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大綱
01
石油、天然氣、油田水的基本特徵
課時
1.1 石油的元素組成
1.2 石油的化合物組成
1.3 石油的餾分組成與組分組成
1.4 石油的地球化學類型
1.5 石油的主要物理性質
1.6 重油和瀝青簡介
1.7 天然氣的基本特徵
1.8 油田水的基本特徵
1.9 油氣中的穩定同位素
02
石油和天然氣的成因
課時
2.1 油氣無機成因理論概述
2.2 油氣有機成因理論概述
2.3 生成油氣的原始物質——生物有機質
2.4 沉積物(岩)中的沉積有機質
2.5 乾酪根的形成與化學組成
2.6 乾酪根的顯微組成
2.7 乾酪根的分類
2.8 乾酪根與可溶性有機質(瀝青)的演化
2.9 有機質演化生烴的影響因素
2.10 有機質演化生烴過程朽鴉鞏的一般模式
2.11 低熟油與煤成油概述
2.12 天然氣的成因分類
2.13 有機成因氣的形成與組成特點
2.14 不同成因類型天然氣的識別
2.15 烴源岩的含義及地質特徵
2.16 烴源岩的地球化學特徵之一——有機質的豐度
2.17 烴源岩的地球化學特徵之二——有機質的類型
2.18 烴源岩的地球化學特徵之三——有機質成熟度
2.19 油源對比原理與方法
03
儲集層和蓋層
課時
3.1 儲集岩層的定義與分類
3.2 儲集岩(層)特性
3.3 碎屑岩儲集層的儲集空間
3.4 碎屑岩儲集層儲集物性的影響因素之頸膠趨一——沉積條件
3.5 碎屑岩儲集層儲集物性的影響因素之二——成岩作用與成岩環境
3.6 碎屑岩儲集體的類型及其特徵
3.7 碳酸鹽岩儲集層的儲集空間
3.8 碳酸鹽岩儲集層儲集物性的影響因素
3.9 特殊岩類儲集層
3.10 蓋層的類型
3.11 蓋層封閉油氣的機理
3.12 蓋層封閉性的影響因素
04
石油與天然氣運移
課時
4.1 油氣運移概述
4.2.1 油氣初次運移的相態
4.2.2 油氣初次運移的動力:壓實作用-1正常壓實作用
4.2.3 油氣初次運移的動力:壓實作用-2欠壓實作用
4.2.4 油氣初次運移的動力:流體熱增壓、有機質生烴及黏土礦物脫水增壓作用
4.2.5油氣初次運移的動力:滲析作用等
4.2.6 油氣初次運移的通道
4.2.7 油氣初次運移的時期與有效厚度和運移模式
4.3.1 油氣二次運移相態、流動類型、阻力概述
4.3.2 油氣二次運移動糊她料力(浮力)
4.3.3 油氣二次運移動力(水動力、構造應力、擴狼享故散力)
4.3.4 油氣二次運移的輸導層辨舉(1)儲集層輸導層
4.3.5 油氣二次運移的輸導層(2)斷層和不整合輸導層
4.3.6 油氣二次運移輸導體系
4.3.7 油氣二次運移的方向
4.3.8 油氣二次運移的時期和距離
4.4.1 有機地球化學方法研究油氣運移
4.4.2 套用地球物理資料和分析測試技術研究油氣運移
4.4.3 物理模擬方法研究油氣運移
4.4.4 流體勢分析法研究油氣運移
05
油氣聚集與油氣藏的形成
課時
5.1 圈閉的概念及度量
5.2 油氣藏的概念及度量
5.3 油氣在圈閉中聚集的機理和過程
5.4 油氣在系列圈閉中的差異聚集
5.5 油氣成藏基本地質條件之一——充足的油氣源
5.6 油氣成藏基本地質條件之二——有利的生儲蓋組合
5.7 油氣成藏基本地質條件之三——有效的圈閉
5.8 油氣藏的保存、破壞與再形成
5.9 油氣藏形成時間的確定——傳統地質分析方法
5.10 油氣藏形成時間的確定——流體歷史分析方法
5.11 凝析氣藏的形成原理
5.12 天然氣藏與油藏形成及保存條件的差異
5.13 非常規油氣藏的概念和類型
5.14 緻密油氣藏
5.15 頁岩油氣藏
5.16 煤層氣藏
5.17 天然氣水恥樂協邀合物
5.18 地溫場與油氣藏形成的關係
5.19 地壓場與油氣藏形成的關係
5.20 地應力場與油氣藏形成的關係
06
油氣藏類型及特徵
課時
6.1 油氣藏的分類概述
6.2 背斜油氣藏
6.3 斷層油氣藏
6.4 岩體刺穿油氣藏
6.5 裂縫油氣藏
6.6 地層不整合遮擋油氣藏
6.7 潛山油氣藏
6.8 地層超覆油氣藏
6.9 岩性油氣藏的概念與形成特點
6.10 岩性油氣藏主要類型
6.11 水動力油氣藏與複合型油氣藏
07
油氣聚集單元及分布規律
課時
7.1 油氣田的基本概念和主要類型
7.2 油氣聚集帶及主要類型
7.3 含油氣盆地的基本概念與構造單元
7.4 含油氣盆地的類型
7.5 前陸盆地油氣地質特徵
7.6 克拉通盆地油氣地質特徵
7.7 裂谷盆地油精良淋殃氣地質特徵
7.8 含油氣系統的基本概念及劃分
7.9 含油氣系統的研究內容及套用
7.10 我國油氣資源分布特點
7.11 世界油氣資源分布特點
7.12 巨觀上油氣分布的控制因素
7.13 盆地內油氣分布的控制與因素
08
油氣勘探理論與方法
課時
8.1 世界油氣勘探理論的形成與發展
8.2 我國油氣勘探理論(一)
8.3 我國油氣勘探理論(二)
8.4 油氣勘探技術之一——地質調查技術
8.5 油氣勘探技術之二——井筒技術
8.6 油氣勘探技術之三——實驗室分析技術
8.7 油氣資源與儲量的基本概念及分級
8.8 油氣資源評價的目的、內容及方法
09
油氣勘探程式與任務
課時
9.1 油氣勘探的任務、工作特點及程式
9.2 區域勘探的主要任務及工作部署原則
9.3 區域勘探工作程式
9.4 圈閉預探的任務與工作程式
9.5 預探井部署原則
9.6 主要二級構造帶的預探方法
9.7 油氣藏評價勘探的任務及工作程式
9.8 滾動勘探開發
參考教材
教材:
(1)《石油天然氣地質與勘探》(第二版),蔣有錄、查明主編,石油工業出版社,2016年;
(2)《油氣地質與勘探實驗、習題及課程設計》,蔣有錄、譚麗娟主編,中國石油大學出版社,2013年。
補充教材及主要參考書:
(1)《石油地質學》,柳廣弟主編,石油工業出版社,2009年;
(2)《石油及天然氣地質學》,何生、葉加仁等,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10;
(3)《石油與天然氣運移》(第四版),李明誠,石油工業出版社,2013;
(4)《油氣勘探工程》,丁貴明等,石油工業出版社,1997;
(5)《油氣田勘探》,龐雄奇等,石油工業出版社,2007;
(6)《石油地質學》,查普曼著,李明誠譯,石油工業出版社,1989年;
(7)《石油形成與分布》,蒂索和威爾特著,中譯本,石油工業出版社,1989年。
4.3.1 油氣二次運移相態、流動類型、阻力概述
4.3.2 油氣二次運移動力(浮力)
4.3.3 油氣二次運移動力(水動力、構造應力、擴散力)
4.3.4 油氣二次運移的輸導層(1)儲集層輸導層
4.3.5 油氣二次運移的輸導層(2)斷層和不整合輸導層
4.3.6 油氣二次運移輸導體系
4.3.7 油氣二次運移的方向
4.3.8 油氣二次運移的時期和距離
4.4.1 有機地球化學方法研究油氣運移
4.4.2 套用地球物理資料和分析測試技術研究油氣運移
4.4.3 物理模擬方法研究油氣運移
4.4.4 流體勢分析法研究油氣運移
05
油氣聚集與油氣藏的形成
課時
5.1 圈閉的概念及度量
5.2 油氣藏的概念及度量
5.3 油氣在圈閉中聚集的機理和過程
5.4 油氣在系列圈閉中的差異聚集
5.5 油氣成藏基本地質條件之一——充足的油氣源
5.6 油氣成藏基本地質條件之二——有利的生儲蓋組合
5.7 油氣成藏基本地質條件之三——有效的圈閉
5.8 油氣藏的保存、破壞與再形成
5.9 油氣藏形成時間的確定——傳統地質分析方法
5.10 油氣藏形成時間的確定——流體歷史分析方法
5.11 凝析氣藏的形成原理
5.12 天然氣藏與油藏形成及保存條件的差異
5.13 非常規油氣藏的概念和類型
5.14 緻密油氣藏
5.15 頁岩油氣藏
5.16 煤層氣藏
5.17 天然氣水合物
5.18 地溫場與油氣藏形成的關係
5.19 地壓場與油氣藏形成的關係
5.20 地應力場與油氣藏形成的關係
06
油氣藏類型及特徵
課時
6.1 油氣藏的分類概述
6.2 背斜油氣藏
6.3 斷層油氣藏
6.4 岩體刺穿油氣藏
6.5 裂縫油氣藏
6.6 地層不整合遮擋油氣藏
6.7 潛山油氣藏
6.8 地層超覆油氣藏
6.9 岩性油氣藏的概念與形成特點
6.10 岩性油氣藏主要類型
6.11 水動力油氣藏與複合型油氣藏
07
油氣聚集單元及分布規律
課時
7.1 油氣田的基本概念和主要類型
7.2 油氣聚集帶及主要類型
7.3 含油氣盆地的基本概念與構造單元
7.4 含油氣盆地的類型
7.5 前陸盆地油氣地質特徵
7.6 克拉通盆地油氣地質特徵
7.7 裂谷盆地油氣地質特徵
7.8 含油氣系統的基本概念及劃分
7.9 含油氣系統的研究內容及套用
7.10 我國油氣資源分布特點
7.11 世界油氣資源分布特點
7.12 巨觀上油氣分布的控制因素
7.13 盆地內油氣分布的控制與因素
08
油氣勘探理論與方法
課時
8.1 世界油氣勘探理論的形成與發展
8.2 我國油氣勘探理論(一)
8.3 我國油氣勘探理論(二)
8.4 油氣勘探技術之一——地質調查技術
8.5 油氣勘探技術之二——井筒技術
8.6 油氣勘探技術之三——實驗室分析技術
8.7 油氣資源與儲量的基本概念及分級
8.8 油氣資源評價的目的、內容及方法
09
油氣勘探程式與任務
課時
9.1 油氣勘探的任務、工作特點及程式
9.2 區域勘探的主要任務及工作部署原則
9.3 區域勘探工作程式
9.4 圈閉預探的任務與工作程式
9.5 預探井部署原則
9.6 主要二級構造帶的預探方法
9.7 油氣藏評價勘探的任務及工作程式
9.8 滾動勘探開發
參考教材
教材:
(1)《石油天然氣地質與勘探》(第二版),蔣有錄、查明主編,石油工業出版社,2016年;
(2)《油氣地質與勘探實驗、習題及課程設計》,蔣有錄、譚麗娟主編,中國石油大學出版社,2013年。
補充教材及主要參考書:
(1)《石油地質學》,柳廣弟主編,石油工業出版社,2009年;
(2)《石油及天然氣地質學》,何生、葉加仁等,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10;
(3)《石油與天然氣運移》(第四版),李明誠,石油工業出版社,2013;
(4)《油氣勘探工程》,丁貴明等,石油工業出版社,1997;
(5)《油氣田勘探》,龐雄奇等,石油工業出版社,2007;
(6)《石油地質學》,查普曼著,李明誠譯,石油工業出版社,1989年;
(7)《石油形成與分布》,蒂索和威爾特著,中譯本,石油工業出版社,1989年。