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樹高1-2米,分枝剛勁,被短柔毛。
單葉對生,葉長2-4厘米,寬1.5-3厘米,全緣,厚革質;無托葉。
花兩性,整齊,雌雄異株,生於腋出的短花軸上,均無
花瓣、下垂;雄花小,聚成頭狀,
萼片4-6,常5,雄蕊10-12,著生於扁平的花托上,幾無花絲,
花葯大,呈矩圓形;雌花單生,萼片4-6,常5,
子房上位,鑽形具乳頭狀突起的分離花柱,每室具一頂生懸垂的倒生胚珠。
蒴果卵形,長1-2厘米,室背裂開,有光亮、棕色、革質的外果皮。含1-3種子,胚乳少量或缺。
生長環境
原產地生長在海拔600-1200米的荒漠地帶,年降水量多在500毫米以下,喜生於溫暖、乾燥、光照充足、排水良好的生態環境,適宜的年平均溫度為18-20℃,夏季氣溫達43-46℃時亦能正常生長,最高可耐58.3℃的高溫。對低溫較為敏感,-5℃時多數植株的花、幼枝會被凍傷,-9℃時雖然能夠生存,但影響結實量。幼苗在0℃時便會嚴重受凍。年日照時數要達2000小時左右方能滿足其正常的生長發育。耐貧瘠、耐鹼、耐鹽,喜高磷,不耐氮素過高,土穰pH值5-8之間。要求土壤排水良好,怕水漬。
分布範圍
原產地約在北緯23°-35°之間,分布於北美洲。阿根廷、以色列、秘魯、澳大利亞等國均有引種。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雲南高原率先引入栽培獲得了從種子到種子的成功,嗣後四川、福建德清海口林場、廣東、浙江、江蘇(射陽和東台)均有試栽。1982-1984年間福建東山縣赤山國有防護林場先後自美國引入批量種子試種成功。
繁殖方法
種子育苗大粒的優種發芽率高,幼苗長勢好。在育苗過程中。種子易腐爛,幼苗期發生根腐病和黴菌病達25%左右。因此。必須用1:100的安替福氏藥劑或1:1000的代森鍍對種子進行消毒,浸泡1小時後用清水沖洗2-3次放入裝濕抄的搪瓷盤中(室溫30℃左右)進行催芽3-5天。種子出芽後。淺插入裝有營養土(土3份,沙3份,土雜肥及灰各2份)的塑膠內。塑膠袋高20厘米,直徑12-14厘米。為防止下雨袋內積水過多,可搭棚進行育苗。一般10天便可出苗。成苗率達90%以上,60天后苗木平均離達25厘米左右,便可定植。還可直播前床育苗。
栽培技術
定植:容器苗一年四季都可定植。定植前應根據不同立地條件進行整地,造林地以背風向陽、排水良好、透水性強的粗砂或砂質壤土為好。坡地可挖穴定植,株行距1.5米×2米,平坦地黃粘土的可起壟種植。定植時穴內先放草木灰10千克,用磷、鉀肥少量拌勻,也可放乾牛糞作為基肥,並澆透定根水。
撫育:雨季定植一般不用澆水。冬季乾旱季節定植必須澆透定根水,以後視情況可澆水1次,在高溫多濕的夏秋季節,每月至少除草1次。否則,油蠟樹會被雜草捂住造成生長不良,甚至死亡,定植後半個月可噴施磷酸二氫鉀作根外追肥,促進髮根,萌發新枝。要嚴防牲畜踐踏苗木。還可套種農作物或無刺含羞草以促進苗木生長,防止雜草生長。只要各地在引種時嚴格按氣侯、土壤條件規劃好造林地,定植初期避免植株被水淹,造林後1-2年內加強撫育管理,採取措施不受零度以下長時間的寒害等關鍵環節,並採取一些土壤管理措施。
病蟲防治
病害
油蠟樹在引種點的病害主要有
葉斑病和
地衣。其中葉斑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多發生在降雨過後,主要侵染老熟葉片,幼嫩葉較少受害。病菌侵染初期受害葉片形成1-3個紅色小斑,其後病斑逐漸擴大,至直徑0.5厘米左右時病葉脫落。紅斑病侵染性強,常導致油蠟樹大量落葉,病害嚴重的植株樹勢衰弱甚至死亡。該病害的病原菌不詳,有待今後做進一步檢測。多菌靈、托布津、退菌特等內吸性殺菌劑及波爾多液、石硫合劑等保護性殺菌劑均能有效防治該病害。在防治工作中,噴藥時間間隔晴天不能少於半個月,雨季必須雨停葉乾即噴。危害油蠟樹的地衣有兩種:一種
殼狀地衣(
Crustose lichens),另一種為
枝狀地衣(
Fruticose lichens)。地衣是藻類與真菌的共生體,地衣附生於油蠟樹的枝幹上,蔓延力很強,吸收樹體的水分和養分,影響枝梢生長,嚴重時樹勢明顯衰弱。使用波爾多液或燒鹼水可以有效防治地衣。
蟲害
危害油蠟樹的蟲害主要是木麻黃毒蛾(
Lymantria xylina Swinhoe)、木麻黃星天牛(
Anoplophora chinensis)及多紋豹蠢蛾(
Zeuzera multistrigata),這3種害蟲是當地主栽防護林樹種——木麻黃的主要蟲害,屬遷延性危害,其中
木毒蛾危害樹葉,使用樂果、久效磷等一般性殺蟲劑即可防治。星天牛及多紋豹蠢蛾蛀食樹幹可應採用藥棉或藥土塞孔的方法毒殺。
主要價值
該種是油料植物。種子可提取透明而呈淺黃色含液體蠟達47-62%,可提煉後即成一種高級精密機械潤滑油;熔點約70℃,冰點8.3℃,可代替抹香鯨油,用於機械、紡織、醫藥、日化用品等,具有耐高溫、高壓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