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錫雕技藝

泉州錫雕技藝

泉州錫雕技藝,福建省泉州市傳統技藝,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泉州錫雕技藝主要分布於泉州、台灣等地。泉州錫雕具有悠久的歷史,始於唐宋,盛於明清。泉州錫雕技藝是江南花雕的代表,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種類齊全,集傳統雕刻、鑄造藝術於一體。

2009年5月31日,“泉州(楊氏)錫雕技藝”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09年9月30日,更改項目名稱為“泉州錫雕技藝”,項目編號:Ⅷ-5。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泉州錫雕技藝
  • 批准時間:2009年5月31日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泉州市鯉城區
  • 項目原名稱:泉州(楊氏)錫雕技藝
  • 項目編號:Ⅷ-5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泉州錫雕具有悠久的歷史,始於唐宋,盛於明清。據《鯉城區志》卷五記:“……唐代,鯉城的手工業生產已達到較高的水平。宋代,進入鼎盛時期,……以‘泉緞’命名的絲織品、銅錫金屬工藝品和陶瓷、農具等手工產品遠銷國內外,……”泉州錫雕工藝隨著泉州港“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而逐漸發達。據《鯉城區志》卷五第二章記:“宋元時期,泉州製作各種銅、鐵、金、銀、錫器的技術已達相當水平。”“清以前,泉州有製作銅錫器工匠。清代,出現鐵作鋪、銅錫店、鑄鼎爐作坊……”。在泉州中山中路就有一條巷,從巷頭到巷尾,開設了好多打錫商鋪,“打錫巷”由此得名並一直沿用至今,它見證了泉州錫雕技藝的興衰。打錫巷中“連發錫鋪”的楊氏家族還存有明清年代的錫雕模具。  

工藝特徵

錫雕藝術可分為花雕和素雕南北兩大派系。素雕以北方為主,花雕以江南為代表,製作祭祀宮燈等用品。泉州錫雕技藝是江南花雕的代表,在其錫雕藝術中,“天宮”、泉州“東西塔”、 “拱斗蓮花燈”、“萬字鳳釵宮燈”、 “北京故宮角摟”等具有閩南特色,“東西塔”存於武漢長江大橋博物館裡。
楊氏錫雕藝術品除了以上古建築類之外,還有花燈類和祭祀、日用類等,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種類齊全;風格華麗、古樸大方,集傳統雕刻、鑄造藝術於一體,富麗堂皇。

工藝流程

泉州錫雕技藝主要步驟:模具、鑄造、修整、焊接、磨光、整形、貼金、裝配、包裝後一座完整錫雕才算完成。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歷史研究價值
泉州錫雕藝術歷史悠久,與宮廟、民俗關係密切,對研究泉州“打錫巷”和南方花雕派系的形成、泉州錫雕與民俗的關係以及現存的明清年代的錫雕模具等,頗具歷史研究價值。
文化研究價值
泉州錫雕藝術作品富含殷周、古漢青銅器紋飾及閩南地區古建築所有裝飾紋樣、形式,藝術含量高,對研究閩南傳統裝飾藝術具參考借鑑作用和文化研究價值。
科學研究價值
泉州錫雕藝術套用古建築力學原理,以及錫雕製作過程中的主要技藝都有較高的科學含量,對雕塑現代仿古建築,推動錫雕藝術的繼承和發展具有寶貴的科學研究價值。

傳承人物

楊峰岩,男,漢族,1936年1月出生,泉州人,省工藝美術大師,福建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泉州錫雕製作技藝”。出生於錫雕世家,1950年隨父楊炳坤學錫雕工藝。其製作的錫雕作品《鎮國塔》被南京博物館、《東西塔》被中國閩台緣博物館收藏。並傳授技藝於楊峰峪、楊曙宏、楊柳青等。
楊峰峪,男,漢族,1955年6月出生,泉州人,福建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泉州錫雕製作技藝”。出生於五代錫雕世家,自幼受父兄錫藝薰陶,酷愛雕塑手工,1974年師從父親楊炳坤學習錫雕工藝,雕制出故宮紫禁城角樓、東西塔、南派宮燈、精靈王子等錫雕藝術品,參加全國、省、市各級展覽、比賽,獲得多種獎項,部份作品被博物館收藏。打破了家族式傳承模式,把錫雕製作技藝傳給熱愛錫雕藝術的年青一代6人,錫雕傳習所並有學員三十人左右。
王志剛,1968年10月出生,泉州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泉州錫雕製作技藝”。1983年,跟著家附近一位浙江師傅(浙江省永康縣人 呂從根)開始學習錫雕製作技藝。1985年,17歲時,拜錫雕大師馬文麟為為師。1998年,開始從事錫雕工藝品製作。1999年,設立南安市金山錫雕工藝廠,常年聘請浙江永康錫雕師傅來廠傳授技藝,帶學徒。

保護措施

據2009年9月30日福建省人民政府關於更改部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稱的通知中顯示,泉州市鯉城區文化館為“泉州錫雕技藝”項目保護單位。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2012年,傳承人王志剛的錫雕作品“一帆風順”(古船)、八角錫燈(4.2尺)參加第五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會交易會工藝美術精品展,獲優秀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