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劉氏古民居群

劉氏古民居群現在已泉州十大古民居之一,地處泉州泉港區後龍鎮土坑村,坐落於群山環拱中的平原。

自明永樂至清乾隆時期,村中共建有40多座古大厝,形成一處氣勢非凡的古民居群。目前,劉氏古民居保存著27座明清時期二開進、三開進的大厝,占地面積26860平方米,中間形成一條古街,100多米長,以青石板鋪設。其中,清朝劉瑞弘(人稱“劉百萬”)居住的古厝最大,三進五開間,外加雙護厝,共有100個門、99個窗、11個天井,包括圍牆在內的占地面積達1739平方米。2001年,土坑村被評為省級歷史文化名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泉港劉氏古民居群
  • 源自:泉港
  • :永樂
  • :清乾隆時期
據《泉港地方掌故》記載:土坑村的歷史可追溯到600年前,當時明朝發生“靖難之變”,居於興化的貴族劉宗孔因避難,於明永樂二年(1404年)攜眷渡海遷居到後龍鎮土坑村。此後,劉氏一族就在土坑開基創業,傳至第五代培育出一位太學士、主監,此後十代,代代皆有人入朝為官,可謂門庭顯耀。1683年,村南的劉端弘回到土坑後與其子置18艘船,自海上走關東,終成一方巨賈,人稱“劉百萬”。
劉氏的才俊榮歸故里後,皆建造顯赫的府第,至清乾隆年間共有40多座,聚集成一處宏偉壯觀的古民居群。那矗立在門口的一根根石旗桿,代表了土坑人的驕傲和榮譽。
據譜牒載,劉宗孔的長子、四子在土坑開拓,長子居現劉氏祖祠南側,四子居北側。兩兄弟後裔以劉氏祖祠為中心,分南北側依次平行排列建築4座三進古大厝和33座二進古大厝。
土坑古民居群整體規劃頗具慧識卓見,排列井然有序,布局精巧,絕大部分坐西北朝東南,冬暖夏涼。民居分8排,每排屋建造相距30—50米,便於交通活動。南側的四排座直線建造,前排建造三座並排三落厝,其中“劉百萬”居住的古厝是一座三落雙護衛的大宅院。北側建造的四排屋,其中一座三落為劉開泰的提督府第,莊嚴威武。
劉氏古民居建築多為穿斗式結構、硬山式或卷棚屋頂,座座屋脊高翹,壯觀輝煌。門窗有圓、方、拱、菱等形式。它們皆是磚石、木材結構,石材、衫木都是從外地採購。大部分古民居能保存至今,建築十分堅固。
土坑村劉氏古民居是群體建築,它代表了當時一個地方建築的最高水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