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漢字釋義,常用詞組,古籍解釋,沼澤的成因,水體沼澤化,陸地沼澤化,沼澤類型,富養沼澤,貧養沼澤,中養沼澤,沼澤生態,生活型,生態類型,物質循環,水文特徵,利用保護,如何逃脫,
介紹
不論在高地還是低地,都會有危險的沼澤,不小心掉進去,也是有可能喪命的。活命的方法與身陷流沙時的情形是一樣的:不要掙扎,應採取平臥姿勢,儘量擴大身體與泥潭的接觸面積,慢慢遊動到安全地帶而脫險。怎樣識別危險的泥潭
泥潭一般在沼澤或潮濕鬆軟泥濘的荒野地帶。看見寸草不生的黑色平地,就更要小心了。
同時,應留意青色的泥炭蘚沼澤。有時,水苔蘚滿布泥沼表面象地毯一樣,這是最危險的陷井。
如非要走過滿布泥潭的地方不可,應沿著有樹木生長的高地走,或踩在石南草叢上,因為樹木和石南都長在硬地上。如不能確定走哪條路,可向前投下幾塊大石,試試地面是否堅硬;或用力跺腳,假如地面顫動,很可能是泥潭,應繞道而行。
身陷沼澤自救,假如你被沼澤陷住可按流沙中自救方法進行自救,方法完全一致。在沼澤地怎樣維持命在廣闊的沼澤地帶,最大的威脅是潮濕寒冷的天氣。若弄濕了衣服,又暴露在寒風之中,就會很容易凍壞應儘快尋找動物躲避風雨的地方,如樹林、矮樹叢、洞穴、岩石、堤岩等。沼澤地上的羊圈、牛棚也是避風的好地點。收集雨水或把冰雪融化來作飲用水。
漢字釋義
池水 [pond water]
御坐前建蓬萊山,曲池接筵,飛沼
拂席。——《水經注》
常用詞組
沼地
[ooze; bog; marsh] 常常被水淹沒的低洼濕地。
[marsh gas;methane] 由
湖沼地內植物腐爛形成的可燃氣體,主要由甲烷組成。也能用人工製造,用作燃料和化工原料。
沼澤。
沼澤地。
[swamp]∶低洼、潮濕、積水的地帶。
國際標準漢字大字典沼 zhǎo ㄓㄠˇ
池子:池~。~地。~澤。~氣(化學名詞,即“甲烷”)。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巳集上】【水字部】沼 ·康熙筆畫:9 ·部外筆畫:5
《唐韻》之少切《集韻》《正韻》止少切《韻會》止小切,𠀤昭。上聲。《說文》池也。一說圓曰池,曲曰沼。《詩·召南》於沼於沚。
又《集韻》之笑切,音照。義同。
沼澤的成因
通常把比較平坦或稍為低洼而過度濕潤的地面稱為沼澤。沼澤中生長各種喜濕植物,並有泥炭層。在沼澤物質中,水占85—95%,乾物質(主要是泥炭)只占 5—10%。水分條件是沼澤形成的首要因素。只有過多的水分才能引起喜濕植物的侵入,導致土壤通氣狀況惡化,並在生物作用下形成泥炭層。沼澤形成過程基本上有兩種情況,即水體沼澤化和陸地沼澤化。
水體沼澤化
沿湖岸水生植物或漂浮植氈向湖中央生長,使全湖布滿植物,大量有機物質堆積於湖底,形成泥炭,湖漸變淺,最後形成沼澤。低洼平原的河流沿岸沼澤化過程與此相似。當河水不深、流速也不大時,水生植物從岸邊生長,造成泥炭堆積,最終導致河流沿岸的沼澤化。這些都屬於水體沼澤化。
陸地沼澤化
陸地沼澤化表現為多種形式,但基本形式是森林沼澤化和草甸沼澤化兩種。在過濕區域的森林砍伐跡地或火燒跡地上,草本植物大量繁殖,一方面阻礙木本植物的生長,另一方面又成為苔蘚植物的溫床,最後形成苔蘚沼澤。這是森林沼澤化。地表長期處於過濕狀態,特別是河水泛濫及鄰近水體沼澤化的影響,使潛水位升高或地下水出露地表,造成草甸的過度濕潤,以致低洼處水分積聚,土壤中形成嫌氣環境,死亡有機質在嫌氣細菌作用下,緩慢分解而形成泥炭層。這是草甸沼澤化。此外,海濱高低潮位之間反覆被海水淹沒的平坦海岸地帶,也可形成沼澤,高山或高原多年凍土區的古夷平面、寬廣河流階地、甚至平坦分水嶺上,凍土層阻礙地表水下滲,即使降水量並不豐富,地表仍能處於過濕狀態,形成沼澤。
沼澤類型
根據泥炭沼澤的發育過程,主要是泥碳的累積過程可分為低位、中位和高位沼澤,即富營養、中營養和貧營養沼澤。
富養沼澤
又稱
低位沼澤,是沼澤發育的最初階段。沼澤表面低洼,經常成為地表徑流和地下水匯集的所在。水源補給
富養沼澤主要是地下水,隨著水流帶采大量礦物質,營養較為豐富,灰分含量較高。水和泥炭的pH值呈酸性至中性,有的受土壤底部基岩影響呈鹼性。如中國川西北若爾蓋沼澤的泥炭呈鹼性反應,就是因為該區基岩多為灰質頁岩與灰岩夾層,pH值多在8左右。富養沼澤中的植物主要是苔草、蘆葦、嵩草、木賊、榿木、柳、樺、落葉松、
落羽松、水松等等。
貧養沼澤
又稱
高位沼澤,往往是沼澤發育的最後階段。隨著沼澤的發展,
泥炭蘚增長,泥炭層增厚,沼澤中部隆起,高於周圍,故稱為高位沼澤或隆起沼澤。水源補給僅靠大氣降水,水和泥炭呈強酸性,pH值為3~4.5。灰分含量低,營養貧乏,故名。沼澤植物主要是
苔蘚植物和小灌木杜香、越橘以及草本植物棉花莎草,尤其以泥炭蘚為優勢,形成高大蘚丘,所以貧養沼澤又稱泥炭蘚沼澤。
泥炭蘚沼澤,即高位沼澤,主要分布在北方針葉林帶,由於多水、寒冷和貧營養的
生境,泥炭蘚成為優勢植物,還有少數的草本、矮小灌木及喬木能生活在泥炭蘚沼澤中,例如羊鬍子草、越橘、 落葉松等,優勢植物是
泥炭蘚屬。
若爾蓋沼澤 中養沼澤
又稱中位沼澤,屬於上述兩者之間的過渡類型,由雨水與地表水混合補給,營養狀態中等。有富養沼澤植物,也有貧養沼澤植物。苔蘚植物較多,但尚未形成蘚丘,地表形態平坦,稱為中位沼澤或過渡沼澤。
由於沼澤地的土壤有泥炭土與潛育土之分,沼澤可分為
泥炭沼澤和潛育沼澤兩大類。
另外,按植被生長情況,可以將沼澤分為草本沼澤、泥炭蘚沼澤和木本沼澤。
沼澤生態
沼澤里的植物茂盛,一般是挺水植物偏多,草的高矮根據不同地理氣候條件決定:緯度較高地區的沼澤草比較高,緯度較高地區的沼澤草較矮,甚至很大部分是苔蘚。荷花、蓮花也是沼澤濕地的常見植物,它們就屬於挺水植物。一些喜濕和耐澇的樹種會在沼澤里長得很大,一個明顯特徵是它們的根基往往很粗。另外沼澤中還生活著多種動物,形成了不同類型的
生物群落。
生活型
沼澤植物生長在地表過濕和土壤厭氧的
生境條件下,其基本生活型以地面芽植物和地上芽植物為主。密叢型的莎草科植物如苔草屬、棉花莎草屬,嵩草屬等占優勢,用地面芽分櫱的方式,適應於水多氧少的環境,並形成不同形狀的草丘:點狀、團塊狀、壟崗狀、田埂狀等。後三種草丘的形成,除與組成植物的生物學特徵有關外,還與
凍土的融蝕有關。它們是形成泥炭的主要物質來源。此外,沼澤植物一般莖的通氣組織發達,這也是對氧少的適應。
森林沼澤中有高位芽和地上芽的喬木和灌木。貧養沼澤中喬木發育不良,孤立散生,矮曲、枯梢,生長慢,形成小老樹。如中國興安嶺的沼澤中,樹齡150年的興安落葉松樹高才4.5米;北美的北美落葉松,樹齡150年,樹高僅30厘米。灌木有樺屬、柳屬。小灌木有杜香屬、越橘屬、地桂屬、酸果蔓屬、紅莓苔子屬等。它們在貧養沼澤中,往往形成優勢
層片,種類多,蓋度大。
在中養和貧養沼澤中,地面芽苔蘚植物種類多,蓋度大,常形成緻密的地被層和蘚丘。其中以泥炭蘚最發達。泥炭蘚丘高度不一,中國和日本的蘚丘一般較矮,小於0.5米,歐洲和北美的稍高。
生態類型
貧養殖物--圓葉茅膏菜根據
沼澤水和泥炭的營養狀況的不同,沼澤植物分
富養植物和貧養植物。在以
地下水補給為主的營養較豐富、灰分含量較高的條件下生長的植物,稱為富養植物。如蘆葦、苔草、榿木、落羽杉等;在以大氣降水補給為主的營養貧乏、灰分含量較少的條件下生長的植物,稱為貧養植物。貧養植物對惡劣環境具有特殊的適應性:有的植物頂端具有不斷生長的能力,如泥炭蘚和檜葉金髮蘚,有的植物具有生長不定根的能力,如圓葉茅膏菜(圖1),因此它們能從沼澤表面吸收養料和水分。有的沼澤植物具有旱生結構,如葉片常綠,革質,有絨毛等,這樣可以防止水分過分蒸騰,也是對強酸性基質的適應。沼澤中還有營動物性營養的捕蟲植物,利用葉片上的腺體,消化動物的蛋白質,以彌補營養不足。中國有多種茅膏菜和豬籠草,北美有瓶子草和
捕蠅草,南美火地島則有茅膏菜和捕蟲菜。
物質循環
碳
沼澤中的碳,是來自大氣和溶解於水中的二氧化碳,以及泥炭中的有機物質的分解。沼澤的碳循環,首先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固定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合成碳水化合物。一部分碳水化合物,又被
植物呼吸作用消耗,產生二氧化碳,返回土壤和大氣中,完成碳的簡單
循環過程。其次是在植物殘體通過泥炭化過程形成泥炭,在需氧性細菌作用下,泥炭中有機物質被分解,釋放出的二氧化碳參加生態系統碳素循環。在泥炭的有機物質中含有纖維素和半纖維素等。多糖類物質,在細菌、真菌和少數放線菌所分泌的水解酶的作用下,分解為單糖,如
葡萄糖等。
葡萄糖在不同條件和不同微生物作用下的分解產物有很大差異。沼澤地表有常年積水和季節性積水兩種情況,這兩種不同情況下二氧化碳的釋放過程不同。季節性積水沼澤在乾季時,葡萄糖經需氧性的細菌和真菌的分解,最後產生二氧化碳、水和能量,二氧化碳返回土壤和大氣中。常年積水沼澤或季節性積水沼澤在雨季時,葡萄糖經厭氧性細菌分解,首先形成有機酸和二氧化碳,最後釋放出
甲烷和氫氣。二氧化碳為中間產物,部分返回大氣中。
泥炭中的碳含量較高,但沼澤類型不同,泥炭種類也不一樣;相應地泥炭含碳量也有差別(表3)。此外,在
泥炭有機質含量基本相同的條件下,含碳量與分解度有關,分解度大者,含碳量高,反之則小。泥炭的含碳量,還隨著地質年代而增加。據估算,含碳量增加2~3%,需要5 000~8 000年。因為碳聚積是依靠緩慢進行的次生縮合過程、脫水過程和脫羧基作用。
煤是含碳物質,是古代沼澤中的植物殘體形成的泥炭,在漫長的地質時期中經壓力成岩作用而形成的。煤由於地殼變動才露出地表,經過風化或人類燃燒,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被釋放到大氣中,參與地球碳的循環。這種通過沉積物的
碳循環的周期比大氣碳循環長得多。
氮
氮循環過程比碳循環複雜。沼澤生態系統中氮素的來源有大氣中的游離態氮、降水攜帶的少量硝態氮和銨態氮,還有泥炭中的含氮有機物質,如蛋白質、
腐植酸、生物鹼等。
大氣中的游離態氮,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要經過固氮細菌的固氮作用,才能被植物吸收。沼澤植物榿木根部的束狀大根瘤中,生活有共生的放線菌,它們能固定大氣中的氮,故榿木沼澤中,氮的含量較多。
沼澤中氮的循環主要是泥炭中的含氮有機物質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經過複雜的生物化學過程釋放出氮,但是在需氧條件下與厭氧條件下的含氮有機物質分解過程不同。需氧性細菌分解發生在乾季泥炭的表層,泥炭中含氮有機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轉化為氨。其中一部分氨返回土壤被植物利用;還有一部分又可在亞硝化細菌和硝化細菌的作用下,氧化為
亞硝酸及硝酸鹽類,被植物吸收。
泥炭中含氮量在沼澤地表常年積水情況下,以厭氧性細菌活動為主,兼有需氧性細菌活動。氮的轉化以
反硝化過程為主。反硝化細菌以
亞硝酸及硝酸鹽作為氧的來源,將
化合態氮轉化為游離態氮返回大氣中,實現了氮的循環。
泥炭中的含氮化合物90%以上是有機態氮。泥炭含氮量隨著泥炭類型而不同,富養泥炭含氮量高,貧養泥炭含氮量低。
水文特徵
沼澤水的存在形式:是以水重力,毛管水薄膜水等形式存在於泥炭和草稿層中。
沼澤水量平衡:蒸發量大、徑流量小是沼澤水量平衡的突出特點。
沼澤水的運動:沼澤徑流可分為沼澤地表徑流和泥炭層徑流。
沼澤水質特徵:沼澤水富含有機質和懸浮物,生物化學作用。
利用保護
沼澤既是
土地資源,又有寶貴的泥炭和豐富的生物資源,此外它在保持地區生態平衡等方面,也具有一定意義。不能將沼澤看成"荒地",盲目進行開墾。應根據
沼澤類型和分布地區的特點,把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結合起來。
分布在河源區的大面積沼澤,是水的貯藏體,具有蓄水保水作用,對涵養水源,調節河川徑流和河流補給起一定作用,它可以減少一次降雨對河流的補給量,削弱河流洪峰值和延緩洪峰出現時間,還使當年水不至完全流出,延長匯水時間。因此應加以保護。
沼澤是天然的大水庫,它通過水麵蒸發和植物的蒸騰作用,增加大氣濕度,調節降雨,有利於森林和農作物生長、促進農、林、牧業的發展,同時對人體健康也有良好作用。因此,開發沼澤必須十分小心,防止因開發而破壞地區的生態平衡。
沼澤中有許多動、植物資源。如蘆葦是造紙原料和人造纖維和編織等原料,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嵩草和苔草的嫩葉為牲畜喜食的優良牧草。森林沼澤中的漿果,如篤斯越橘、藍靛果忍冬等都可食用,又是釀酒原料。沼澤中還有許多藥用植物,如金蓮花、澤瀉、慈姑、泥炭蘚等。對這些植物資源,應有計畫地合理利用,並加以培育和保護。沼澤中植物豐富,水源充足,是一些候鳥,如珍貴的丹頂鶴、
黑頸鶴、天鵝和許多水鳥的棲息場所。對這些動物資源也應加強保護和管理。
沼澤中的泥炭,含有大量的植物孢子和花粉,對研究古氣候、古植被的形成與演變,古地理的發展規律等方面,具有科學價值,因此,不能把所有沼澤都作為開發對象,它們中的一部分應得到絕對保護。
另一方面,
富養沼澤的地面較平坦,其中泥炭層薄的沼澤地,有一定潛在肥力,經過排水疏乾可改良成牧場,也可以開墾成為農田。可採用混土壓沙和挖排水溝等方式改造沼澤地,種植蔬菜和水稻,這在許多國家獲得成功。林區的富養苔草沼澤經過挖溝排水築台,造林成活率高,一般達90 %以上。同時,沼澤中豐富的
泥炭資源可作燃料。泥炭還可以製作土壤改良劑、
營養土、營養缽等套用於園藝花卉。另外,在
泥炭沼澤中,還蘊藏著在農業、工業、能源和環境保護等方面均有廣泛用途的
泥炭資源。但一切大規模的開墾和開發利用,必須經過充分的論證才能進行,要充分考慮到可能發生的生態後果。並且開發要有限度,在開發時要採取保護生態平衡的補充措施。
如何逃脫
沼澤,很多叢林冒險片都會出現的殺手,那么,我們如果陷入沼澤,該如何逃脫?當我們陷入沼澤時,首要的一件事,就是不要慌,你越慌就會想去掙扎,而你也就會越陷越深。
當你平靜後,看看四周,是否有東西可以讓你藉助一下。如果沒有,你可以將身體趴在沼澤上,增加身體與沼澤的接觸面積,減少壓強,使身體浮在沙面上。接著輕輕的抖動自己的手,將其中一隻手拉出沼澤,把拉出來的手放在沙面上,繼續拉另一隻手。拉出手後,立即匍匐在沙面上,抖動自己的腳,使腳周圍的流沙疏鬆,再將腳拉出來,一隻一隻拉的拉,別急,這件事可能要花上很長時間。用仰泳的姿勢離開沼澤,直至硬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