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水頭村

泉水頭村

泉水頭村曾為原泉水頭公社及泉水頭鄉政府駐地。明洪武二年(1369年),初鵬飛從四川省郫縣遷來建村定居。因建村於玉龍泉之首,故命名泉水頭村。後來其他姓相繼遷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泉水頭村
  • 地理位置:海陽市西部
  • 經緯度:東經120°57′,北緯36°52′
  • 耕地面積:160公頃
概況,社會進步,組織建設,地圖信息,

概況

明洪武二年(1369年),初鵬飛從四川省郫縣遷來建村定居。因建村於玉龍泉之首,故命名泉水頭村。後來其他姓相繼遷入。2000年撤鄉後,隸屬小紀鎮。東與駒鳳頭村、望宿村接壤,西與牛根樹村、佘格莊為鄰,北與夾格莊相連,南與洪溝村、夏澤村相望。南距鎮政府駐地小紀15公里,東南距市政府駐地35公里。南北有公路與小紀、發城相通,東西有公路與朱吳、萊陽市萬第相通。交通運輸十分便利,每日有多次班車往返。本村農曆四、九為集日,屬海陽市中等集市。 泉水頭村轄區總面積約8平方公里,適宜種植的農作物有小麥、玉米、花生、芋頭、水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420戶,1115人,有初、紀、孫、徐、王、曲、陶、姜、梁等9姓,均為漢族,初姓占總人口98%以上。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34年,與周圍村聯合成立泉水國小,有教師7人,學生100餘人。1988年,村里購買原公社大院房屋,改造成花園式國小、幼稚園。2000年,有教師3人,幼兒教師1人,學生不足200人。學校教學設施齊全,兒童入學率達100%,教師初國令被評為市優秀教師。自建國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者60餘人,其中3人為研究生。 本村京劇和大秧歌,建國初曾一度遠近聞名。 人民生活解放前,全村不足200戶,不到800人,有佃戶30多戶,有6戶靠乞討生活,人民生活極其貧困,食不飽腹,衣不遮體。解放後,人人有地種,有飯吃,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特別改革開放以來,解決了溫飽問題,戶戶有餘糧,家家有存款,物質、精神生活均得到改善和提高。2002年,人均存款3000元。全村普及了電視機,多數農戶有了彩電和放像機。全村有程控電話200餘部,併入了虛擬網。村裡有客車、汽車、轎車、三輪車、拖拉機等接近240輛,機車20餘輛,電冰櫃洗衣機10餘台。 村莊建設解放前,村里破爛不堪,多數為草房,道路彎曲狹窄,不通車。解放後,修了公路並逐步加寬街道,多數人家住上了有玻璃門窗的紅瓦房,寬敞明亮。2002年,人均居住面積15平方米以上。河上架設了4座橋樑。各戶自辦了自來水,部分解決了吃水問題。 集體福利20世紀70年代末,隨著集體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村里投資3500元買了放映機,自放電影。1983年,村里投資15萬元,用上了電網供電。1991年村里投資,安裝了閉路電視。本年起,“五保”老人吃穿有保障;隔年為村民代交養老保險金;獨生子女優待到14周歲(每年65元);年滿60歲老黨員,每年補給60元;歷屆老幹部和老幹部的遺屬,都享受生活補貼。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2年,初建凱在本村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1944年1月成立黨支部,曾有初建凱、初奎亭、初作倫、初建富、初寶賢、初希典、初寶龍、初寶明、初希奎、初慶高任村黨支部書記。2002年,全村有8個黨小組,57名黨員。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1年設村公所,並成立了青抗先、婦救會、兒童團等組織。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管委會。1968年,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治安、民兵、婦女等組織。曾擔任村主要行政負責人的有初國臣、初文山、初秉枝、初文瑞、初建奎、初建太、初建富、初寶芳、初寶龍、初東方、初慶高、初寶明。1999年,初寶明當選為首任村民直選村委會主任。2002年3月,初慶高當選村委會主任。 1996-2000年,初慶高連年被鄉黨委評為模範黨員,被選為鄉人大代表。

地圖信息

地址:煙臺市海陽市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