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四寶

傳統沿河四寶:油桐、烏桕、蜂蜜、白山羊。歷史上的“沿河四寶”形成於明清時期,是“油桐、烏桕、蜂蜜、白山羊”四大農特產品。有古思州文化遺產、黔東特區革命傳統、烏江山峽百里畫廊、土家民族風情等獨特文化資源被譽為“沿河文化資源四寶”。

傳統“沿河四寶”,油桐,烏桕,蜂蜜,白山羊,沿河文化資源四寶,古思州文化遺產,黔東特區革命傳統,烏江山峽百里畫廊,土家民族風情,

傳統“沿河四寶”

清代和民國時期,“沿河四寶”以其量大質優聞名省內外,其地位與“沿河鹽運經濟”同樣重要,是沿河當時經濟的主要支撐。解放初期至七十年代,沿河四寶在全縣國民經濟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沿河一度是全國重點油桐和烏桕生產基地縣,有“中國白山羊之鄉”美譽,1974年全縣中蜂蜜產量為1820擔(統計資料)。八十年代以後,除白山羊有較大發展外,其餘三寶均逐漸下滑,風光不再。白山羊2002年年末存欄296017隻,當年出欄259988隻,以後幾年全縣白山羊年飼養量均在300000隻以上。

油桐

《沿河縣誌 》記載:“沿河縣油桐生產歷史悠久,縣內在唐代就利用油桐籽榨取桐油製作塗料和點燈照明。清代桐油已成為主要經濟林產品之一。民國時期,油桐是縣內主要貿易商品。民國32年(1943年)全縣油桐籽總產800噸。1949年全縣油桐籽總產1129噸。解放後最高的1958年、1959年和1978年年總產3000噸。貴州省糧食廳化驗,油桐籽出油率44.7%,榨出的桐油色澤深黃,油質清澈透亮,附著性好,氣味正常,含水分0.1%,雜質0.07%,酸價為2.4,被涪陵煉油廠評為一級桐油。桐油主要用作塗料,並用於建築、機械、交通、化工等行業。沿河是全國47個油桐主產縣之一,常年產量居全省第三位。“1951——1984年累計收購桐油23365.2噸,縣內銷售1622噸,外調21743.2噸。內銷桐油中工業及其他用油占40.7%,農業用油占33.7%,照明用油占25.6%。”

烏桕

《沿河縣誌》記載“沿河是貴州省烏桕主產縣之一,常年產量居全省第一位,主產地是甘溪、沙子、譙家、官舟區。明萬曆年間縣內利用烏桕籽榨取木油,加工制燭照明。清代烏桕已成為主要經濟林產品。民國時期,烏桕和桐油均為縣內主要貿易商品。民國32年(1943年)全縣烏桕籽總產750噸,1949年為1845噸,1954年達2310噸。烏桕籽出油率35——36%,最高為39%。皮籽合榨榨取木油,皮、籽分榨榨取皮油和梓油。木油是製作肥皂和提取脂肪酸、甘油的原料,梓油是製作油漆的原料,皮油可食,是提取內可可脂的原料。“烏桕油(木油)是沿河縣大宗土特產品,常年產量約500噸,純度達97%以上,產量與質量均居全省首位。1975年收購量高達548.2噸。

蜂蜜

《沿河縣誌》記載:“沿河縣有‘招蜂養羊,不用家糧’的古農諺。明嘉慶年間蜂蜜是縣內主要土產之一。1949年末全縣養蜂11560箱,蜂蜜產量20噸。1974年供銷社收購蜂蜜86.4噸。1976年全縣有養蜂場93個飼養員162人收養蜂2767群。另外還有221戶農民改用木箱人工巢礎飼養中蜂。人類養蜂的歷史可推至原始社會的原始畜牧業,今沿河地區有文字記載的養蜂歷史可溯及巴國時代。《元和郡縣誌》記載,唐代思州(州治今沿河)即以蜂蜜、蜂蠟、茶葉、生漆、硃砂作貢品。

白山羊

《沿河縣誌》記載:“解放後,50年代山羊與中蜂、桐棬一起是‘沿河三大特色’,以其肉鮮味美,膻味輕,富含賴氨酸和谷氨酸;板皮質地緻密,厚薄均勻,張幅適中,皮板柔潤,富有彈性而馳名國內外。70年代,沿河縣被列為全省山羊生產基地縣,是‘貴州白山羊’中心產區。1980年全縣山羊年末存欄90223隻,出欄31100隻。”沿河白山羊以天然放養為主,加上主要牧區邊鄰麻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水草條件幾近原生態,人們都說:“沿河白山羊,吃的是中草藥,喝的是礦泉水,拉的是‘六味地黃丸’。”新時期沿河四寶  新時期沿河四寶:在現代生態農業倍受推崇的當代,沿河自治縣又有四大農業特色產品被譽為“沿河四寶”,它們是:姚溪貢茶、金竹貢米、沙子空心李、困龍山鐵叫雞。1、姚溪貢茶  姚溪貢茶是一個沿河地方優良茶種,主產於沿河北部姚溪一帶,屬苔茶類,茶葉主要特點:茶味清香醇厚、耐泡。據《華陽國志》,《茶經》等記載,今沿河北部姚溪一帶出產好茶的歷史可溯及巴國時代,姚溪茶至少在唐代已成名並已進貢。沿河縣現有茶園面積近2萬畝,宜茶區規劃茶園面積20萬畝,主要生產姚溪貢茶。姚溪貢茶不僅是傳統歷史名茶,也是今天沿河生態茶業的主打品牌。姚溪貢茶既是一個茶葉品牌,又是一個特優茶種,其文化價值、生態價值、經濟價值均不可低估。
金竹米、姚溪茶、都濡春等歷史農業品牌也應形成於兩漢、南北朝之間,以致隋、唐在這一帶設郡縣治所,地方政府就以現成的地方名優特產品金竹米、姚溪茶、都濡春等進貢朝廷。這與《茶經》、《元和郡縣誌》等史料記載相吻合。宋代著名詞人黃庭堅在其詞作《阮郎歸 茶》中記述尤為詳盡:“黔中桃李可尋芳,摘茶人自忙。月團犀胯斗園方。研膏入焙香。 青箬裹,絳紗囊,品高聞外江。酒闌傳碗舞紅裳,都濡春味長。”
短短四十七個字,寫了產茶的黔中“桃花源”環境及茶產業的興旺“忙”;寫了茶品種、品牌(紅茶、綠茶,月團、犀胯等)爭奇鬥豔、包裝華貴、制茶工序複雜工藝考究(研、焙),形色具佳、香味宜人;寫了茶品質與品牌名氣(品高聞外江),品質極好,聲名遠播長江流域及中原地區(古時稱烏江為內江、外江則指烏江以外的長江流域及其它地區);寫了本地區茶文化繁榮(酒闌傳碗舞紅裳,都濡春味長)。
《茶經》記載:“茶出黔中,生思州、播州、費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極佳。”民國《沿河縣誌》亦載:“茶 以縣北姚溪所產為佳。”作為茶的重要原產地之一,這一地區野生茶樹品種和栽植茶樹品種都很豐富。重要的有家茶、大樹茶、苔子茶、刺茶、老鷹茶等。姚溪茶屬於苔子茶,是地方特色優良品種,至少已有兩千年以上的栽培歷史,非常適應這一地區的土質氣候條件。姚溪茶有長勢旺、產量高、易採摘等特點。加工成的茶葉十分耐泡,多次沖泡不會有白水味,香氣自然,湯色微青,其味淳厚優雅,入口舌邊回甜、齒間生風……2、金竹貢米  金竹貢米產於沿河北部塘壩鄉金竹一帶,相傳唐宋時期曾為貢品。金竹貢米聲名遠播,金竹梯田風光聞名省內外。沿河縣北部金竹一帶種稻歷史悠久,土質肥沃,水熱條件好,所產稻米蛋白質和油分含量較高,香味濃郁,有“隔日剩飯返生”的特點。沿河縣共有優質稻適宜稻田11萬畝,具備金竹貢米產業化經營的良好條件。沿河優質米適宜區主要有北部優質米產區,以環公溪口地區的新景、客田、塘壩為中心區,適稻田面積5萬畝,優質米品牌為金竹貢米,加工、包裝、貯運中心為公溪口。中南部優質米產區,以官舟水庫灌區和峽門口水庫灌區及毛田——石灰優質米產區為中心區,適宜稻田面積6萬畝,加工、包裝、貯運中心為淇灘。南北兩個優質米產區可統一品牌為 “金竹貢米”,若按畝產1000斤成品米計算,年產優質米總量可達5500萬千克,按每千克3元計價,年產值可達16,500萬元。3、沙子空心李  沙子空心李為沿河特有優良品種,具有獨特風味,有300餘年栽培歷史,被譽為“人間仙果,李中茅台”。移栽外地,目前為止,沒有成功範例。現栽培面積10000餘畝,掛果面積5000餘畝。 沿河自治縣盛產的“沙子空心李”已於2006年榮獲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稱號。
沙子空心李產於沿河自治縣沙子鎮、中界鄉一帶,李子呈圓形,果肉金黃,色澤鮮艷,果肉脆嫩,清香濃甜,汁多爽口,蛋白質、維生素及微量元素含量豐富,是極好的鮮食果品。從盛花期到果實成熟135天,一般在七月下旬成熟,成熟時平均單果重量35克,最大單果重50克。成熟後的李子外表披上銀灰色臘質保護層,肉核自然分離,“沙子空心李”由此得名。民諺有“桃飽梨飢,李子吃了拉稀”的說法,沙子空心李卻不僅風味極佳,口感特好,而且無論一次吃多少都不會壞肚子,還有“開脾健胃,滋潤肌膚”的養生效果。
近年來,由於沙子空心李具有獨特的風味和品質,日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在重慶四川、湖南、湖北等貴州毗鄰地區熱銷,栽種面積和產量也大量增加,還建起了產區保鮮庫和種苗場,加工廠也正在籌建之中,產業化經營的格局初步形成。4、困龍山鐵叫雞  沿河縣北部的困龍山地區,有一種叫做鐵叫雞的優良家禽品種,肉質細膩,毛色黑亮,抗逆性強,產蛋率高。鐵叫雞主產於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北部後坪、客田、塘壩等鄉鎮的困龍山區。本雞種全身毛色烏黑油亮,紅冠,啄、爪黑色;生長快,抗逆性強;體型較大,成年母雞每隻2千克左右,成年公雞每隻3千克左右;肉質細嫩,產蛋率高(當地民諺:麻一千,黑一萬,白雞母,不生蛋);外觀優美,活潑好動,可作肉雞、蛋雞、觀賞雞(當地民諺:金貓銀狗鐵叫雞)品種。據調查,目前主要為農家散養,年飼養量10萬隻以上,主要銷往彭水、武隆、務川、沿河等附近幾個縣城,部分銷往遵義和重慶。

沿河文化資源四寶

被譽為“烏江明珠”的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文化資源獨特。有古思州文化遺產、黔東特區革命傳統、烏江山峽百里畫廊、土家民族風情等獨特文化資源被譽為“沿河文化資源四寶”。

古思州文化遺產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置羈縻思州,武德四年置務州治務川(今沿河河東古城、經治州),貞觀四年(公元630年)改務州為思州。北宋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思州治遷今務川,思州(務州)治今沿河500年。其中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至北宋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的497年,思州(務州)治所在今沿河縣城河東古城,這在《元和郡縣圖志》、《舊唐書》、《貴州通志》等史書中有明確記載,實地踏勘考證,至今仍然能夠得到豐富的確切的實物佐證,古石板街、古碼頭、古城護城河、古城內外城牆等,遺蹟宛然,古城形制依稀可辨。唐武德元年至武德四年之羈縻思州,目前尚不能準確定位其治所地點,只能根據《貴州通志》、《元和郡縣圖志》、《思南府志》、《岑鞏縣誌》、《沿河縣誌》等史書記載,推測其治所在今思渠荷葉坪至印江河口之間,可能性最大的是荷葉坪古城和城址頭古城,其次黑獺、官壩、壩沱、沿河城區亦有較大可能。
盛唐時期的思州,轄區包括今沿河、務川、酉陽、秀山、印江及德江大部、思南一部,總面積20000平方千米以上。從轄區面積、交通區位、戰略地位、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等方面考察,思州都是當之無愧的黔中首郡。今貴州地區歷史上最早的書院之一“鑾塘書院”創辦於唐宋時期的思州,今貴州歷史上最早的名茶“思州茶”也成名於唐代思州。《茶經》、《貴州通志》等史料上有記載。
唐宋思州,到元明間演變為思州、思南兩大宣慰司。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裁思州、思南兩大宣慰司設立思南、思州、烏羅、石阡、銅仁、新化、黎平、鎮遠等八府,並在思州、思南八府基礎上建立了貴州行省。也就是說,唐代思州是明代十三行省之一的貴州行省的淵源,歷史上有“先有思州,後有貴州”之說。有人說,古思州是一位文化老人,以烏江文明扁擔,一頭挑彭水、涪陵,一頭挑思南、鎮遠,挑走古時黔中道,挑來今日貴州省。貴州簡稱“黔”,就是為了紀念古思州這位烏江文化老人。

黔東特區革命傳統

1934年5月至1934年12月間,由賀龍、肖克、任弼時、夏曦、關向應、王震等領導紅二軍團、紅六軍團建立的黔東革命根據地,其首府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駐沿河縣土地塆。黔東特區包括沿河縣大部、印江、德江、松桃、酉陽、秀山等縣一部,方圓200餘里,人口10萬多。根據地建有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和20個區革命委員會及100多個鄉蘇維埃政府。黔東特區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雲貴高原上第一塊紅色根據地。三千多黔東兒女參加紅軍,其中沿河有兩千餘人。黔東人民為中國革命付出了巨大犧牲,作出了重大貢獻。黔東特區革命傳統是沿河人民、黔東人民、湘鄂川黔邊區人民以至全中國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舊址也被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舊址及上百個遍及沿河全縣的黔東特區時期革命遺址與紀念地,是開展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也是發展紅色旅遊的重要資源。

烏江山峽百里畫廊

烏江流經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境132千米,形成89千米長的雄奇壯美的山水畫廊。烏江山峽百里畫廊由夾石峽、荔枝峽、銀童峽、土坨峽、王沱峽等峽段組成。烏江百里畫廊植被良好,喀斯特地貌十分發育,有人字瀑、羞女泉、白龍過江、佛指山、望夫石、天生橋、珍珠洞、朱家洞、暗溪等水文與地質地貌奇觀;百里畫廊還是一座原生的、露天的烏江歷史博物館,有數十千米烏江古纖道,有黑獺原始村落遺址、思渠荷葉坪古城遺址、洪渡古鎮、龔灘古鎮、思渠古鎮、淇灘古鎮、夾石古鎮和蠻王洞等人文景點景觀。沿河烏江山峽百里畫廊,秀比桂林山水,雄及長江三峽,內藏桃源仙境荷葉坪,外被麻陽河與梵淨山兩大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承載烏江文明和古思州文化遺產,被譽為“烏江縮影古思州”。2009年,烏江山峽百里畫廊被命名為“沿河烏江山峽風景名勝區”,12月28日,以【國函152號】公布為第七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這個“烏江縮影古思州”,其資源稟賦可資申報世界級的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

土家民族風情

沿河是全國四個單一土家族自治縣之一,土家族民族風情十分濃郁。沿河土家族包白頭巾、祭土王、跳擺手舞、唱打鬧歌、哭嫁、飲麻糖酒、吃灰豆腐,民俗古樸,民族文化豐富多彩。有載歌載舞、優美抒情、女高男低、風趣詼諧的土家花燈;紅燈萬盞、一片纏綿、語彙含蓄、優美明快的土家擺手舞;氣勢揮泓,剛猛豪放,動作如行雲流水的民間集體舞蹈“肉蓮花”;高亢激越、即興創作、隨口演唱的土家族民歌;音色柔和、曲調歡快、活潑優美的民間自製樂器“咚咚奎”;曲版豐富、急促明快、波瀾起伏的“耍鑼鼓”;結構規整、音韻優美、旋律流暢、號稱人類原始戲劇“活化石”的儺壇戲;動作完整、自然奔放、活潑靈巧的“打繞棺”;情真意摯、內涵豐富、催人淚下的“哭嫁歌”;聲情並茂、粗獷有力,唱山歌與敲打樂緊密結合,功利性和娛樂性有機統一的“薅草鑼鼓”;風格多樣、美觀實用、獨具神韻的土家民居吊腳樓,都極具觀賞價值和研究價值。土家民族風情原汁原味,頗具特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