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該物種已在查爾斯·克拉克(Charles Clarke)的專著《蘇門答臘島與西馬來西亞的豬籠草(Nepenthes of Sumatra and Peninsular Malaysia)》中被提到,其被稱為“Nepenthes species B”。克拉克認為其與欣佳浪山豬籠草(N. singalana)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近緣關係,他寫道:“這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才能確定其是不是欣佳浪山豬籠草的一個變種,或者其可能為一個完全獨立的物種。”在公布其正式描述前,泉氏豬籠草就已被人工栽培,但全部被標記為來自特來馬山(Mount Talakmau)的欣佳浪山豬籠草。帶下位籠的野生泉氏豬籠草植株
2003年,特洛伊·戴維斯(Troy Davis)、查爾斯·克拉克和羅斯朱迪·塔明(Rusjdi Tamin)在《艾納香植物分類學與植物地理學雜誌(Blumea - Journal of Plant Taxonomy and Plant Geography)》上發表了泉氏豬籠草的正式描述。編號為“Clarke, Davis & Tamin 1309”的標本被指定為模式標本。這份標本在2000年7月13日採集於武吉丁宜(Bukittinggi)北部的巴里桑山脈(Barisan Mountains)。其存放於西蘇門答臘省(West Sumatra)的巴東(Padang)安達拉斯大學標本館(Herbarium of Andalas University,ANDA)中。
2009年,在斯圖爾特·麥克弗森(Stewart McPherson)的專著《舊大陸的豬籠草(Pitcher Plants of the Old World)》中,也詳細的提及了泉氏豬籠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