組織“三委”成員,分頭深入17個行政村,對已外出的農民工和待出農民工,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對已外出的農民工的基本情況進行了登記,對待出農民工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專業特長、求職意向進行了登記,一個一卡,全部建起檔案,在健全檔案的同時,對待出農民工和過年返鄉的農民工進行了為期6天的技能和知識培訓,提高了外出務工人員的整體素質,改善了該鄉外出務工人員“只能幹粗活,工資收入低”的弊端。截止目前,全鄉農民工轉移2000餘人,每年可為我鄉增收2300餘萬元,實現了全鄉人民生活富裕、社會和諧的新氣象。
總之,今年以來,在鄉工會、“三委”、全體員工的共同努力下,工會聯合會規範化建設取得了一定進步。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將嚴格執行工會的各項制度,努力把我鄉工會建設成為黨委政府重視、組織網路健全、履行職能規範、指導基層到位、服務民眾深入、積極推動經濟發展的“六好”鄉鎮工會,為建設和諧法中、小康法中做出積極的貢獻。

建置沿革

法中鄉位於沁源縣東南部,全鄉東與屯留縣、沁縣交界,南與安澤縣相連,西接沁河鎮,北與交口鄉接壤,總面積225平方公里。1956年前實行區、鄉建制。1956年後撤區建鄉,設立鄉政府。1958年撤鄉建社,全縣成立了10個政社合一的大人民公社。1980年取消公社革命委員會,恢復原稱。1984年,進行撤社建鄉改革,建立了鄉人民政府。2001年2月,根據上級批示,將柏木鄉併入法中鄉,設立新的法中鄉。下轄友仁、支角、馬西、桑凹、董家、上灣、法中、南溝、馮村、周家溝、柳灣、麻坪、柏木、水泉、南莊、三條棧、石板廟共17個行政村,含88個自然村。

環境資源

環境資源

法中鄉人口居住分散,自然村較多,地勢開闊,土質肥沃,全鄉2971戶,農業人口8391人,非農業人口316人。耕地面積24199畝,林地面積81553畝,森林覆蓋率68%。土壤屬於褐土,年平均氣溫8.6℃,有效積溫2752℃,無霜期130—170天,海拔985—1470米,年均降雨量605㎜。

交通

該鄉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是連線長治和沁源縣城的戰略中轉腹地。省幹線公路汾屯線橫貫本鄉。

工會登記表

工會名稱
農民工數
工會主席(主任)
年齡
在本村任職務
友仁村工會
24
付國鎖
58
支書
支角村工會
84
高灼亮
54
支書
馬西村工會
61
馮文山
54
支書
桑凹村工會
24
王新來
36
支書
董家村工會
30
董智虎
37
支委
上灣村工會
40
陰國亮
35
支委
法中村工會
49
46
支委
南溝村工會
15
李粉娥
44
支書
馮村工會
34
李拴來
44
支委
9
王建國
53
會計
柳灣村工會
10
韓秀勤
40
支書
麻坪村工會
50
董玉柱
45
會計
柏子村工會
38
呂衛東
35
支書
水泉村工會
19
王永光
43
支書
南莊村工會
32
李新安
33
支書
16
高晉亮
32
會計
23
孟令麗
46
支委
合計
558

新農村建設

全方位、多角度地拉動新農村建設。
一是召開鄉黨政領導班子會定目標,並將目標分解細化到人,實行一把手負總責,人人肩上挑擔子,個個頭上有任務,要求“事無巨細,必先事必躬親”。二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規劃先行。在謀劃新農村建設規劃布局時,緊扣新農村建設“345567”工程,在農業龍頭企業青龍山莊野生資源有限公司的帶動下,繼續推行“公司+農戶+基地”的發展模式;重點發揮我鄉的畜牧大鄉優勢,推行“部門幫、農戶養、公司銷”的成功養殖經驗,將全鄉的畜牧產業做大做強。強調以穩步發展農村經濟和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積極穩妥地推進新農村建設。三是針對新形勢,結合新目標,創新工作路子。首先尋求政府職能部門的支持,對新農村建設中遇到的土地徵用、資金困難等問題合理把握,積極應對。積極與幫扶單位聯繫,尋求幫助。並動員全鄉在外工作人員積極為全鄉的新農村建設諫言獻策。四是機關行政效能建設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努力實現機關工作作風與幹部精神風貌的轉變,進一步創優工作環境,更好地服務新農村建設。
目前,全鄉的新農村建設工作正穩步推進:示範村法中村投資10萬餘元在街道兩側安裝了路燈,街道硬化及“戶戶通”水泥路等工程已全面鋪開;整治村董家村、柳灣村、馮村三村的殘牆斷壁已全部拆除,“生態沼氣”工程逐步推廣;推進村在環境衛生的整治中婦女同志走在了前面。全鄉形成了“比、學、趕、超”的建設新氛圍。

經濟發展

2010年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6187萬元,財政稅收完成12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488元。在農業調產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結合本地實際,建設了四大園區。即:小雜糧種植園區、肉牛養殖園區、優質穀子種植園區、科技含量高的優質高產玉米科技種植園區。同時,一是根據市場需求,通過訂單形式,大力發展中藥材種植。緊緊依託種植示範戶,輻射和帶動種植能手,通過大戶帶能手,能手幫農戶,充分調動起農民調產的積極性;二是從畜禽肉蛋的價格行情看,藉助項目優勢,形成年出欄500頭以上的養殖規模,採取基地養殖、大戶養殖、家庭養殖等形式,讓畜牧業成為農民增收的主渠道;三是通過園林村建設,形成遠山有林、近處有樹、身邊有景的宜居環境。四是利用荒山圍欄放養野豬、放養家雞、採集山貨,充分利用了林下資源,使其轉化為增加農民收入的資本。

社會狀況

2002年全鄉實行了村村通,至今80%的農戶實現了“戶戶通”;全鄉90%的住戶可以接收到40個電視頻道。轄區內建有國小6所,衛生院1個。全鄉實行了村級衛生所全覆蓋,村村有衛生所。100%的農民參加了醫療合作,村村有農家書屋、有文化活動中心、有基層組織建設活動陣地。至2010年有全縣標準較高的、全封閉海外博愛雙語國小和市級龍頭企業青龍山莊野生資源公司,年產值逾億元,綠色產品小米、大豆、黃花菜享譽上黨。古蹟有水泉村的磚塔、柏木村出土的曇方雲等造像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