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書畫裱褙技藝

泉州書畫裱褙技藝

泉州書畫裱褙技藝,福建省泉州市傳統技藝,泉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裝裱工藝始於魏晉南北朝,歷唐、宋、明、清朝,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泉州書畫裱褙技藝始於早期的裱畫師以個體勞動為單位、純手工操作的坊間裱紙、裱畫店鋪。泉州裝裱藝術歷史悠久,世代相傳,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藝流程,具有鮮明的民族民間特色。

2010年,泉州書畫裱褙技藝經泉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列入泉州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項目編號:Ⅷ-14。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泉州書畫裱褙技藝
  • 批准時間:2010年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單位:燦然閣畫廊書畫裝裱部
  • 項目編號:Ⅷ-14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材料,工序,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人物,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書畫裝裱簡稱裱畫,也稱裝潢、裱褙等,主要指以各種紙、絹、綾、錦對書法、國畫作品進行美化裝潢的手工技藝。據《中國書畫裝裱藝術大典》記載,裝裱工藝始於魏晉南北朝,歷唐、宋、明、清朝,集歷代之大成,裝裱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
泉州書畫裱褙技藝始於早期的裱畫師傅張武略、阮積山、曾巫、曾榮基、武榮等一批創建以個體勞動為單位、純手工操作的坊間裱紙、裱畫店鋪。

工藝特徵

泉州書畫裱褙技藝早期所裱出的作品有中堂、對聯、橫批,多用於結婚、慶生、添壽及節日之用,其間也為用於喪事的輓聯提供白中堂及白對聯。後來生產品種逐漸多樣化,也裱褙了花紙、盒紙、撲克紙等,擴大了產品範圍。泉州書畫裝裱裝潢款式有仿古裝池、驚燕、挖裱、宣和裱、冊頁、長卷等。泉州裝裱藝術歷史悠久,技藝精湛,世代相傳,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藝流程,具有鮮明的民族民間特色。
書畫裝裱功能與作用是對書畫作品的“深加工”,通過裝裱和對裝裱面料的選擇、色彩的處理、款式的設計、畫面的形式構成而達到裝裱的最佳視覺效果。通過裝裱使畫件色調雅致平潤、板實,美觀大方,宜于欣賞,延年益存,使畫作成為一件既便於陳列展示、欣賞研究,又有收藏價值的藝術品。

工藝流程

材料

泉州書畫裱褙技藝材料主要有各種紙、絹、綾、錦等。

工序

泉州書畫裱褙技藝的工序主要有托心、方裁、鑲嵌配料、四裁、轉邊、粘串、配背、扶活、研光、批串、配桿、釘銚圈、包頭、上桿、系銚、封箍、扎帶等。
畫心裝裱成普通綾片的工作程式為托心、方裁畫心、刺配鑲料、鑲嵌、扶活、方裁等。
古今珍藏字畫的修復揭裱要揭舊畫、去污痕、去霉、去返鉛、去油污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泉州書畫裱褙技藝歷史久遠,技藝精湛,是泉州各歷史朝代社會經濟狀況在文化藝術上的真實反映。書畫裝裱是一種藝術的再創造,是裝裱師和畫家在創作思維和心靈上的一種相互溝通。同時裝裱技藝中還含有科技手段,使書畫作品成為藝術品,因而具有歷史、文化藝術、科學研究價值和收藏價值。
泉州書畫裱褙技藝是一門獨立的藝術,具有悠久的歷史和鮮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國豐富的工藝及藝術遺產中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

傳承人物

泉州書畫裱褙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物有:洪建萍、俞新生、鄧詩雄、阮德才。
鄧詩雄,男,漢族,1962年5月出生,泉州鯉城區人,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泉州書畫裱褙技藝”。鄧詩雄自幼酷愛書畫藝術,1979年入泉州紙品廠工作,拜洪建萍先生為師,學習書畫裱褙技藝,尤為擅長古今書畫作品的修復揭裱。1982年創辦了“燦然閣書畫裝裱工藝部”,常年為泉州畫院、市美協、市書協和市政府贈送中外來賓的書畫禮品及各種大、中、小型的書畫展覽提供裝裱服務。並不忘收徒傳藝,把“泉州書畫裱褙技藝”傳衍給邱曉諭、林志藝、陳祖德、董拔萃、劉惠德、鄧瑩等下一代。其業績收入《中國書畫裝裱藝術大典》一書。

社會影響

作品交流
2006年,為慶賀中國閩台緣博物館開館,蔡國強創作了大型爆繪壁畫《同文、同種、同根生》,這幅作品的裝裱工作正是由泉州書畫裱褙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鄧詩雄完成的。“鄧詩雄介紹,這幅作品高18米、寬9米,面積達162平方米,裝裱難度大,當時,鄧詩雄和師傅洪建萍在中國閩台緣博物館花了一個月時間才裝裱完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