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崗引河位於淮河之濱的泊崗鄉南面,是治淮骨幹工程之一,將原來圍繞泊崗東、西、北成“C”字形的淮河古道截彎取直,使泊崗成為四面環水的淮上寶島。泊崗引河可將洪水下泄匯入洪澤湖,受益面積1510平方公里,耕地182萬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泊崗引河
- 受益面積:1510平方公里
- 耕地:182萬畝
- 位於:淮河之濱的泊崗鄉南面
簡介,概述,作用,
簡介
位於淮河之濱的泊崗鄉南面,有一條人工開挖的河道,將原來圍繞泊崗東、西、北成“C”字形的淮河古道截彎取直,使泊崗成為四面環水的淮上寶島。這條人工新河,就是治淮骨幹工程之一的泊崗引河。
概述
淮河,發源於河南省桐柏山,流域面積27萬平方公里,水系流經豫、皖、蘇、魯四省,人口一億三千餘萬。這條長達一千多公里的河流,原是獨流入海的大川,古人曾經讚美它“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江淮熟,天下足”。但是自從1194年黃河奪淮,到1855年及以後的歲月里,它卻不斷為患近千年之久,正如民間所說:“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每遇洪澇,沿淮土地多被淹沒,廣大居民流離失所,苦不堪言。新中國的誕生,給沿淮人民帶來了希望,在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偉大號召下,從1950年開始,一場聲勢浩大的民眾治淮運動,轟轟烈烈地展開了。泊崗地處淮河下游,南端崗地如同一道屏障,正巧擋住了淮河東流直下的去路,迫使淮河向北拐了一個“C”字形的大彎,然後向東流去。這一阻擋,使淮河水流大大減緩,流量明顯降低。因此,打通南崗,開挖引河則成了治淮的重點工程。該工程從西泊崗以南,向東穿過高秦、義集,止於闞台子,開挖一條新河道,溝通“C”字形大彎,使之截彎取直。引河的開挖,可將洪水下泄匯入洪澤湖,同時,可使五河內河水位降低2米,受益面積1510平方公里,耕地182萬畝,並可確保泊崗圈堤內23000畝良田,免遭洪澇之災。
泊崗引河全長7.35公里,為複式端面,底寬262米,距河底3米設平台,平台每邊74米,平台以下邊坡1:3,以上邊坡1:2。引河進口河底高8米,中泓水深9.26米,比降萬分之一點零八。工程從1952年10月10日開始籌辦,到1954年汛期前完成。共挖土方1800萬立方,投資老幣2924億2579.27萬元。工程要挖掉泊崗、義集、柳巷、中淮四個鄉的大面積耕地,特別是泊崗鄉挖地最多,另外還有高秦、小徐莊、闞台子三個村莊的房舍和墳地。工程受損的大部分是土改後翻身的農民,這些農民經過拆遷動員,都能從治淮的大局出發,以國家的整體利益為重,主動將地讓出,將房屋拆遷,僅兩個月時間就辦好了遷安事宜,從而保證工程如期開工。
泊崗引河工程,是治淮的骨幹工程,不僅工程量大,而且施工質量要求高。當時正是建國初期,國家物力、財力都很缺乏,為確保工程如期完成,只有發動民眾進行人力開挖。由此,便以安徽、江蘇兩省為主體,從宿縣、六安、定遠、肥東、來安、天長、嘉山、盱眙、鳳陽等九縣組織發動民工13萬人,加之勞改犯工3萬人,共投入勞力140850人,大幹泊崗引河工程。工程於1952年12月22日正式開工,開工時正值隆冬季節,工地上冰天雪地,寒風刺骨,民工搭的臨時庵棚,避寒條件差,加之許多人缺衣少被,口糧不足,不少人被凍傷、生病。面對這種情況,一方面,前方的施工單位認真做好思想工作,穩定民工情緒;一方面,後方政府積極籌措糧草和生活物資,大力支援前方,由於前後方緊密配合,協調一致,從而有效的克服了施工中的許多困難。與此同時,為了鼓舞民工的鬥志,國家還大力投資,在工地上興建了發電廠、醫院、大戲院、倉庫、生產維修工廠等設施。特別是醫院和大戲院,在當時建國初期,可稱是一流的,醫院的醫療水平和演員的精湛技藝,常為人民所稱道。其他一些文藝活動,也是豐富多彩,僅盱嘉總隊就有業餘劇團8個,藝人344名,大大地豐富了工地上的精神生活。隨著各項活動紅紅火火的開展,偏僻的泊崗,一時成了喧囂的鬧市,白天人流滾滾,夜晚燈紅通明,近20萬人集中在七公里長的河套內,就像一個中等城市,熱鬧而壯觀。
作用
1953年,東風解凍,春暖花開,在這美好的季節,民工們鬥志更加高昂,工地上乾的熱火朝天,掀起了勞動高潮。組與組,隊與隊,互相開展挑應戰活動,人人爭當勞動模範,使每人每天的土方數不斷提高,從而大大加快了施工進度,有力地保證了引河工程的如期完成。
泊崗引河開挖到今天,已近60年了,為了這項工程,黨和政府以及淮河兩岸人民都付出了巨大代價。作為引河所在地的泊崗人民,更是責無旁貸,盡了自己應盡的職責和義務。為了開挖引河,泊崗人民顧大局識大體,獻出數萬畝良田,並在人力,物力和財力上給予無私的援助,尤其可貴的是泊崗人民處處以主人公的姿態,以戰天鬥地的大無畏精神,與全體民工一道,憑著一雙巨手,一副鐵臂,和一點一滴的汗水,一筐一筐地搬走了15里長的高崗,開出了一條高標準、高質量的新河。由此,把淮河千年水患變成了水利,為沿淮人民造了福,也為家鄉更新了面貌,他們這種精神連同引河工程一起,將永載治淮史冊。
今天放眼引河兩岸,十里長堤果樹成林,萬畝良田五穀飄香,寬闊河面百舸爭流,村落農舍幢幢樓房。這真是:
千里淮河千年災,引河引得幸福來。
兩岸風光無限美,萬眾高歌樂開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