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成都這座城市的“文學地圖”。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治癒系成都:青羊宮到浣花溪
- 創作年代:2014年
- 作品出處:《大學·作文獨唱團》2014年第10期
- 文學體裁:文化散文
- 作者:林雪濤
作者簡介,作品原文,
作者簡介
林雪濤,編輯,重慶市優秀科普作家,中國教育學會會員、四川省散文學會會員,長期從事文學創作和傳媒研究。
作品原文
移居成都的茂利姐對我說:“在成都,你常常不知不覺就會走進一片詩情畫意的天地。”
我去過成都多次,這座城市似乎具有一種治癒的能量,讓人在詩意中棲居,或靜默發獃,或恣意遐想,或縱情欣賞,忘卻該忘卻的,找回該獲得的。這個治癒系成都,不在春熙路,不在錦里,不在寬窄巷子,而是遠離喧囂人潮,散落在一些街巷、祠堂、河岸、溪潭。
當年走馬錦城西,曾為梅花醉似泥。
二十里中香不斷,青羊宮到浣花溪。
陸游曾宦遊成都浣花溪,拜謁杜甫草堂,晚年時,他憶及這段旅程,念念不忘,寫下《梅花絕句》。讀著節奏輕快、氣息清爽的詩句,我頓時對“青羊宮到浣花溪”充滿嚮往。
說走就走,利用周末的時間,我乘上列車跨越百里,隻身抵蓉,游賞這段詩情畫意的旅途。從青羊宮到浣花溪是一條文藝線路,沿錦江南河溯流而上,青羊宮、琴台故徑、百花潭公園、成都蜀錦織繡博物館、四川博物院、浣花溪公園和杜甫草堂星羅棋布,點綴兩岸。
【穿故徑,入花潭】
我從旅捨出來,幾分鐘步行到通惠門,大街一側,宏大精緻的仿古牌坊映人眼帘,過往遊客無不駐足或回首。
這是“琴台故徑”,一個可以追憶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地方。它是一條特色文化商業街,兩旁商戶林立,古玩字畫,珠光寶氣。
道路中間“鳳求凰”主題雕塑映襯蜀風漢韻,演繹著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愛情故事。漢代銅車馬飛奔,駿馬揚蹄,車輪滾滾,帶人夢回遠古;司馬相如端坐撫琴,卓文君翩躚起舞,重現愛情絕唱;青銅龍形燈傲然挺立,靜默歷史風雲;鳳凰靈鳥盤旋上空,漂游吟唱……
司馬相如,漢代辭賦家,有才有貌,他鼓琴而歌,一曲《鳳求凰》打動當時巴蜀第一才女加美女的卓文君。文君夜奔相如,倆人馳歸成都。生活窘迫,文君賣掉頭飾,相如賣掉車馬,兩人開起酒肆。從此,文君當壚沽酒,相如一旁滌器。
有一美人兮,見之不忘。一日不見兮,思之如狂。
鳳飛翱翔兮,四海求凰。無奈佳人兮,不在東牆。
將琴代語兮,聊寫衷腸。何時見許兮,慰我彷徨。
願言配德兮,攜手相將。不得于飛兮,使我淪亡。
“鳳兮鳳兮歸故鄉,遨遊四海求其凰。”司馬相如對卓文君的傾慕大膽而熾熱。《鳳求凰》就是兩人在未曾謀面之前,相如對文君“未見便已鐘情”的表白。之後,倆人才開始“一見之後繼續鐘情”。
走在青石鋪就的街道上,我們現在體會到的文君與相如,不是生活的清苦,卻是愛情的甜美。那甜美,源自“願得一人心,白首不分離”的幸福。
走到琴台故徑的盡頭,路口對面,一座古樸典雅風雨廊橋引路,對岸,綠樹成蔭的小半島便是“百花潭公園”。
百花潭的名字,來源於一個繽紛美麗的傳說。《蜀中名勝記》說,浣花溪亦名百花潭,溪上民家之女任氏,家境寒微,勤勞善良。一日,任氏女在溪邊為痴僧洗滌袈裟,朵朵蓮花應手而出,整個水面素花滿潭,故名百花潭。
公園大樹參天,花草點綴,盆景婀娜。河畔、樹下、潭邊、假山間,四處角落,有人靜坐休憩,有人漫步徐徐,有人端書閱讀,有人吹奏絲竹,充滿人氣卻不顯喧鬧,一片祥和。
本來公園到處都有,但此處卻有特色。百花潭公園中有一座庭院名叫“慧園”,是以巴金小說《家》中的高家大院為原型修建的,形成了一個小巧玲瓏的巴金紀念館。
細細品味,我覺得慧園這個名字取得很好。它本是《家》中人物高覺慧的慧字,牽出人物的品格與精神;若從漢字本身的含義上看,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都放在心上,稱之為慧。一字之妙,寓意多重,充滿想像力。
慧園前後兩院,廳堂中陳列了一些巴老的照片、書籍、書櫃和沙發等實物,頗有歲月痕跡。院子裡擺開木桌和竹椅,人們在此小聚、閒聊以及棋牌娛樂,茶香繚繞,有說有笑。幾年前,著名作家肖復興來此遊覽,看到慧園擴展的商業氣息和人們在慧園休閒的情狀,不禁覺得“眼前的慧園不再是覺慧的家,而是頹敗得很”。不過,我覺得,人們選擇在文化勝地享受時光,別有一番雅致情調,這些文藝元素更是妝點和精緻了我們的世俗生活。正如肖復興先生後來認為的那樣,“文學本來就不是什麼非登大雅之堂不可的事,和鄉親們一道喝喝茶,吃吃飯,有煙火氣,有鄉土氣,有什麼不好?到慧園而能覺慧者,那不過是額外的贈品”。在我看來,成都的文藝范兒,正是人們詩意地棲居在城市當中,愜意地過著日常的生活。
【青羊宮,印象中的故地】
緊鄰琴台故徑,與百花潭公園隔河相望,青羊宮側依一環路,青煙裊裊。
據我爸講,在我很小的時候,他曾帶我到過青羊宮,摸過銅羊。我確實記得在我四五歲時,老爸從縣城到省城出差,帶著我到過成都,奇怪的是,我的記憶中沒有任何青羊宮的印象。因此,我對青羊宮感到既熟悉又陌生,對裡面的銅羊充滿好奇。長期以來,我只知道青羊宮有“川西第一道觀”之譽,黃巢起義的時候,唐僖宗避難於蜀中,曾將此作為行宮。
真沒想到,十塊錢的門票還包含導遊講解。一群人跟在一個道姑模樣的導遊後面,導遊在走在前面,極其熟練地講述著“青羊宮如何如何”“太上老君如何如何”“唐朝皇帝如何如何”之類的話。一路經過混元殿、八卦台,遊客邊看邊聽邊,導遊則一直不斷地根據眼前的建築講述著諸如“方位如何重要”“神仙如何保佑”這樣的道理,越說越神……走到三清殿前,一群人拿起手機相機,正準備拍照,導遊見狀,阻止大家:“不要拍照。相機有光,神像有光,兩光相碰,必有一傷。傷到誰都不好。”她這一說讓我心頭有些牴觸,好吧,收起相機,但心裡仍舊有些不太舒服。直到後來導遊又說了一句話,我才覺得比較中肯,比較能讓人接受,她說:“不求信仰,但求尊重。”
端坐在三清殿前的兩隻青羊,是青羊宮的鎮宮之寶,一隻獨角青羊,一隻雙角青羊,都是黃銅鑄成。獨角銅羊造型獨特,身體各部位是十二生肖的化身——羊胡、馬嘴、牛身、雞眼、鼠耳、龍角、猴頭、兔背、蛇尾、豬臀、狗肚、虎爪。相傳,撫摸神羊可以驅災避邪,因此,來青羊宮摸銅羊在成都成為一種民間習俗,很有樂趣。
來到一處“八卦陣”,導遊說通過八卦陣是有很講究的,不可以亂進亂出。“來,如果是一家人,你們手牽手;如果是夫妻、情侶的,也手牽手;如果是朋友一起來的,手牽手;我們跟團的朋友,大家一起手牽手。跟著我走。”導遊說完就走到前邊帶著人群通過八卦陣。我怔了一下,心想,我一個人來的,怎么辦?我頓時感覺,那些說什麼外出要獨自一人行走的,一個人的好天氣,享受一個人的生活,一個人的奇幻之旅,一個人如何如何的,真是胡說八道——在這種關鍵時刻,連個照應的人都沒有。關鍵時候,有人陪你顛沛流離,才是王道。
牆外一環路,牆內青羊宮,一牆之隔,動靜分離。
【秋風已去,茅屋重結】
現代詩人馮至說:“人們提到杜甫時,盡可以忽略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卻總忘不了成都的草堂。”草堂,杜甫先後在成都度過四年快樂時光的家。在這裡,詩聖留下了包括《絕句》《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在內的詩作240餘首。
杜甫避安史之亂流亡到成都,在友人嚴武的幫助下,在浣花溪畔蓋起了一座茅屋,就是他詩中提到的“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莊”的成都草堂。幾年後,嚴武病逝,失去依靠的杜甫只得忍痛告別成都。後來,晚唐詩人韋莊尋得草堂遺址,重結茅屋,使之得以保存,歷代又經多次修復。
如今的杜甫草堂博物館,楠木參天,梅竹成林,溪水婉蜒,橋亭相間。大廨、詩史堂、柴門、工部祠、茅屋、北鄰自南向北一線而入,浣花祠、花徑、草堂影壁、水榭、盆景園等景觀穿插其間。
我站在茅屋前面,環顧周圍的房屋、樹木、溪潭,一句句地搜尋著《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的痕跡,在想像中重構那個發生在八月某日的故事。
夏過入秋,風雨大作,茅屋屋頂被掀,茅草撒江郊、掛林梢、沉塘坳。南村小童淘氣,抱走救急茅草,詩人年老無力只能嘆息。雨一直下,雨腳如麻,全家遭受風吹雨淋。屋漏床濕,秋夜難眠……
一天的焦慮、無奈、痛苦,到了這難眠的長夜,詩人卻在推己及人,腦海里翻騰的不僅是“吾廬獨破”,夏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他將苦難予以升華,滿心期望,直抒憂民情懷,於是,詠歌之不足,故嗟嘆之:“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黃四娘家,品一杯宮廷茉莉】
南村群童或許讓杜甫氣惱,但我想,北鄰四娘一定令他舒心。
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特別有名,國小課本讓這首詩家喻戶曉: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草堂茅屋東北角的“北鄰”就是黃四娘家。我從杜甫茅屋出來,老遠就聽到有人在喊:“來嘛,來嘛……來鄰居家坐坐,喝杯茶嘛……”我循聲而去,很想看看黃四娘家是什麼樣子。
邀約之人是幾名茶仙姑娘,她們身著旗袍,或站立或端坐在北鄰門前,茶桌長凳左右擺開。走近一看,才發現她們原來是在推廣自家茶葉——這是入駐北鄰的一家茶商,可能是向遊人推銷,也可能是展示茶道。我不去管這些,反正遊人至此,至少可以坐下來免費品幾口茶,體驗一把草堂風雅。
我在窗前坐下來,茶仙姑娘為我沏茶,說是自家產自青城山麓的茉莉。經過一番溫杯燙盞、懸壺高沖之後,朵朵茉莉沉浮,清亮的玉液奉好。
一邊品茗一邊端看北鄰茅屋。“尋花”一詩懸掛在牆,讓遊人遐想詩人漫步情狀。他獨自游賞浣花溪,結果在黃四娘家門前尋到滿野怒放的鮮花、曼妙翩躚的彩蝶和自由雀躍的嬌鶯。世人都看到,詩聖滿紙都是黃四娘家的美景,儘管沒有人物出現,但詩中所有的意象都黃四娘有關,似乎在寫自己和黃四娘共度的美妙時光,引出讀者的無窮想像。
黃四娘是何許人?跟杜甫是什麼關係?蘇東坡在讀完《江畔獨步尋花》後寫下詩評:
此詩雖不甚佳,可以見子美清狂野逸之態,故仆喜書之。昔齊魯有大臣,史失其名,黃四娘獨何人哉,而托此詩以不朽,可以使覽者一笑。
此記有兩層意思:一是稱讚杜甫以詩言情,表達內心喜悅;二是八卦黃四娘。東坡說,黃四娘究竟是什麼人?她居然可以讓詩聖寫入詩歌萬世留名,不禁讓讀詩之人笑一笑。我覺得,東坡是在壞壞地笑。
無獨東坡,這個問題引得後人諸多探究,歷來有不同說法。
在蘇軾心目中,她是農村老婦:“主人白髮青裙袂,子美詩中黃四娘。”清代學者浦起龍根據詩中“戲蝶”“嬌鶯”等字眼,認為黃四娘是以歌舞為生的“藝妓”。此外,還有人認為黃四娘是已故尼姑。後來,經歷史學者考證,黃四娘最有可能是“花禪”,即做過藝妓,後來又遁入空門的尼姑。誠然不能說一定如此,因為當原型湮滅於歷史長河之後,諸多考證僅能看作是學術上的“可能”和藝術上的“真實”。
茶畢,我把北鄰品茗的照片發到朋友圈,配上文字:“黃四娘家花滿蹊,四娘蹤跡無留遺。”片刻,精通茶道的茂利姐點讚回覆:早知道我跟你一起去,把我媽也帶上——姓黃,排行第四,自帶黃四娘。
【浣花開出千古詩篇】
浣花溪斗折蛇行,串起杜甫草堂和浣花溪公園。跨出草堂南門的一瞬間,我們就踏入浣花溪公園。當初對浣花溪公園的深刻印象,源於三百多米,用花崗鋪就的“詩歌大道”。
氣貫長虹的詩歌大道,地面上鐫刻了從中國詩歌長河中選取的一百多朵絢麗詩花;兩邊樹叢間,數十位詩人的雕像栩栩如生。從“五四”之後的近代開始,一直上溯到先秦時期,詩歌大道鋪陳了不同時代最膾炙人口、最發人深思、最撼人心魄的千古名句,點亮了中國三千年詩歌發展史中的閃光點。這裡,不僅有“三蘇”“三曹”“初唐四傑”“李杜”等詩文墨客的吟詠,還有許多思想家和仁人志士的聲音: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龔自珍)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林則徐)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譚嗣同)
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秋瑾)
實際上,浣花溪公園裡的其他小路,都稱得上詩歌小徑。不經意間,路邊草叢中的一塊景觀石,也會用詩句讓你駐足。徜徉大道也好,漫步在小徑也罷,俯首可閱,抬首可瞻,濃濃的詩情畫意溢漫在林蔭幽篁當中。一旁邊的空地上,有人用大毛筆蘸水在地面上練書法,老人示範,孩子效仿,成為詩歌大道上又一道文藝風景,他們在用生活延續著一種文化。
“二十里中香不斷,青羊宮到浣花溪。”放翁當年走馬錦城西郊,出城十里,歸又十里,他感受到,這二十里的中間,梅花飄香不斷的地方,是青羊宮到浣花溪這一段。青羊宮到浣花溪,一段不算很長的路,鋪就了成都詩意棲居的縮影,醞釀了典雅的都市文藝情趣,沐浴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