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泉州佛像雕塑技藝(天竺國佛雕)
- 批准時間:2013年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單位:泉州市非遺保護中心、南安市非遺保護中心
- 遺產編號:Ⅷ-23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天竺國”佛雕是百年老字號的佛雕鋪子。漆線雕為佛雕的工序之一,天竺國佛雕傳承人黃裕曾也是聽祖輩說起,家族人從明代開始從事雕刻技藝,直到民國期間,泉州關帝廟失火,毀壞了廟中佛像。於是,關帝廟決定用“打擂台”的方式,挑選最好的佛像。最後,“天竺國”做的關帝像在西藏國等幾家佛雕店中脫穎而出,被安置在關帝廟內。
工藝特徵
天竺國佛雕工藝精美,佛像豐滿圓潤,儀態大方。天竺國佛雕將傳統佛像雕塑手法與漆器工藝結合在一起,能夠雕塑10米以上特大型脫胎佛像,所塑佛像形神兼備,漆線雕塑精美、線條流暢。天竺國佛雕技藝擅長製作脫胎佛像,製作的脫胎佛像具有輕巧絢麗、美觀大方、色彩鮮亮、光潤潔秀和耐酸鹼、不退色、不變形等特點。
工藝流程
天竺國佛雕製作分為木雕、脫胎佛像兩種。
木雕佛像製作工序為:佛像打坯、磨光、打底漆、灰補、上漆、漆線雕、上安金漆、安金箔、配色、上護金油、畫花畫五官等。
脫胎佛像工序為:佛像造型、雕塑、修光、開模、褙袋布、脫模、前後合模、補漆灰、磨光、漆線雕、上底漆、上安金漆、安金箔、上護金油、畫眼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天竺國佛雕技藝歷史悠久,存世佛像較多,對閩南文化的傳播有較高的歷史研究價值。
天竺國佛雕技藝善於在佛像傳神、造意上下功夫,在藝術的內在美、形式美上做文章,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
天竺國佛雕技藝製作的脫胎佛像耐酸鹼、不退色、不變形,具有科學研究價值。
傳承人物
代表性傳承人
泉州佛像雕塑技藝(天竺國佛雕)代表性傳承人物有:黃裕曾、黃藝淵、黃金表。
黃裕曾,1965年5月出生,泉州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泉州佛像雕塑技藝(天竺國佛雕)”。1981年招工進南安工藝廠,從事金木雕、漆線雕工作。1984年進鑫華宗工藝公司,師從黃華宗,學習脫胎雕塑技藝,從事漆線雕、佛像修臉、配色、安金工作。在黃華宗的指導下,全面掌握天竺國佛雕技藝,佛像各種姿態的尺寸比例把握準確、佛像的藝術創作有了很大的提高。2008年帶領徒弟為南安市雲山寺妝塑大大小小脫胎、泥塑、木雕等200餘尊神像,得到海內外信眾的好評。經過長時間的工作和創作技巧,在2002年創辦鑫隆工藝品廠為社會上宗教寺院塑造很多莊嚴美觀的佛像。
黃金表,泉州市第八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泉州佛像雕塑技藝(天竺國佛雕)”。
傳承譜系
第一代:黃依陣(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1935)。
第二代:黃睿弼(清同治十一年(1872)一1925); 黃友澤(清光緒十二年(1886)—1939)。
第三代:黃智杉(又名黃三皇、黃三紅),1923年出生。
第四代:黃華宗(1955—2006)。
第五代:黃裕曾,1965年生;黃藝榮,1976年生;黃藝淵,1978年生;黃藝玩,1980年生。
保護措施
2020年10月22日,南安市天竺國佛雕技藝研究所經南安市民政局核准登記。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2004年11月,天竺國佛雕第三代傳人黃智杉(黃三皇)81歲那年創作的脫胎佛像《布袋和尚》參加“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作品展”,獲得“中國工藝美術傳統藝術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