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海外交通史陳列館

泉州海外交通史陳列館

泉州灣古船陳列館設在鯉城區開元寺內,主要陳列室1974年從泉州灣後渚港發掘的寧代沉船及其伴隨出土物。

沉船殘長24.20米、殘寬9.15米。船聲扁闊,底尖,船殼板用2至3重板疊合,有13個水密隔艙,主龍骨兩端接合處均有“保壽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泉州海外交通史陳列館
  • 地理位置:鯉城
  • 載重量:200餘噸
  • 長度:34米
根據研究,這是一艘13世紀泉州造的中型遠洋貨輪,長度為34米、寬11米、型深4米,載重量達到200餘噸。
在“泉州海外交通史陳列館”,我們將從大量的珍貴文物和模型中去了解古代泉州、了解古代刺桐港的興衰。泉州,古稱“刺桐”,作為中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曾在東西方文明交流中,占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據記載福建最早的居住者是閩越族,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他們就已“善於造舟“。從1920 年在福建連江出土的獨木舟殘件,能夠明顯地看到有火烘烤的痕跡,這說明在當時人們已經能夠用火和石斧製造獨木舟用於海事活動。由獨木舟發展而來“舢寫船”形狀象一隻栩栩如生的水鳥,它已經具備了福船的一些特徵,可以說是福船的前身。在公元後的十六個世紀裡,福船以它優良的性能、先進的技術成為世界上最先進的船種之一。
三國孫吳時,晉人因永嘉之亂南遷。現在泉州地區的王、林、陳、黃、鄭、唐、邱、何、胡等姓氏的祖先,多來自於中原。他們來到晉江的兩岸,沿江而居,開始把這條江稱為“晉江”。三國吳景帝永安三年(公元260年),由於晉江人南遷,閩南地區人口增加。吳國設定東安縣加強管理。管轄南安、晉江、同安三縣,縣治設在今天的南安豐州,使豐州成為當時閩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1980年,在豐州出土了“太康五年六月六日作”的基礎和一批隨葬的陶製日用品,至今,閩南農村的一些生活用品仍保留著當時的風貌。
古代泉州人的智慧卓越超群,早在一千多年前,他們就能夠用“桐油加釘子”造出世界上最先進的船種:福船中的泉州船。 1925年,泉州灣後諸港曾出土了一艘宋代古船,殘長24.2米,寬9.15米,復原之後,它的長度可以達到36米,寬11米,載重量200噸以上,是當時泉州所造的中型的貨運海船。從它的剖面模型上,我們可以發現它有十三個水密隔倉,水密隔倉在中國的運用始於唐代,比歐洲早了一千一百多年。另外,我們還可以從這艘船模上發現,它的船錨采有物是木爪石碇的結構。近百年來在日本、朝鮮等地發現有不少與泉州船相雷同的碇石,這足以證明古代泉州船的足跡。
近年來,我們在港口附近發現多艘沉船。其中 1980年在法石灣發現的一艘載重量噸左右的宋船上,有一片篾帆的殘件,屬國內唯一的一件珍貴文物。篾帆是泉州古代海船用帆的一種類型。在南宋前,棉花種植紡織沒有廣泛推廣之前,只有官船才用得起昂貴的絲織品作帆。聰明的泉州人用篾片、竹葉等天然植物原料製成篾帆,一直到明朝仍廣泛運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