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泊歙浦
- 創作年代:宋代
- 作品體裁:五言律詩
- 作者:方岳
- 作品出處:《秋崖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語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泊歙浦1
此路難為別,丹楓似去年。
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邊2。
霜月倚寒渚3,江聲驚夜船。
孤城吹角處4,獨立渺風煙。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1、歙(xī)浦:在今安徽省歙縣東南,是新安江與練溪會合之處。
2、雁落:指大雁的叫聲傳入行人的耳中。
3、倚:傾斜。
4、角:號角。
白話譯文
還是這條路上,執手依依,不忍相別。岸上的紅楓,仍然像去年一樣鮮艷。
秋容蕭瑟,踽踽獨行,南歸的大雁,暫停相伴。
此時,霜露滿江,月亮斜掛在寒渚之上:又昕得城頭吹角,激起江聲震盪。
孤獨的遊子,更感到客況淒涼,旅愁荏苒。他悄立船上,默默無言,遙望水天。
創作背景
這首詩具體創作時間不詳。詩人家在祁門,陸行到歙州城,然後改由浙江水道東下。故地重遊,觸動客愁,於是作者在歙州府城江畔舟中寫下這首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首詩寫的是遊子的褥旅之感。首聯“此路難為別,丹楓似去年。”雖然是暫時停泊,卻感到不忍分別,因為岸上火紅的楓葉勾起了去年的回憶,年復一年,漂泊依舊,人都會對它感到留戀。遊子的思想感情通過今昔的時空差距曲曲表現出來。而“丹楓”這一色彩強烈的景物十分引人注目,“霜葉紅於二月花”,多看看它,亦可以聊解客愁。
“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邊。”上聯的丹楓已點明了季節,因而這一聯再加重渲染。蕭瑟的秋天本來就容易引起悲涼的感情,再加上一個人孤零零地出門在外,舉目無親,只有南歸的大雁好似同情旅人的孤寂,暫時停下來相陪伴。“雁落客愁邊”,這一句措辭是很妙的。是景語,也是情語。客愁是無形的、抽象的,秋雁則是有形的實物,把具體形象與抽象的感情結合起來,說雁落到了“客愁邊”,就使抽象的“客愁”也好像可觸可見了,收到生動的藝術效果。
“霜月倚寒渚,江聲驚夜船。”這兩句進一步描寫孤舟旅泊的所見所聞,展示出一個廣闊淒清的背景,烘托出遊子的孤單和寂寞。從時間上來說,這一聯也進了一層,由白天寫到夜晚。霜露滿江,月亮似乎也感到寒意,忽聽吹角之聲越江而來,格外悽厲,船上難眠的旅人不由得吃了一驚,更感到了旅況的淒涼。“江聲”即指下聯的“吹角”之聲傳到江中,在寂靜的月夜裡是震動人心的,故用了個“驚”字。
“孤城吹角處,獨立渺風煙。”最後一聯把詩人的身影突出地刻畫出來,孤城在岸上聳立,小船獨泊在江邊,而船上正站著孤獨的遊子,面對萬里寒江,傾聽城中傳來的號角聲,不禁分外感到天地的寥廓,人生的渺小,前途的渺茫了。他是否由自然的“風煙”聯想到人生的風波,是想到了不能團聚的家人呢,還是想起了歷史上的風流人物而發思古之幽情,或者想到了別的什麼,妙在這一切都沒有揭明,而只出現了一個“獨立”的人影,一切盡在不言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