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黑斑病

油菜黑斑病

油菜黑斑病是油菜產區常見的葉部病害。在油菜的整個生長季節均可發生,尤以2—3月發生最多。植株下部葉片被害最甚,嚴重發生時,病斑密布,病斑穿孔破裂,葉片極易乾枯。此病還可以為害莖、枝和莢果,使莢果發育不良,結實差,籽粒弱小,發芽率低下,對產量有一定的影響。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油菜黑斑病
  • 拉丁學名:Alternaria brassicae(Berk.)Sacc.、A.brassicicola(Schw.)Wilts.、A raphani Groves et Skolko
  • 別稱:蕓薹鏈格孢、蕓薹生鏈格孢、蘿蔔鏈格孢
  • :真菌界
  • 分布區域:世界各油菜產區均有發生
  • 英文名:Rape black spot
  • 病原分類地位:半知菌亞門
  • 主要危害作物:油菜
  • 主要為害部位:葉片、葉柄、莖和角果
為害症狀,病原形態特徵,傳播和發病,防治方法,

為害症狀

主要為害葉片、葉柄、莖和角果。葉片染病初生褐色圓形病斑,略具同心輪紋,有時四周有黃色暈圈,濕度大時上生黑色霉狀物。葉柄、葉柄與主莖交接處染病形成橢圓形至梭形輪紋狀病斑,環繞側枝與主莖一周時,致側枝或整株枯死。
油菜黑斑病病英和病莖油菜黑斑病病英和病莖

病原形態特徵

蕓薹鏈格孢(Alternaria brassicae(Berk.)Sacc.)、蕓薹生鏈格孢(A.brassicicola(Schw.)Wilts.)、蘿蔔鏈格孢(A raphani Groves et Skolko),均屬半知菌亞門真菌。3個種中蕓薹鏈格孢占95.26%、蕓薹生鏈格孢占2.93%、蘿蔔鏈格孢占0.14%。蕓薹鏈格孢菌絲褐色至灰褐色,分生孢子梗長14~74µm,分生孢子淺黑褐色,單生或2~3個串生,體長90~114µm,具喙,喙長45~65µm,生橫隔10~11個,縱隔0~6個,在培養基上生長緩慢,很少形成厚垣孢子。蕓薹生鏈格孢菌絲橄欖灰至灰黑色,分生孢子梗長35~45µm,分生孢子黑色,圓筒形至橢圓形,無喙,8~10個孢子呈長鏈,孢子體長45~55µm,具橫隔5~8個,縱隔0~4個,在培養基上生長快,菌落黑色煤煙狀,具環,孢子多。蘿蔔鏈格孢菌絲綠灰色至暗橄欖色,分生孢子梗長29~160µm,分生孢子橄欖褐色至黑色,倒棍棒狀,單生或6個孢子成鏈串生,喙短或無喙,孢子體長45~58µm,喙長10~25µm,具橫隔6~9個,縱隔3~6個,在培養基上菌落絮狀,孢子較少,可在培養基和腐爛病殘組織上形成橄欖色厚垣孢子。前兩種均可產生毒素。

傳播和發病

病菌以菌絲和分生孢子在種子內外越冬或越夏,種子帶菌率60%,帶菌種子造成種子腐爛和死苗。除種子外,病菌可在病殘體上越夏,病殘體上產孢時間可延續150多天,該病在南方周年均可發生,輾轉為害,無明顯越冬期。在北方主要靠病殘體上的菌絲和孢子進行初侵染,產生大量孢子,產孢持續80多天,孢子由下部葉向上擴展至上位葉、花序及角果。本病流行與品種、氣候和栽培條件關係密切。白菜型油菜最感病,甘藍型較抗病,芥菜型油菜中植株矮、分枝低、生長茂密、葉面蠟層薄的品種不抗病,反之,則抗病。蕓薹鏈格孢和蕓薹生鏈格孢侵染適溫分別為15℃和25℃,相對濕度高於90%,葉面保持48~72小時游離水適合該病發生和擴展。油菜開花期遇有高溫多雨天氣,潛育期短,易發病。地勢低洼連作地,偏施過施氮肥發病重。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如:渝油18等。
(2)進行大面積輪作,提倡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採用配方旋肥技術,避免偏施過施氮肥,注意增施鉀肥。
(3)種子處理用種子重量0.4%的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或0.2%~0.3%的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拌種。(4)發病初期馬上噴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40%大富丹或80%大生M45可濕性粉劑500倍液、64%防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80%噴克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還可用12%綠乳銅乳油600倍液或1:1:150倍式波爾多液噴霧。
(5)國外用0.2%的敵菌丹或0.2%的咪唑霉、0.2%敵菌銅拌種效果都很好。但油菜等十字花科蔬菜對銅劑敏感,使用時不能再提高藥量,以免產生藥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