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泉港文管
- 批准時間:2007年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傳統音樂
- 項目序號:21
- 申報地區: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
歷史淵源,基本特徵,主要特徵,演唱形式,唱腔旋律,伴奏樂器,代表作品,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文管是泉港區界山鎮、南埔鎮、後龍鎮等地廣泛流傳的一種民間音樂,受地方方言以及莆仙話的影響形成的泉港地方特色的樂種。界山鎮位於湄洲灣南岸的泉港區北部,系泉州市的“北大門”,與莆田市仙遊縣毗鄰,是泉州市和莆田市的交界地,由於所處地理環境特殊,特別是臨近莆田,與莆田的來往甚密,是文管產生的主要原因。從已發現的文管藝人資料中可以推斷,文管是從莆田地區的莆仙戲演化而來,傳入泉港的時間為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建國初期。
基本特徵
主要特徵
泉港文管既有純器樂的演奏,也有以器樂伴奏結合表演的戲曲片斷。它的曲牌很多,有許多是宋元南戲中的曲牌,結構是曲牌聯套體,其中不少在其它地方已經失傳。所有曲牌加起來數量不少,因此有“大題三百六,小題七百二”之說。“大題”俗稱“大曲”,字少腔多,拖腔纏綿,節拍嚴謹,長於抒情,旋律委婉細膩,一般速度較緩慢,多為生、旦所唱。“小題”俗稱“小曲”,字多腔少,行腔爽快,長於敘事,它的速度較快,節奏明快多變,旋律強勁、粗獷,唱曲近於朗誦,比較口語化,多為靚妝、末、醜所唱。
演唱形式
泉港文管的演唱都用本嗓,演唱形式有獨唱、對唱、聯唱、齊唱、幫唱和幫腔等,這和莆仙戲如出一轍。幫唱有由鼓師幫腔和由後台演員幫唱兩種形式,有的只幫一句或數句,也有的從頭幫到尾,全部幫唱。前台演員只作表演,後台進行伴唱。表演上,既有模擬生活的表演程式,又有舞蹈性的表演程式。
唱腔旋律
泉港文管的唱腔柔美秀麗,旋律變化與泉港、仙遊方言韻律結合很緊。其進行與方言的自然音節相合,運用裝飾音和滑音來襯托語言音調的抑揚頓挫,表現出樂曲的形象和感情,從而使唱腔更富有獨特的韻味和濃厚的地方色彩。生、旦的唱腔比較文雅優美,靚妝和末的唱腔比較豪放,醜的唱腔則比較俚俗幽默。
伴奏樂器
泉港文管的伴奏樂器主要是鼓、鑼、笛。大鼓是舞台指揮,鑼配合大鼓。演員的唱、念、做、打,都根據鑼鼓點的節拍進行表演。
代表作品
泉港文管從莆仙戲等劇種移植過來的傳統劇目有上百個,代表作品有《琴桃》《團圓之後》《春草闖堂》《狀元與乞丐》等劇目。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文管保留不少宋元南戲音樂遺響,又吸收閩南音樂、莆仙音樂的一些曲牌,具有曲目形成多源性的特徵,在閩南音樂和莆仙音樂交匯、繁榮地帶長期存在,發展為既有保留本色,又從閩南、莆仙音樂中吸收養分,並有泉港地方特色的新樂種,它的保護對研究福建民間音樂和泉港與莆仙文化交流、經濟貿易有一定價值。
傳承人物
陳祖基,1937年5月出生,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泉港文管”。
社會影響
社會活動
2021年6月,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在界山鎮東張村舉辦“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活動。啟動儀式上,舉行了泉港區數字博物館暨泉港紅色記憶推介、泉港區界山鎮華僑博物館授牌、泉港海絲古琴傳習中心授牌等活動,活動現場表演了泉港文管、古琴等非遺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