珀氏長吻松鼠(泊氏長吻松鼠)

珀氏長吻松鼠

泊氏長吻松鼠一般指本詞條

泊氏長吻松鼠(學名:Dremomys pernyi),是松鼠科、長吻松鼠屬的動物。珀氏長吻松鼠體型細長,尾長不及體長,尾毛蓬鬆,前肢4指,後肢5趾,背部毛色自頭至尾基部、體側、四肢外側均為橄欖黃灰色,下頜及腹毛基部淺灰色、余為白色。

珀氏長吻松鼠主要營樹棲生活,晨昏活動,警覺性很高,主要採食各種果實,亦食少量昆蟲,1年約繁殖2次,每胎仔數一般3-4隻,多棲息於亞熱帶森林,分布於中國、印度、緬甸、越南。

珀氏長吻松鼠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概述圖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珀氏長吻松鼠
  • 拉丁學名:Dremomys pernyi
  • 別稱:長吻松鼠、松鼠、毛老鼠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哺乳綱
  • 齧齒目
  • 亞目松鼠亞目
  • 松鼠科
  • :長吻松鼠屬
  • :珀氏長吻松鼠
  • 亞種:7個
  • 分布區域:中國、印度、緬甸、越南
  • 命名人及年代:Milne-Edwards,1867
  • 英文名:Perny's Long-nosed Squirrel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珀氏長吻松鼠體細長,體長200(189-207)mm,尾長不及體長,尾毛蓬鬆。前肢4指,後肢5趾。前足掌墊2枚,指墊3枚;後足具蹠墊2枚,趾墊4枚。雌鼠乳頭3對,胸部1對,鼠鼷部2對。
珀氏長吻松鼠背部毛色自頭至尾基部、體側、四肢外側均為橄欖黃灰色。毛基深灰,中段稍黃,毛尖為暗褐色或全黑,部分毛全為黑色。背部中央黑色毛較多,因而毛被色暗,兩側則較淺。眼周有寬的赭黃色眼圈。喉部毛從毛基到毛尖均為白色,下頜及腹毛基部淺灰色,余為白色。四肢內側毛基灰色較長,大腿內側、尾基部及肛周圍為赭黃色。尾背中央與體背部毛色相似,腹面為淡棕黃色,邊緣有黑色及白色邊緣,白色部分較短。足背與體背同色。耳基背後部毛為白色。
珀氏長吻松鼠頭骨吻部較長,腦顱圓凸。眶間寬較狹,與眶後突後的腦顱寬幾乎相等,眶後突細短向下彎曲。淚骨狹長,與顴骨前端平行。顴骨下方略向內斜,中部擴大。門齒孔小。聽泡小而呈圓形,兩聽泡間距離較大。腦顱後端接近垂直。
珀氏長吻松鼠牙齒上門齒平滑無紋。上頜第1上前臼齒形小,呈柱狀,第2上前臼齒與臼齒相似。上臼齒中柱不明顯。下門齒扁而細。齒式=22。

棲息環境

珀氏長吻松鼠多棲息於亞熱帶森林,尤以選擇熱帶雨林及河谷溪流附近的林木做位棲息位點。

生活習性

珀氏長吻松鼠主要營樹棲生活,多在山谷、河溪旁的樹上,晨昏活動,有時從樹上跑到地面活動,穿行於草叢間,亦活動於林中倒木上,且邊活動邊尋取食物。珀氏長吻松鼠警覺性很高,一有動靜就丟下幼仔,沿樹幹下地,竄入雜草叢中的地洞躲藏,此時小鼠發出“吱吱”的叫聲,易找到巢穴。
珀氏長吻松鼠的巢建築在杉樹枝葉密集處。其巢比赤腹松鼠小,卵圓形,一般長35cm,寬25cm,高10cm左右。外層為馬尾松等樹新枝葉,內層為千松針和苔蘚
珀氏長吻松鼠早晚活動覓食,主要採食各種果實,如板栗、毛栗、橡籽松子、杉樹籽等堅果以及一些漿果、嫩葉等,亦食少量昆蟲。主要天敵為鼬科貓科靈貓科動物。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福建、甘肅、湖北、四川、雲南、台灣)、印度、緬甸、越南。
珀氏長吻松鼠

繁殖方式

珀氏長吻松鼠2月和6月具有追逐交配現象,故1年約繁殖2次,5-9月懷孕率為25%,每胎仔數一般3-4隻,最多8隻。

亞種分化

序號中文名學名命名人及年代
1
Dremomys pernyi calidior
Thomas, 1916
2
Dremomys pernyi flavior
G Allen, 1912
3
Dremomys pernyi howelli
Thomas, 1922
4
Dremomys pernyi modestus
Thomas, 1916
5
Dremomys pernyi owstoni
Thomas, 1908
6
Dremomys pernyi pernyi
Milne-Edwards, 1867
7
Dremomys pernyi senex
G Allen, 1912
(資料來源:)

種群現狀

種群分布不零散。該種暫無其種群數量信息,但在其分布範圍內很常見,種群發展趨於穩定。
在中國,珀氏長吻松鼠與赤腹松鼠生活在同種環境下,但數量較少。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