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發現的油菜新害蟲。1993年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春油菜上發現。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油菜葉露尾甲
- 拉丁學名:Strongyllodes variegatus
- 界:動物界
- 門:節肢動物門
- 綱:昆蟲綱
- 目:鞘翅目Coleoptera
- 科:露尾甲科Nitidulidae
- 分布區域:甘肅省主要分布於大夏河和洮河流域
分布地區,危害特徵,形態特徵,
分布地區
1994~1997年的調查研究表明:該蟲在甘肅省主要分布於大夏河和洮河流域,危害春油菜,以中、晚熟春油菜受害最重。成蟲在葉片和嫩莖上取食葉肉而形成“月牙形”傷口和“半月形”的害狀,卵產在“半月形”透明的表皮下;在蕾簇中取食花蕾或咬斷蕾梗而形成“禿梗”症狀,且以食害花蕾為主。幼蟲潛葉取食葉肉, 形成不規則塊狀“亮泡”害狀。在模擬試驗條件下,以成蟲在土內越冬。在甘肅臨夏1年發生1~2代, 主要以越冬代成蟲和1代幼蟲造成危害。室內變溫條件下(平均17. 5℃) 飼養表明, 從卵發育至成蟲需32~42d。成蟲對黃色有趨性。主要防治措施為在蕾期用菊酯類等藥劑噴霧防治成蟲和在蕾花期以40%氧化樂果乳油等藥劑噴霧防治成蟲、卵和幼蟲。
分布區海拔多在1700m以上,植被較豐富,年均溫6℃左右,年降水量約500mm,屬高寒陰濕區。一般山區重於川區和塬區。國內其它省區分布不詳。在梨樹等植物的花及甘蘭和白菜葉上可採到成蟲。當地少量冬油菜上也有危害。
危害特徵
該蟲以成蟲和幼蟲危害春油菜。成蟲以口器刺破葉片背面( 較少在正面) 或嫩莖的表皮,形成長約2mm的“月牙形”傷口,頭伸入其內啃食葉肉,被啃部分的表皮呈“半月形”的半透明狀, 啃食麵積約4mm2。此害狀多分布在葉背主脈兩側或沿葉緣部位。蟲量大時,葉片上蟲傷多,水分蒸發加快,葉片易乾枯脫落。成蟲危害花蕾時,可取食幼蕾( 長度<2 mm) 、咬斷大蕾蕾梗,在角果期形成明顯的僅有果梗而無角果的“禿梗”症狀,直接影響產量;也可取食大蕾或花的萼片、花瓣、花葯和花粉。蕾期單株蟲量10 頭以上時,花蕾嚴重受害,出現植株頂部有葉無蕾的“禿頂”害狀。雌蟲將卵產在葉片或嫩莖上被啃食的“半月形”表皮下。幼蟲孵化後從“半月形”表皮下開始潛食葉肉, 初期, 被潛食部分的表皮呈淡白色泡狀脹起,呈不規則塊狀而不是彎曲的蟲道。從外可看到幼蟲蟲體及邊潛食邊留下的綠色蟲糞。後期濕度大時,被害部分腐爛或裂開,在葉片上形成大孔洞,並過早落葉。每頭幼蟲平均潛食葉面積(2.05±1. 61) cm2。受害較重的地塊, 20%以上的葉面受害,葉片“千瘡百孔”,整個田間狀如“火燒”。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2.5~2.7mm,寬1.4mm;黑褐色、有斑紋,背部呈弧形隆起。觸角11節,端部3節呈球狀膨大。腹部末一節露出在鞘翅外。前胸背板和鞘翅黑色, 被有不同色澤的剛毛。前胸背板梯形,被有淡棕色細毛,前緣凹入;背部中間常有略似“工”字形的黑斑。中胸小盾片三角形,小,被有白色剛毛。鞘翅中縫處有3 個黑斑,從前向後依次由小到大;鞘翅靠側緣有一大橢圓形黑斑;端部有一半圓形黑斑;鞘翅各黑斑上的剛毛均為黑色。白色剛毛在鞘翅背部形成似雙“W”形的白色斑紋。前足脛節端部有小齒5個,脛節外緣有一列整齊的小齒。中、後足相似,脛節端部各有齒12 個。卵:乳白色,長橢圓形,長約1mm。幼蟲:2 齡,成長幼蟲體長3~4 mm,體扁平、淡白色。頭部極扁,褐色,脫裂線“U”形。前胸背板有骨化程度高的淡白色斑兩塊。胸部側突不明顯。腹部共9 節,每節側突呈明顯乳狀, 端部有兩根剛毛。第九節末端分叉,缺口深。自中胸至腹部末節各節背板上背突起和背側突起退化成不太明顯的骨化程度較高的圓斑。蛹:長3.0~3.4mm。初期乳白色,羽化前,翅、足變成黑色,前胸背板梯形,外緣有5 根剛毛,靠近前緣和後緣各有4 根剛毛。末端分叉呈“尾須狀”,腹部每體節側突起上有兩根剛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