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妝糕人

泉州妝糕人

泉州“妝糕人”源於中原地區的“捏麵人”,都是以糧食為主要創作原料民間傳統藝術。“捏麵人”始出古代禮俗,始於對天地神鬼的崇拜,是百姓傳統節慶期間祭祀神明的一種祭品,同時又是增添節慶歡樂氣氛的一種傳統手工藝製品。捏麵人在中國流傳很廣,因各地情況不同,製作原料(麥、米)不同,泉州、台灣等地又叫“妝糕人”、“米稞雕”、“糯米尬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泉州妝糕人
  • 源於:中原的“捏麵人”
  • 原料:糧食
  • 性質:民間傳統藝術
分布區域,製作工藝,發展歷程,

分布區域

泉州製作“妝糕人”的藝人主要分布在洛江區雙陽鎮前洋社區張厝村和永春縣石鼓鎮東安村。據傳盛唐時期,有張姓族人入閩,部分定居南安四都。雙陽“妝糕人”的一世始祖張德山大約在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間入閩定居南安四都洋山,二世祖張鳴鳳由南安四都洋山張厝徙居洛江雙陽(時稱晉江縣呂埔),其駐地沿稱洋山張厝,並把“妝糕人”工藝傳承至今。

製作工藝

“妝糕人”是以傳統大米粉、糯米粉、調色素、蠟油等為原料,經過祖傳工藝加工,配製成為五顏六色的具有良好的塑造力的糯米糰,以搓、捏、團、挑、揉、壓、按、擦、撥等多種捏塑手法,再藉助刀、梳子、剪刀等工具,經過製作,塑成高約10厘米的“妝糕人”, 用豎穿“妝糕人”軀體的竹籤舉著或插著。“妝糕人”的服飾、五官以及其他配件,均根據需要由不同顏色的糯米糰黏貼而成。

發展歷程

雙陽鎮前洋居委會張厝村,原全村131戶人家,人口457人,家家戶戶都做“妝糕人”,是名符其實的“糕人村”,由於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物質豐富多彩,傳統“妝糕人”逐漸失去往日的風采,許多人放棄祖傳手工藝,另謀出路。如今只剩兩家張氏後裔逢年過節還做“妝糕人”。
2004年以來,泉州市實施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妝糕人”民間藝術得到復甦。經過科學的研製和配方,新“妝糕人”在質感、外觀、造型、保存期上已明顯的區別於傳統的“妝糕人”,保存期已從原來的最多一個月到現在的永久性保存,其外觀造型已從傳統的、粗獷形的手工製品發展到精緻的、細膩的、惟妙惟肖的手工藝術品。“妝糕人”已成為閩南地區所特所有的藝術奇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